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冠状位Cobb角与腰椎多裂肌萎缩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蒲斯 陈克 +3 位作者 许文博 赵建辉 冷冰 顾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2期1970-1974,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顶椎区域腰椎多裂肌的萎缩情况(LMA),并探讨其与冠状位Cobb角(C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64例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Goutallier分级评价磁共振成...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顶椎区域腰椎多裂肌的萎缩情况(LMA),并探讨其与冠状位Cobb角(C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64例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Goutallier分级评价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轴位的顶椎区域凹凸侧的多裂肌萎缩LMA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A)、腰椎前凸角(LL)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顶椎区域凹凸侧的LMA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冠状位CA与年龄、性别、LMA、LL及SS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ADS患者共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7±6.1岁。凹侧多裂肌萎缩LMA的平均分级评分为2.7±0.7,显著高于凸侧的0.8±0.5,P<0.001;腰椎正侧位X线上测量CA、LL和SS分别为(15.3°±3.6°)、(29.7°±12.5°)和(27.3°±7.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A与凹侧LMA及凸侧LMA呈显著正性相关(P<0.001);CA与LL和SS呈显著负性相关(P<0.001);而CA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A与凹侧LMA呈显著正性相关,与LL呈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B分别为2.33和-0.05,P<0.05。结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顶椎区域多裂肌萎缩以凹侧为重,与侧凸角度密切相关,为全面评价ADS退变程度及理解各影像参数之间关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腰椎多裂肌萎缩 COBB角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多裂肌萎缩与颈后路单开门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袁晓军 徐文华 +2 位作者 林军明 李广 甘心荣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多裂肌萎缩与颈后路单开门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或(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改良式C3-C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颈椎... 目的:探讨多裂肌萎缩与颈后路单开门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或(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改良式C3-C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颈椎MRI检查,使用医星PACS(成都,中国)软件分析,测量患者术前C4、C5、C6 MRI T2像两侧多裂肌横截面积CSA(cross-sectional area),以及末次随访后C4、C5、C6多裂肌横截面积之和FCSA(fat-free cross-sectional area),并计算FCSA/CSA比值的均值评估多裂肌萎缩程度,分析多裂肌萎缩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位患者,6例出现轴性症状。患者年龄(平均77.17岁)、术前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4.17分)明显大于无轴性症状组患者的年龄(平均50.67岁)和术前VAS评分(3.14分),且在轴性症状组中患者FCSA/CSA比值显著低于术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患者裂肌萎缩程度为轴性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年龄每增加1岁,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风险提高16%;FCAS/CAS每上升1%,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风险下降19.4%。结论:患者多裂肌逐步萎缩的过程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显著负相关,高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轴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单开门术 轴性症状 多裂肌萎缩
下载PDF
两种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多裂肌损伤对比 被引量:6
3
作者 段琪飞 黄帅豪 +3 位作者 梁国彦 庄见雄 郑晓青 昌耘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多裂肌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孔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UBE-TLIF组(n=25)和W-TLIF组(n=23).UBE-TLIF组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62.1±12.7岁;W-TLIF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58.7±14.3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术前和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测量并计算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多裂肌的萎缩率和脂肪浸润率,评估多裂肌损伤情况.统计并分析两组手术并发症及翻修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与W-TLIF组比较,UBE-TLIF组手术时间更短(159.9±27.5min vs 183.8±27.8min,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69.6±44.7ml vs 144.8±77.7ml,P<0.05),术后引流量更少(91.4±73.6ml vs 168.9±126.2ml,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UBE-TLIF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8%,W-TLIF组为8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UBE-TLIF组融合率为96%,W-TLIF组为91.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清CK水平较术前显著性升高(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相同随访时间点多裂肌萎缩率及脂肪浸润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UBE-TLIF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2/25),W-TLIF组为13%(3/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翻修病例.结论:UBE-TLIF与W-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两组椎间融合率及多裂肌萎缩率相近,但UBE-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双通道内镜 Wiltse入路 多裂肌萎缩
下载PDF
开放和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勇 魏国俊 +2 位作者 黄晋 姚五平 王鹏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多裂肌和最长肌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共有48例腰椎间盘单节段突出需行减压融合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目的:探讨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多裂肌和最长肌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共有48例腰椎间盘单节段突出需行减压融合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O-TLIF)组各24例,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随访末期对比两组的多裂肌和最长肌萎缩比、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ITLIF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71±1.90)个月,O-TLIF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8±1.88)个月,MITLIF组多裂肌萎缩比为0.41±0.06,O-TLIF组为0.64±0.06;MITLIF最长肌萎缩比为0.67±0.05,O-TLIF组为0.64±0.08;MITLIF组ODI评分为28.50±3.02,O-TLIF组为25.46±3.19;MITLIF组VAS评分为7.54±0.98,O-TLIF组为5.83±1.05.两组患者在多裂肌萎缩比、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长肌萎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伤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痊愈。结论:MITLIF和O-TLIF相比,MITLIF能够降低椎旁肌的萎缩程度,尤其对多裂肌而言,能够改善患者ODI以及VAS,但对于最长肌的影响两种术式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经椎间孔融合术 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 多裂肌萎缩 最长萎缩
原文传递
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生中 刘莉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245-1246,124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3例腰椎退行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58)与B组(n=65)。A组患者使用传统入路... 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3例腰椎退行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58)与B组(n=65)。A组患者使用传统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B组患者使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口大小等基本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多裂肌萎缩率、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口大小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均降低,且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升高,且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B组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多裂肌萎缩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4/65),明显低于A组的19.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混合入路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临床疗效佳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内固定术 混合入路 传统入路 多裂肌萎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