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现代性视域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路径
1
作者 张婷婷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7,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各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就决定了,需要在多重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多样性中理解并确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各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就决定了,需要在多重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多样性中理解并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文章从多重现代性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走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摆脱现代与传统对立的局限;在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现代性 现代化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
下载PDF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2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下载PDF
两种现代性理论 被引量:10
3
作者 查尔斯.泰勒 陈通造 《哲学分析》 2016年第4期46-64,197-198,共21页
理解现代性的兴起有两种理论类型:文化的与非文化的。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将西方现代性的兴起界定为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从而推导出文化多元性和多样现代性的结论。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以理性化学说为代表,认定由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现代性模... 理解现代性的兴起有两种理论类型:文化的与非文化的。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将西方现代性的兴起界定为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从而推导出文化多元性和多样现代性的结论。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以理性化学说为代表,认定由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现代性模式是一种普遍且具有必然性的客观真理,这种现代性理论导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谬误。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的解释局限可以公共领域的兴起为例来做考察。没有相应具身理解、社会想象等背景性的框架,公共领域的兴起就将难以理解,而这些在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中都被遮蔽了。一种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借助对西方现代社会想象和具身理解的重新阐明,将证明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理论 多重现代性 多元文化主义 公共领域
下载PDF
现代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 被引量:3
4
作者 付洪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0,共5页
由于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对现代性的讨论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话语、美学话语、哲学话语等话语形式,虽然他对美学现代性持一定的认同态度,但是其对现代性的考察仍然固守在主体理性的维度上,通过改造近代... 由于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对现代性的讨论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哈贝马斯区分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话语、美学话语、哲学话语等话语形式,虽然他对美学现代性持一定的认同态度,但是其对现代性的考察仍然固守在主体理性的维度上,通过改造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挽救现代社会的规范形式。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三种话语形式的区分,及其从主体理性出发对现代社会规范形式的挽救中,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现代性的多维度性决定了现代性研究不能采取"本质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方法,而应采取"视角主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多重维度 现代性研究的方法论 哈贝马斯
下载PDF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胡焕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6-149,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范式意义。李欧梵在"感时忧国"大传统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展开研究。王德威则以非历史主义的"假想叙事",视晚清小说自发而杂芜的"求新求变"之"众声喧哗",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真正起点,从而颠覆"五四"新文学相应的历史地位。秉持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核心意涵,便构建出完全不同历史景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王德威 感时忧国 多重现代性 假想叙事
下载PDF
宗教、法律和政治--论文化多元的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任俊 谢宝贵 《哲学分析》 2010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单地等同于诸种文化之一。通过把社会理论的普遍化视角和文明比较研究的多样化视角结合起来,彼此遭遇的不同文明与它们所共享的全球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则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克服这种遭遇和互动导致分裂和冲突,必须就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原则展开文化间商谈以寻求共识。为成功进行这种商谈,必须从各自传统中发掘出一种自我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与世俗理性颇为相似,但对理性的世俗理解不同于对理性的世俗主义理解。世俗理性只承认原则上可以说服任何人的论证,但它必须如罗尔斯主张的那样对宗教传统和整全学说保持中立,而不必否定这些传统和学说的本身的有效性主张。非但如此,世俗理性还应该一如既往地向宗教传统借鉴与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相一致的思想资源,与各大宗教传统一起参与彼此互补的学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社会 政治正义 多重现代性 宗教传统 世俗理性 文化间商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