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东方文明范本到全球化象征符号——阳朔西街之多重意象与审美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戚剑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1期116-121,共6页
闻名遐迩的阳朔西街以其“地球村”、“现代心灵港湾”等美妙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西街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学、旅游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另外 ,许多大众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及宣传了不同视角的西街印象。... 闻名遐迩的阳朔西街以其“地球村”、“现代心灵港湾”等美妙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西街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学、旅游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另外 ,许多大众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及宣传了不同视角的西街印象。但由于文化间思考的差异 ,更由于西街本身一直在不断焕发、展现其新的魅力而使得对西街的解读呈现了广泛的联想空间。笔者在运用规范化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的系统调查后认为 ,西街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子系统 ,既负载着历史和现实的本源意义 ,又具有文化和美学的多重价值 ,并对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朔西街 多重意象 审美价值
下载PDF
“他者”视阈下“I”在惠特曼《草叶集》中的多重意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英杰 赵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34-38,45,共6页
"I"是《草叶集》中最富争议性的字眼之一。本文借助雅克?拉康的"他者"理论,从"他者"语境出发,对《草叶集》中的"I"进行剖析和解读,对"I"所蕴含的多重意象进行直观透视。因为"他... "I"是《草叶集》中最富争议性的字眼之一。本文借助雅克?拉康的"他者"理论,从"他者"语境出发,对《草叶集》中的"I"进行剖析和解读,对"I"所蕴含的多重意象进行直观透视。因为"他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可以代表意象本身,而且是所有欲望发生的场所,同时决定着话语的主体,所以"I"在《草叶集》里已不是简单的惠特曼"在场"的反映,而是积极融合了"他者"的"出场",即诗人惠特曼以外的"镜像"。这就使"I"具有了消解"主体"意义的功能。"主体"意义发生变异,意义本身也就被模糊和解构,"I"也就有了多重指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曼 《草叶集》 “I” 他者 多重意象
下载PDF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多重意象组合的瑞兽
3
作者 周渝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张鲁时发生一场充满怪诞色彩的战斗。此役在《三国志》里不过廖廖数笔,说曹军至阳平关,割据汉中的张鲁本欲投降,但其弟张卫不肯,与杨昂等部将率数万人固守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曹操见此地久攻不下,心生一计...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张鲁时发生一场充满怪诞色彩的战斗。此役在《三国志》里不过廖廖数笔,说曹军至阳平关,割据汉中的张鲁本欲投降,但其弟张卫不肯,与杨昂等部将率数万人固守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曹操见此地久攻不下,心生一计,下令撤军,守军见曹军撤围便放松警惕,没想到曹操杀了个回马枪,“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略施小计就将阳平关轻易拿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 阳平关 放松警惕 曹操 多重意象
原文传递
生命、警讯与语言变革——“王璜生:呼/吸”展的多重意象
4
作者 沈森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5-69,共5页
"王璜生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艺术蜕变,他把这些许多是以假借的材料构成的作品,在一个复杂的空间场域里加以重新组合,构建起了一种新的现实,既超越了实有其事的现实,也重构了一个与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所生成的心理现实更为一致的现实... "王璜生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艺术蜕变,他把这些许多是以假借的材料构成的作品,在一个复杂的空间场域里加以重新组合,构建起了一种新的现实,既超越了实有其事的现实,也重构了一个与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所生成的心理现实更为一致的现实。它由艺术家的强烈现实感引发与引导,却又进入到超越现实的更高现实中去,由此导向一个由独特的美学反抗所导致的美学奇观。"——顾铮长期以来,艺术家王璜生将独立的批判人格与自觉自省的人文反思结合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通过与公共社会的沟通与对话,探问并触及当下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场域 心理现实 人文反思 现实感 材料构成 语言变革 美学 多重意象
原文传递
“巫山神女”意象的多重文化意蕴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洪泉 贾宁宁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3-47,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奇伟瑰丽、意象深邃且蕴藉多重的传统"巫山神女"意象。通过研究众多具有"巫山神女"意象的诗作,分析不同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大环境和个人生活具体小环境下的创作动机,我们认为"...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奇伟瑰丽、意象深邃且蕴藉多重的传统"巫山神女"意象。通过研究众多具有"巫山神女"意象的诗作,分析不同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大环境和个人生活具体小环境下的创作动机,我们认为"巫山神女"意象主要为爱情意象、讽谏意象和悲剧意象,而这些意象的文化根源为神话根源和社会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神女 多重意象 文化根源
原文传递
段正山的思维图式与审美悖逆——兼谈散文的动向发展
6
作者 晓民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Z1期39-42,共4页
段正山的散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诗,更准确地讲是散文诗;是蕴含着一定哲理的散文诗,或曰哲理性散文诗,确定这样的内涵来研究段正山的思维图式与审美悖逆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审美理想的表达;二是实现这一表达的手段.段正山的哲理表达,... 段正山的散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诗,更准确地讲是散文诗;是蕴含着一定哲理的散文诗,或曰哲理性散文诗,确定这样的内涵来研究段正山的思维图式与审美悖逆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审美理想的表达;二是实现这一表达的手段.段正山的哲理表达,更多的是以春夏秋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以及轻风、徐云、朗月、和日、落叶、飞雪等自然景观为借体,来承载作家人生、社会、历史、时代的审美观照运行.在《只要你不拒绝》中,他把冬夏春秋、风雨小草、田野深山、雪莲明月等意象撮合堆积成一座色彩缤纷的意象整体,来类比、烘托、推演出自己对人生的辩证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图式 理性散文 语言特色 散文诗 审美理想 审美范式 多重意象 自然景观 《干校六记》 内在意蕴
下载PDF
民间味道,家国情怀,红色文化——评民间舞蹈作品《灯·等》
7
作者 颜焱 《尚舞》 2023年第15期84-86,共3页
《灯·等》是近些年颇具特色的一部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其一,编导通过对山东秧歌传统动作元素的提炼与转化,使表情动作具备了表意功能,形成了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与言说方式;其二,作品对于道具“灯”的巧妙运用,突破了“灯”的传统器... 《灯·等》是近些年颇具特色的一部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其一,编导通过对山东秧歌传统动作元素的提炼与转化,使表情动作具备了表意功能,形成了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与言说方式;其二,作品对于道具“灯”的巧妙运用,突破了“灯”的传统器物形象,具备了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多重意象;其三,以红色文化与革命故事构筑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底色,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讴歌了革命战争年代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其四,作品在选材立意、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深化,体现了山东民间舞蹈创作从风格展现到形象刻画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等》 民间舞蹈语言 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 多重意象
原文传递
回归传统 《花样年华》细读 被引量:3
8
作者 华明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9,共4页
关键词 《花样年华》 王家卫 线性叙事 传统美学 对偶句法 多重意象 传统道德 思想感情
原文传递
凯瑟琳·安·波特《坟》的创作特色
9
作者 姬艳辉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创作态度严谨,精雕细琢,深受法国和俄国一些著名作家的影响,善用隐喻和意象。其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远,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在美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波特的短篇在她的...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创作态度严谨,精雕细琢,深受法国和俄国一些著名作家的影响,善用隐喻和意象。其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远,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在美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波特的短篇在她的创作中占主体地位,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小说题材往往取自她熟悉的现实生活,因此能写得自然而又深刻。本文从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和多重意象的运用两方面,浅析波特《坟》的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安·波特 意识流 多重意象
原文传递
民族志考察及影像拍摄中的“迭影”现象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台丽 邓启耀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24,共6页
在民族志考察及影像拍摄中,有一种"多重意象"迭合的现象,如同电影或照相的"迭影",是好几个具有透明性质的影像的重迭,合并为一,但是并不因此而丧失个别影像的特质,反因重迭而使意义的层次更加丰富。在民族志纪录片... 在民族志考察及影像拍摄中,有一种"多重意象"迭合的现象,如同电影或照相的"迭影",是好几个具有透明性质的影像的重迭,合并为一,但是并不因此而丧失个别影像的特质,反因重迭而使意义的层次更加丰富。在民族志纪录片《矮人祭之歌》的田野考察中,台湾赛夏人的仪式过程产生了几重"迭影"现象:死者和生者、本族和外族、人和植物、人和灵、灵和灵、不同时空的祭祀或表演对象等,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生"迭影"。由于历史原因,与外界恩怨交织的情感是许多族群的文化主题和认知惯习;亦敌亦友的他我关系,使彼此隔离的族群边界出现了一个模糊地带,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迭影",这种"迭影",其实是历史与现实时空中的社会系统、族群关系和文化心理的复杂投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影像 视觉表达 多重意象 迭影 《矮人祭之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