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全 肖绍文 +4 位作者 谭源福 张超元 廖兴胜 路星 宗少晖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6例多节段(6~7个节段14例,3~5个节段42例)椎管内病变患者,术中使用磨钻磨开两侧的椎板,形成棘突椎板复合体后取出,切除椎管内... 目的探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6例多节段(6~7个节段14例,3~5个节段42例)椎管内病变患者,术中使用磨钻磨开两侧的椎板,形成棘突椎板复合体后取出,切除椎管内病变后复位,用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本组病变全切除52例,全切率为92.9%。椎管成形术中未损伤硬脊膜及脊神经根,术后复查MRI及CT均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复位良好,无椎管狭窄。术后随访1~5年,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现继发性椎管狭窄、脊柱后凸畸形及脊柱不稳。结论对于多节段椎管内病变,术中对椎板的处理采用椎管成形术,可使椎管的骨性结构得到解剖复位,可保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椎管内病变 椎板成形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韩玉芳 赵童 李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2期46-47,共2页
目的探析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S)实施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有4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并发症状... 目的探析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S)实施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有4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并发症状况,其中肺部感染1例,脑梗死2例,腹股沟的穿刺位置有血肿现象1例;肺部感染及血肿现象经诊治后均基本痊愈。结论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采用PTA和PTAS手术实施治疗,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状况,并且此术式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节段病变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王雷 艾力夏提·艾热提 +1 位作者 梅建 马志刚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8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颈椎功能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颈曲夹角与椎间高度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总发生率(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 不稳定多节段病变 脊髓型颈椎病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涌 陈世远 +1 位作者 余朝文 聂中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 and stenting,PTAS)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对29例多...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 and stenting,PTAS)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对29例多节段ASO患者采用PTA和PTAS治疗。男17例,女12例;年龄56~83岁,平均71岁。主要临床症状:患肢麻木伴皮温下降,间歇性跛行(<100m),19例有静息痛。按Fontaine分期,Ⅱ期7例,Ⅲ期14例,Ⅳ期8例。合并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1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脑梗死5例,足趾溃疡15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28±0.13。结果 3例膝下病变在术中通过导丝时发生血管穿通,其中1例中止手术,2例继续开通其他动脉,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1例发生脑梗死,2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腹股沟穿刺部位出现血肿。27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2例治疗失败后截肢,截肢创面愈合良好。术后27例介入治疗成功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患肢ABI为0.72±0.1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和PTAS治疗ASO操作简便,近期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根据血管闭塞部位及长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节段病变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球囊 支架
原文传递
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32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唐波 刘冰 +6 位作者 王海洋 单鹏 王海君 李海斌 王青山 黄任平 韩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对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接受杂交手术的32例(35条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探讨杂交手术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血管通畅率...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对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接受杂交手术的32例(35条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探讨杂交手术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血管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33条患肢获得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4%(33/35)。患者术后次日、术后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分别为1.06±0.17与0.96±0.16。与术前(0.49±0.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手术失败中1例因术中并发脑梗死,终止手术;1例膝下动脉开通失败而截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26/30);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随访(11.0±1.3)个月。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为93%(26/28),保肢率为96%(27/28)。2例术后5—6个月膝下动脉再闭塞,其中1例引起肢端坏疽加重行膝下截肢术,另1例给予保守治疗。结论杂交手术对于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具有较好效果,风险相对较低,近期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 下肢 多节段病变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2年随访 被引量:5
6
作者 董振宇 楚戈 +1 位作者 黄异飞 袁凤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03-3507,共5页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模拟正常椎间盘的活动度和缓冲震荡功能,在临床前期实验证明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点。目的:2年随访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方法:应...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模拟正常椎间盘的活动度和缓冲震荡功能,在临床前期实验证明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点。目的:2年随访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方法: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2例,患者均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典型症状及体征,脊髓型颈椎病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10例,治疗后测定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再手术率,观察治疗后并发症,颈部功能残障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相应手术节段功能单位范围,C2-C7椎体Cobb角、病变椎体近端及远端临近节段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的评分,治疗后患者颈肩部及上肢放射痛明显缓解,麻木、感觉减退症状消失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及颈部功能残障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C2-C7椎体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近端活动度和手术相邻节段远端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经治疗后颈椎病症状有所改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颈椎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生物相容性材料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椎间盘 椎间融合器 生物相容性 HYBIRD改良术式 多节颈椎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