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W/O/W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光水 邵国泉 +2 位作者 雍国平 方智勇 林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W/O/W多重乳状液制备的较佳工艺操作条件为乳化温度40℃,pH值2.5,W/O/W搅拌时间25min,第一相体积比0.48,第二相体积比0.66。
关键词 w/o/w多重乳状液 稳定性 工艺参数 分离问题
下载PDF
玉米油W_1/O/W_2型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乙文 刘会平 +2 位作者 陈苓 马丽 阎清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5-181,共7页
高脂食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这引起人们对低脂食品的的不断追求,因此脂肪替代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试验以玉米油和生物高聚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W1/O/W2多重乳状液作为脂肪替代品(FS),以离心稳定性为衡量标准,用... 高脂食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这引起人们对低脂食品的的不断追求,因此脂肪替代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试验以玉米油和生物高聚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W1/O/W2多重乳状液作为脂肪替代品(FS),以离心稳定性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初复乳乳化工艺、各相相对体积比对玉米油W1/O/W2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玉米油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复乳的乳化工艺,内水相与油相体积之比等。2.两步乳化工艺中第二步乳化工艺对复乳稳定性影响较大,其规律是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粒径减小,稳定性呈上升趋势,适宜的乳化条件为7200 r.min.1,13 min,而第一步乳化工艺对复乳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3.内水相与油相、初乳与外水相均是影响复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前者主要是依靠改变初乳黏度来影响复乳稳定性,后者主要是乳滴间范德华力与电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适宜的体积比分别为1:4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o/w2多重乳状液 黏度 体积比 稳定性
下载PDF
W/O/W多重乳状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光水 雍国平 +2 位作者 许萍 方智勇 杨承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6,共2页
研究了W O W多重乳状液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通过正交试验选出较佳的工艺参数 ,获得了较稳定的W O
关键词 w/o/w多重乳状液 稳定性 制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石油醚W/O乳状液及其液膜稳定性 被引量:27
4
作者 林畅 贺高红 +1 位作者 陈国华 涂正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30,共7页
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状液含水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因素对石油醚W/O型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乳状液含水量的提高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较优... 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状液含水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因素对石油醚W/O型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乳状液含水量的提高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较优的乳化时间20min和乳化强度4000rmin-1。选取脂肪烃、芳香烃、混合烃共6种不同油相制备乳状液,对比其稳定性的差异。此外,还初步考察了石油醚W/O/W液膜溶胀和泄漏问题,结果表明该乳状液膜泄漏率低于3.5%,表观溶胀率约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破乳 稳定性 w/o/w乳状液 溶胀
下载PDF
电导率与O/W乳状液的稳定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维 李明远 +2 位作者 林梅钦 罗涛 姚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2-597,共6页
测定了不同油相体积分数的O/W乳状液电导率,考察了油相体积分数、乳化条件、温度对O/W乳状液电导率的影响,研究了O/W乳状液电导率与其浓相体积变化分数、吸光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较稳定的O/W乳状液,油相体积分数对O/W乳状液电导率... 测定了不同油相体积分数的O/W乳状液电导率,考察了油相体积分数、乳化条件、温度对O/W乳状液电导率的影响,研究了O/W乳状液电导率与其浓相体积变化分数、吸光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较稳定的O/W乳状液,油相体积分数对O/W乳状液电导率有明显的影响,油相体积分数越大,电导率越小;反之,电导率越大。乳化条件越苛刻,电导率越小。温度越高,电导率越大。O/W乳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斜率可以表征在O/W乳状液的破坏过程中,油珠上浮、聚集、聚并、油相体积分数变化的程度以及乳状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o/w乳状液 乳状液稳定性
下载PDF
冷冻解冻法破除液体石蜡W/O乳状液 被引量:8
6
作者 林畅 贺高红 +1 位作者 李祥村 刘红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4-831,共8页
冷冻解冻法是一种新型的破除W/O乳状液的物理破乳方法.为了揭示冷冻解冻破乳作用机制,本文以稳定性好的液体石蜡W/O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与显微镜,研究了高黏度连续相液体石蜡体系的W/O乳状液的冷冻解冻破乳过程.... 冷冻解冻法是一种新型的破除W/O乳状液的物理破乳方法.为了揭示冷冻解冻破乳作用机制,本文以稳定性好的液体石蜡W/O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与显微镜,研究了高黏度连续相液体石蜡体系的W/O乳状液的冷冻解冻破乳过程.结果表明:该破乳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当乳珠粒径均匀细小,小于5.5μm时,乳珠在冷冻解冻循环中逐渐长大,经多次冷冻解冻后完成破乳;然而当乳珠粒径较大时,如51μm,乳状液体系仅需单次冷冻解冻循环就可破乳较完全,破乳率超过90%.此外,乳状液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破乳效率.乳状液水相的凝固点受乳珠尺度的影响,但受含水量的影响不显著.当乳珠粒径较大时,水相凝固点随乳珠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但是当乳珠粒径降至5.5μm时,乳珠粒径的改变对其影响已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解冻 破乳 w/o乳状液 稳定性 DSC
下载PDF
W/O型乳状液破乳技术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慧 程丽华 +2 位作者 王平 谢颖 赵德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34-1438,共5页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法,归纳了各种方法的破乳机理和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各种技术的应用特点,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原油 w/o乳状液 破乳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O/W乳状液的破乳实验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学虎 刘伟 +1 位作者 兰忠 王四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9-233,共5页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G-A2/SP-2在复配质量比1∶2、投放量为0.3~0.35g/L、破乳温度为60~65℃时复配处理效果最佳,采用该复配剂破乳120min后,脱水率可高达98.7%。此外,本文通过高速摄像观察了稠油乳状液的破乳过程,并对其破乳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破乳剂 复配 破乳机理分析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的低温稳定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安云朋 敬加强 +2 位作者 刘雪健 王雷振 田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281,共6页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o/w乳状液 稳定性 低温 绥中36-1油田
下载PDF
聚合物对W/O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常玉霞 袁存光 方洪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8,共3页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到极大值;大于400 mg/L时,乳状液的黏度不再增大。聚合物浓度增大使W/O乳状液的水珠粒径减小、分布集中;聚合物浓度大于300 mg/L时,水珠粒径基本不变。聚合物可改变油水界面膜的流变性,增强油/水界面的黏弹性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大界面膜的强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以上效应导致含聚合物的采出液乳化更加稳定,破乳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w/o乳状液 稳定性 表观黏度 液滴直径 界面黏弹性
下载PDF
O/W型稠油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茂涛 于书平 +2 位作者 王满学 史天德 田宗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主要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河南油田井楼03和19两种不同性质的O/W型稠油乳状液的流变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o/w 稠油 乳状液 流变性
下载PDF
破乳-絮凝法处理O/W乳状液污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立忱 刘伟 霍莹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8-61,共4页
研究了大庆某油田O/W乳状液的油水分离特性,考查了自行研制的TS-24反相破乳剂对该乳状液的破乳效果。以模拟采出水为介质,采用小型装置开展了热化学除油实验。结果表明:TS-24在投加量为300 mg/L,脱水温度为50℃,停留时间为3 h,模拟采出... 研究了大庆某油田O/W乳状液的油水分离特性,考查了自行研制的TS-24反相破乳剂对该乳状液的破乳效果。以模拟采出水为介质,采用小型装置开展了热化学除油实验。结果表明:TS-24在投加量为300 mg/L,脱水温度为50℃,停留时间为3 h,模拟采出水除油率为94.5%。对实际三元复合驱采出水3 h除油率为93.7%。破乳后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进行絮凝沉淀,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含油量低于50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低于200 mg/L,符合污水排放标准。同时,考察了影响破乳剂破乳效果的因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 w乳状液 破乳剂 絮凝剂 复配
下载PDF
O/W型稠油乳状液的静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霞 潘成松 +3 位作者 陈军 刘多容 文浩 钟水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8,142,共3页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米助剂TN-23,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配制条件 稳定性
下载PDF
牛初乳乳清W/O型乳状液稳定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璐怡 李云飞 +1 位作者 刘临洁 肖菲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制备牛初乳乳清微胶囊的关键因素。采用Span和Tween 2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备了含有5%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的牛初乳乳清W/O乳状液。比较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乳化剂复配、油水比、乳化剂添加量和超声乳化次数等工... 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制备牛初乳乳清微胶囊的关键因素。采用Span和Tween 2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备了含有5%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的牛初乳乳清W/O乳状液。比较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乳化剂复配、油水比、乳化剂添加量和超声乳化次数等工艺参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HLB值为4.8,Span-85和Tween-60为复配乳化剂,油水比1∶1,超声乳化12次(每次超声8 s,间歇5 s)。显微镜下观察分散液滴大小均一,乳状液平均粒径约为2μm。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该乳状液具有剪切稀化特征,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HLB值 乳清 稳定性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破乳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胜利草桥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28.8%+0.86%),含蜡量低(3.58%),密度大(0.983g/cm^3,20℃),黏度高(12.8Pa·s,50℃),凝点低(5℃),低温流动性很差。将该稠油与10g/L的OP-10水溶液按7:3体积比配制成O佃... 胜利草桥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28.8%+0.86%),含蜡量低(3.58%),密度大(0.983g/cm^3,20℃),黏度高(12.8Pa·s,50℃),凝点低(5℃),低温流动性很差。将该稠油与10g/L的OP-10水溶液按7:3体积比配制成O佃乳状液,用6种商品破乳剂(滨州化工厂的SP169、RP、JHB2、BH202、BCL-405,Sigma公司的EPE),以200mg/L的加剂量在60℃破乳脱水,脱水率均很高但脱出水浑浊。二元复配破乳剂SP169/EPE破乳脱水效果最好,脱水率100%且脱出水清澈,两别最佳复配质量比在1:1附近,最佳加剂量150~200mg/L,最佳破乳温度50~60℃.最佳破乳时间30min。加入20g/L的NaCl使复配破乳剂对稠油乳状液的破乳速度加快,15min即完全破乳分层,脱出水清澈度进一步改善。讨论了破乳机理。图1表4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桥稠油 原油乳状液 o/w乳状液 破乳脱水 破乳剂 复配 无机盐
下载PDF
W/O乳状液模板法制备纳米MnO_2微球 被引量:3
16
作者 倪良 张莉 王学宝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7-169,共3页
以偏重亚硫酸钠(Na2S2O5)和高锰酸钾(1KMnO4)为原料,通过W/O乳状液模板技术制备了纳米MnO2微球.用SEM、TEM、XRD、FT-IR等手段对产品的形貌、物相和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用本方法制得的纳米MnO2微球,大小基本均匀,球形规整,纯度较... 以偏重亚硫酸钠(Na2S2O5)和高锰酸钾(1KMnO4)为原料,通过W/O乳状液模板技术制备了纳米MnO2微球.用SEM、TEM、XRD、FT-IR等手段对产品的形貌、物相和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用本方法制得的纳米MnO2微球,大小基本均匀,球形规整,纯度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结合实验事实和产品特性,初步探讨了纳米MnO2微球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模板法 纳米Mno2微球 形成机理
下载PDF
酪蛋白酸钠-明胶制备S/O/W乳状液的稳定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杰 李功伟 +1 位作者 许朵霞 曹雁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6,共12页
碳酸钙是一种常用的强化钙,然而,其悬浮稳定性差,易产生沉淀,严重限制了碳酸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固/油/水(S/O/W)乳状液形式负载碳酸钙,构建具有特定结构分布的钙-脂质微球,有望改善其溶解性和稳定性。本文以食品级碳酸钙为S相,大... 碳酸钙是一种常用的强化钙,然而,其悬浮稳定性差,易产生沉淀,严重限制了碳酸钙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固/油/水(S/O/W)乳状液形式负载碳酸钙,构建具有特定结构分布的钙-脂质微球,有望改善其溶解性和稳定性。本文以食品级碳酸钙为S相,大豆油为O相,酪蛋白酸钠-明胶为W相,构建S/O/W钙-脂质微球,研究不同质量分数明胶和不同S/O相添加量对微球粒径、物理稳定性、流变学与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索S/O/W钙-脂质微球形成规律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明胶均能提高S/O/W乳液的稳定性,且乳液粒径随明胶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乳液的表观黏度、摩擦系数均减小,微观网络结构更加致密。增大S/O相添加量使乳液稳定性变差,粒径分布范围增大,表观黏度略有增加。添加明胶制备S/O/W乳状液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解决难溶性钙盐在液态食品中的分散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w乳状液 乳液稳定性 流变学 微观结构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下载PDF
黄原胶对O/W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麻建国 E.Dickinson M.J.W.Povey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33,共8页
报道了含有黄原胶的20O/W乳状液贮藏在27~30℃的分层动力学的研究。实验运用超声波技术考察了从0.0005~0.5wt%的一系列浓度的黄原胶对体系分层特性的影响。在非常低(<0.001wt%)的黄原胶浓度下,实验... 报道了含有黄原胶的20O/W乳状液贮藏在27~30℃的分层动力学的研究。实验运用超声波技术考察了从0.0005~0.5wt%的一系列浓度的黄原胶对体系分层特性的影响。在非常低(<0.001wt%)的黄原胶浓度下,实验体系的稳定性变化不大。0.01~0.02wt%的黄原胶可引起样品底部富水层出现,但体系无明显分层。当黄原胶浓度增加到0.02wt%以上,乳状液很快分层,且分层的状态取决于黄原胶添加量。只有当添加量超过0.25wt%,黄原胶才能起到提高体系稳定性的作用。对非吸附性的黄原胶的这种影响,可以用“排除絮凝”和弱凝胶结构形成的机理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乳状液 稳定性 食品化学 o/w乳状液
下载PDF
酒精对酪蛋白酸钠溶液及O/W乳状液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麻建国 盛益东 许时婴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14-18,共5页
介绍了酒精对酪蛋白酸钠溶液及酪蛋白稳定的O/W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试验表明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酪蛋白酸钠的溶解度 .界面张力的测定则表明酒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和油—酪蛋白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 .含酒精的乳... 介绍了酒精对酪蛋白酸钠溶液及酪蛋白稳定的O/W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试验表明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酪蛋白酸钠的溶解度 .界面张力的测定则表明酒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和油—酪蛋白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 .含酒精的乳状液体系的粘度会由于酒精的存在而提高 ,在酒精体积分数达 3 0 %时 ,乳状液体系的粘度会突然大幅度升高 .通过O/W乳状液的分层稳定性测定可发现 ,低浓度的酒精可以提高酪蛋白稳定的乳状液的分层稳定性 ,但酒精质体积分数超过 3 2 %时 ,乳状液的分层稳定性会受到破坏 .含酒精的O/W乳状液体系中油相含量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但高分散相浓度的含酒精的乳状液体系中由于连续相中酒精浓度的提高使乳状液体系稳定性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酸钠 乳状液 稳定性 酒精 o/w乳状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