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预测状态表示模型和稀疏分布记忆的多观测系统预测
1
作者 汪庆淼 鞠时光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988-2990,共3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SR建模方法,该方法建立针对复杂多观测系统的近似预测模型S-PSR,将系统中的检验和经历依据归属关系进行归类划分,利用稀疏分布记忆(SDM)存储结构进行模型当前状态保存和状态更新,实现了对多观测系统复杂数据的处理。...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SR建模方法,该方法建立针对复杂多观测系统的近似预测模型S-PSR,将系统中的检验和经历依据归属关系进行归类划分,利用稀疏分布记忆(SDM)存储结构进行模型当前状态保存和状态更新,实现了对多观测系统复杂数据的处理。实验表明,该近似模型相比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观测系统 预测状态表示 稀疏分布记忆 系统模型
下载PDF
复杂障碍物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多方位角变观设计技术及应用
2
作者 田锦瑞 亚东菊 +4 位作者 张昭 曹秀森 张晓盼 牛清华 邱兆泰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585-591,共7页
村庄作为大型障碍区在地震数据采集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成为整个工区的施工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对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进行特殊观测系统设计是唯一有效的技术途径。项目的地震数据采集质量和采集成本与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的优劣息息相... 村庄作为大型障碍区在地震数据采集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成为整个工区的施工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对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进行特殊观测系统设计是唯一有效的技术途径。项目的地震数据采集质量和采集成本与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的优劣息息相关。这里使用基于贪心算法的特殊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程序,在测试工区对大型村庄障碍区和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运用了不同测线方位角的交叠观测系统设计。在村庄等具备不同测线方位角的观测系统布设条件的大型障碍区,使用优化合理、经济适用的特观设计做出了初步尝试,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工作的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角 多观测系统交叠 特殊观测系统设计
下载PDF
全波场地震采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东安 王梅生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2-604,644,共14页
尽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更复杂地质体时,探索能同时进行连续界面反射及随机介质散射的全波场地震采集的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地震采集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不存在同时满足大倾角界面反射波与小尺度介质散射波的单... 尽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更复杂地质体时,探索能同时进行连续界面反射及随机介质散射的全波场地震采集的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地震采集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不存在同时满足大倾角界面反射波与小尺度介质散射波的单一观测系统,即现有野外排列并不能对散射波充分采样;另一个是面对小尺度介质产生的地震波散射,不能同时满足横向分辨率与最小介质尺度对空间采样的要求,认为对小尺度介质进行充分采样无效。在引入量子力学概念后,地下非均质体与地震波的传播构成量子系统,散射波被视为概率波,空间采样密度便不再受限制。全波场地震采集是均衡获取多态式地震波的过程,由于不能靠稀疏、规则的采样方式获取,概率波采集需要满足遍历性,宜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离散化技术,基于多观测系统设计和炮道密度控制的细分面元方法实现。考虑到地震散射波信号弱,存在局域性和不确定性,应选择小面元、小道距、小偏移距、近偏高覆盖和炮点与检波点局部随机布设等采集参数。全波场地震采集方式灵活,支持同期、多期镶嵌或井场连续地震采集,有效信号更丰富,背景噪声更低,地震波信号的频率范围更宽,而且经济上可以接受且物理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采集 多态式地震波 概率波 遍历性 多观测系统 共中心点离散化
下载PDF
全波场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东安 漆立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3-521,共9页
反射波地震采集设计基于层状介质假设,信号分析过程压制了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反射波地震成像处理后频带狭窄,这些均限制了原始宽频数据的充分利用。从均衡利用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信息入手,重新定义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内涵,明确... 反射波地震采集设计基于层状介质假设,信号分析过程压制了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反射波地震成像处理后频带狭窄,这些均限制了原始宽频数据的充分利用。从均衡利用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信息入手,重新定义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内涵,明确其特点和适应条件,提出一套适用于全波场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在地震采集阶段,需要采用多套观测系统或一次性部署分期采集设计,即要在常规观测系统中镶嵌小面元、小偏移距、小道间距数据,利用共中心点道集离散化、小偏移距高覆盖等方法,增强原始地震数据中绕射波、散射波等弱信号的能量。在地震处理过程中,原始地震数据中的信号与噪音需要重新定义,通过多观测系统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地震数据有效信号的增强;通过不同面元、不同排列方式数据的差异化应用,使不同态式地震波能被有效分解和分别成像。在地震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波场地震资料,依靠多尺度、多维度井-震标定,实现多态式、多域地震属性解释,揭示复杂岩性体的内幕结构,提高非层状储集层横向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勘探 多观测系统 地震采集 共中心点道集 全波场数据处理 地震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