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9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雾化吸入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多重耐药菌所致高热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辛显波 胡秋利 崔磊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10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究中药雾化吸入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所致高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36例MDRO所致高热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 目的:探究中药雾化吸入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所致高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36例MDRO所致高热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药雾化吸入结合保留灌肠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细菌学疗效、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以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症、次症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BC、hs-CRP、PCT都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WBC、hs-CRP、PCT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雾化吸入结合保留灌肠治疗MDRO所致高热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更好地清除细菌,提高用药的临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 灌肠 多重耐药菌所致高热病 学疗效
下载PDF
胸腺肽α1联合替加环素治疗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赵森伟 宋丽戈 +2 位作者 许艺蓓 聂春迎 白纪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究临床治疗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使用胸腺肽α1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及急诊ICU收治的140例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纳入患者70例,采用替加环素治... 目的探究临床治疗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使用胸腺肽α1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及急诊ICU收治的140例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纳入患者70例,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方案;试验组纳入患者70例,采用胸腺肽α1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方案。对比干预前后实验室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治疗指标恢复时间、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相比较而言试验组CRP、IL-1β、PCT水平更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更高(P<0.05);试验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炎症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为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重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使用胸腺肽α1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多重感染 胸腺肽Α1 替加环素 治疗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提高肿瘤病区多重耐药菌 防控措施执行率
3
作者 张梅 何敏辉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5期87-89,共3页
探究利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病区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否提高肿瘤病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率。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0年12月肿瘤病区作为研究病区,将2020年01月~2020年06月肿瘤病区的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2020年07月~2020年12月肿瘤病... 探究利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病区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否提高肿瘤病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率。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0年12月肿瘤病区作为研究病区,将2020年01月~2020年06月肿瘤病区的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2020年07月~2020年12月肿瘤病区的医护人员作为观察组。两组医护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化督导管理模式。观察两组医护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手卫生依从率、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率。结果:观察组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97.5%)、手卫生依从率(93.5%),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率(96.49%),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病区进行系统化管理,能有效提高肿瘤病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多重 防控措施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挖掘下多重耐药菌风险评估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兢 姚艳玲 +1 位作者 李文玉 田萍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基于大数据构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治的405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感染分为非MDRO... 目的 基于大数据构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治的405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感染分为非MDRO组(n=324)和MDRO组(n=81),比较并分析各指标与MDRO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构建大数据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各指标重要性,验证其准确性。结果 MDRO组合并糖尿病、原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比例,机械通气、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非MDRO组,而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MDRO组(均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原发肺部感染等因素与MDRO风险的相关性较高,且合并糖尿病与原发肺部感染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等指标间相关性较高;大数据模型示抗生素使用时间、吞咽功能障碍等因素重要性较高,而血红蛋白及白蛋白重要性较低;大数据模型预测MDRO发生风险的AUC显著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Z=2.415,P=0.016),两种预测模型的训练集预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测试集大数据模型预测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χ^(2)=9.062,5.385,4.267;均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原发肺部感染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与MDRO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基于MDRO危险因素指标的大数据模型对MDRO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危险因素 机器学习 筛查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祥泰 张庆英 +2 位作者 逄楠 李艳操 许晓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186-190,共5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汕头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1407例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DRO感染,...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汕头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1407例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DRO感染,分析MDRO感染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为MDRO感染组和非MDRO感染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ICU共有1407例住院患者均接受细菌培养及耐药菌株检测,其中男性患者为880例,女性患者为527例;MDRO感染发生率为18.69%(263/1407)。ICU中MDRO感染菌株主要涉及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血管病(OR=1.453,95%CI 1.006~2.079)、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长≥1周(OR=1.900,95%CI 1.377~2.620)、使用≥2联抗生素(OR=1.913,95%CI 1.378~2.655)、留置血管内导管(OR=2.456,95%CI 1.416~3.241)与MDRO感染风险增高有关(P<0.05)。结论ICU患者中MDRO的感染发生率相对其他普通病区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针对MDRO感染的特点和相关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降低MDRO的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 感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宣肺解毒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6
作者 沈婷婷 李亚 +2 位作者 李素云 李高峰 韩冰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目的探究宣肺解毒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机理研究。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组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建立MDR-PA(9×10^(8) CFU/mL,0.5 mL)肺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宣肺解毒方低剂量组、宣肺解毒方中剂量组、宣... 目的探究宣肺解毒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机理研究。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组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建立MDR-PA(9×10^(8) CFU/mL,0.5 mL)肺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宣肺解毒方低剂量组、宣肺解毒方中剂量组、宣肺解毒方高剂量组以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每组12只;以上除空白组与模型组外,剩余给药组统称为干预治疗组。造模1 d后,宣肺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宣肺解毒方(Xuanfei Jiedu Formula,XFJDF)灌胃,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IPM)腹腔注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天2次,持续7 d。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肺湿重/肺干重(W/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于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TGF-β、IL-6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GSH含量与MPO活性,采用TB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DA含量,试剂盒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肺组织中TLR4、Myd88、NF-κBp65蛋白进行定位与半定量观察,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中TLR4、Myd88、NF-κB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反应迟缓,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杂音增多且出现不同程度寒颤,饮食饮水减少,体重下降;肺W/D(P<0.01)显著升高,肺组织的肺泡腔以及肺支气管周围存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肺泡壁出现断裂融合形成气腔并伴有炎性渗出,肺间质增厚,局部可见肺纤维形成等;血清中IL-1β、TNF-α、TGF-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增加、MPO活性增强、GSH含量与T-AOC能力降低(P<0.01),肺组织中TLR4、Myd88、NF-κB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治疗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变化(P<0.05,P<0.01),以宣肺解毒方高剂量组以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最为显著(P<0.05,P<0.01)。结论宣肺解毒方能够显著改善MDR-PA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肺W/D以及肺病理,降低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宣肺解毒方抑制肺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铜绿假单胞 肺炎 宣肺解毒方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选择
7
作者 孙建明 李源 苏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37-143,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MDR)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独立危险因素及抗菌药物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1例合并细菌血流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MDR)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独立危险因素及抗菌药物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1例合并细菌血流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血培养结果,将符合MDR、泛耐药及全耐药标准的患儿纳入多重耐药组(n=47例),其余纳入非多重耐药组(n=54例),记录2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抗菌药物选择情况,并分析影响MDR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MDR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比例、诱导缓解化疗前粒细胞缺乏时间≥7 d的比例均高于非MDR组,MDR组发热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均低于非M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发热前粒细胞缺乏时间≥7 d,感染前Hb<79 g/L及感染前PLT<20×109/L均为MDR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原学分析表明,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但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菌对特定抗菌药敏感,而对红霉素高度耐药;MDR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高于非MDR组,且MDR组转入ICU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发热前粒细胞缺乏时间≥7 d、血红蛋白<70 g/L、PLT<20×109/L均为儿童MDR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预后,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耐药菌,MDR感染患儿表现PCT和CRP水平升高,痊愈率低;因此,针对高危因素需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并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白血病 血流感染 化疗 多重 物选择
下载PDF
2019~2023年某中医院6种多重耐药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8
作者 韩静 段学光 +2 位作者 吴连辉 张省委 寿好长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387-1393,共7页
目的了解本院6种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统计6种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检出情况。结果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O)、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 目的了解本院6种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统计6种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检出情况。结果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O)、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呈波浪形下降趋势;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起伏波动较大;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总体检出率较低,变化趋势不大。6种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于脑病内科、脑病外科、呼吸热病科、急诊科、重症监护、肿瘤科等科室。标本来源中CRKPN、CRPA、CRAB、MRSA均以痰标本为首,CRECO、VRE均以尿标本为首。性别方面,CRKPN、CRPA、CRAB、MRSA男性多于女性,CRECO和VRE则反之;6种耐药菌年龄分布均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主;季节分布上,CRKPN、CRPA、VRE以冬季占比最高,CRAB以夏季占比最高,CRECO、MRSA则是以秋季占比最高。CRECO、CRKPN、CR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结论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延缓细菌耐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院 多重 临床分布
下载PDF
COVID-19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的危险因素吗?——COVID-19大流行期间一项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调查
9
作者 叶永康 周子筌 覃金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9-1285,共7页
目的医院大规模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状况下,分析COVID-19是否为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定植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资料。比较COVID-19患者与非CO... 目的医院大规模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状况下,分析COVID-19是否为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定植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资料。比较COVID-19患者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菌药物治疗情况、MDRO检出情况。将检出病原菌的患者分为MDRO组和非MDRO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MDRO感染/定植的危险因素。结果收治各类住院患者共16710例,其中COVID-19组2403例,8.83%(113/1280)检出MDRO;非COVID-19组14307例,4.43%(167/3770)检出MDRO。COVID-19组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高于非COVID-19组(48.15%VS 30.89%,P=0.0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危重患者(OR=4.796,95%CI:3.524~6.527)、培养前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 d(OR=2.330,95%CI:1.699~3.196)、培养出真菌(OR=1.780,95%CI:1.318~2.405)、住院日数长(OR=1.036,95%CI:1.030~1.042)是住院患者MDRO感染/定植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医院大规模收治COVID-19患者期间,MDRO感染/定植与是否为危重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培养出真菌、住院日数长有关,COVID-19不是MDRO感染/定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合并感染 物治疗 多重
下载PDF
GD-SOAP会诊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治疗实践与典型案例分析
10
作者 石禹 张月月 +1 位作者 陈敏 窦志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30期164-167,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网格化管理(GD)—主观性资料—客观性资料—分析与评价—治疗计划(SOAP)会诊模式在多重耐药菌(MDR)感染患者中的治疗实践,并结合典型案例总结MDR感染患者的会诊程序与思路。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南通大...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网格化管理(GD)—主观性资料—客观性资料—分析与评价—治疗计划(SOAP)会诊模式在多重耐药菌(MDR)感染患者中的治疗实践,并结合典型案例总结MDR感染患者的会诊程序与思路。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MDR感染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自2020年6月起,实施临床药师GD-SOAP会诊模式,另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3年8月经GD-SOAP会诊模式会诊的MDR感染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细菌培养标本来源、病原菌种类、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用药方案的采纳情况及采纳病例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会诊科室覆盖率。结果对照组细菌培养标本共收集127份,观察组共收集140份。2组细菌培养标本来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标本中MDR以肺炎克雷伯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2组病原菌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61,P=0.256)。观察组临床药师用药方案总体采纳率高于对照组(91.00%vs.61.00%,χ^(2)=24.671,P<0.001)。观察组总体采纳临床药师用药方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52%vs.32.79%,χ^(2)=16.766,P<0.001)。观察组会诊覆盖科室数量较广,且病历中记载临床药师会诊意见率达100.00%。结论将GD-SOAP会诊模式用于MDR感染患者的药学服务工作中可使药学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并较好地融入到一线临床医疗服务中,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GD-SOAP会诊模式现已成为临床药学服务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感染 临床 网格化管理 GD-SOAP会诊模式
下载PDF
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11
作者 顾美虹 陈秀萍 +2 位作者 陈朔晖 孙伟 童家维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8期77-79,共3页
目的评价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增强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未使用五级电子病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使用五级电子病历期间... 目的评价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增强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未使用五级电子病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使用五级电子病历期间,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率、床边仪器设备及操作台面物体表面清洁度,评价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效果。结果五级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后,医院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更加合理;各项感染防控措施总的落实率由85.10%提高至97.04%;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物体表面清洁合格率由54.13%提高至62.61%。结论应用五级电子病历系统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获取多重耐药菌感染信息,快速落实院感防控措施,从而达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级电子病历系统 多重 医院感染 防控
下载PDF
肿瘤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医证型及易感因素研究
12
作者 罗彩娟 李文辉 何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78-284,共7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痰细菌培养阳性的250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为多耐组,以痰细菌培养阳性的250例呼吸道非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为对... 【目的】探讨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痰细菌培养阳性的250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为多耐组,以痰细菌培养阳性的250例呼吸道非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相关检查结果及既往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等临床资料,分析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易感因素。【结果】(1)易感因素方面: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2组间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化疗周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以上变量均是肿瘤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病原菌分布方面:肿瘤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最常见致病菌排前3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3)中医证候分布方面:实证方面,多耐组痰浊阻肺、热陷心包、痰热蕴肺的证型表现均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虚证方面,多耐组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肝肾阴虚及心肾阳虚的证型表现均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合并基础病、化疗周期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低水平白蛋白及低血红蛋白为肿瘤患者发生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病情较重,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型为主,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患者以实证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呼吸道多重感染 中医证型 虚实夹杂 易感因素
下载PDF
免疫功能低下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获得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及病死率的影响
13
作者 李俊红 王娟 +2 位作者 江颖仪 劳穗华 俞朝贤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低下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及病死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入住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117例,分为免疫正常组59例和免疫抑制...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低下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及病死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入住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117例,分为免疫正常组59例和免疫抑制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感染率及病死率。结果:免疫抑制组多重耐药菌定植率、感染率明显高于免疫正常组(37.93%vs18.64%,48.28%vs2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2;χ^(2)=5.58,P=0.02),且风险分别是免疫正常组的4.59倍、10.9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 1.26~6.74,P=0.02;95%CI 2.79~42.61,P<0.001)。免疫抑制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免疫正常组(67.24%vs 4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P=0.02)。结论: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获得性多重耐药菌定植率及感染风险,且病死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MDRO) 免疫抑制 定植 感染
下载PDF
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有效性的Meta分析
14
作者 张映华 郭康乐 +6 位作者 蔡玲 樊玉清 胡兰文 郁万明 孔宛如 李文 张浩军 《甘肃医药》 2024年第8期696-70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中的有效性,旨在为医疗机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提供循证参考依据。方法:为了探究跨学科和跨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方面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 目的:系统评价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中的有效性,旨在为医疗机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提供循证参考依据。方法:为了探究跨学科和跨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方面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等,收集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工具对其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纳入文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用Review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多学科管理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常规管理组[OR=0.30,95%CI(0.24,0.38),P<0.001],且干预组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低于常规组[OR=0.39,95%CI(0.21,0.74),P=0.004]。此外,接受多学科管理患者的抗菌药物一联使用率高于常规管理组[OR=5.09,95%CI(3.61,7.67),P<0.001]。结论: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为医疗机构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门、多学科协作 多重 META分析
下载PDF
某三甲中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情况分析与防控对策
15
作者 张秀娟 石丽丽 +3 位作者 李潇 马艳丽 杨玉翠 吴玮 《甘肃医药》 2024年第7期607-610,共4页
目的:分析某三甲中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围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甘肃省某三甲中医院检出的MDRO感染患者4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感实时监控系统提取的数据,结... 目的:分析某三甲中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围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甘肃省某三甲中医院检出的MDRO感染患者4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感实时监控系统提取的数据,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DRO的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结果:本研究MDRO 458例患者中,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最多,255例;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2例,其构成比分别为55.67%和33.19%。在科室分布中,ICU和骨髓炎科MDRO检出最多。从标本来源分析,MDRO在痰液中检出占首位。结论:CR-AB、MRSA为该院的主要致病菌,MDRO感染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以及医院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均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该中医院引起高度重视,强调做好MDRO的病房管理防控工作,以最大程度支持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感染监测 病房管理防控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16
作者 罗艳 宋沧桑 +4 位作者 王波 任宝军 李兴德 张思敏 方甜甜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某三甲医院从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某三甲医院从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A组实验用96孔聚苯乙烯板体外构建MDR-AB生物膜的模型,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作用于成熟生物膜;B组实验用96孔聚苯乙烯板将MDR-AB浮游菌液与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共培养。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再用多功能酶标仪测生物膜在560 nm波长处的OD值。结果:A组a、b、c中所形成生物膜OD值与对照组d组比较,48 h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96h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X、Y、Z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中,48 h和96 h后OD值与对照组W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Ab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具有破坏成熟生物膜的能力,且其破坏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1/2 MIC、MIC浓度的美罗培南可能抑制MDR-Ab生物膜形成,而1/4 MIC浓度的美罗培南则可能诱导MDR-Ab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MDR-Ab) 生物膜 亚抑浓度 美罗培南
下载PDF
儿科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
17
作者 胡祥英 任翼 +1 位作者 何娜 吴奇发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2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及对抗菌药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175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76例患儿共分离... 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及对抗菌药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175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76例患儿共分离病原菌1846株,检出多重耐药菌175株。175例患儿中,男102例,女73例,年龄1个月至5岁,<1岁56例,1~3岁107例,>3岁12例。175株多重耐药菌中,革兰氏阳性菌107株,占61.14%,革兰氏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7株(55.43%),其次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类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别为35株(20.00%)和27株(15.43%)。在标本的类型中,以痰液为主,为163株(93.15%),其次为大便9株(5.14%),药敏结果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西丁、替加环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耐药率100%,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敏感率90%以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西丁、苯唑西林、替加环素耐药率100%,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敏感率8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头孢他啶耐药率80%及以上,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敏感率7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啉耐药率80%以上,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敏感。结论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主要发生在1~3岁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检测出的多重耐药菌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对此类患儿的管理及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广谱Β-内酰胺酶
下载PDF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8
作者 罗德军 何发友 +2 位作者 杨博 张兆尧 何洪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2期74-76,共3页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常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替加环素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自然杀伤细胞(NK)]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χ^(2)=5.415,P=0.020)。观察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细菌替换率、细菌再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IgA水平低于治疗前,IgG、IgM、NK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25.81%(χ^(2)=4.292,P=0.038)。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细菌清除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术后引流 多重感染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巨噬细胞表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19
作者 杜燕芳 陈少立 +3 位作者 陈彩文 李雪平 吴玉萍 黄国华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654-1659,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预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巨噬细胞表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特征并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确诊及治疗后1个月内预后情况划分为预后... 目的探究不同预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巨噬细胞表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特征并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确诊及治疗后1个月内预后情况划分为预后良好组(n=71)和预后不良组(n=30)。对比两组患者间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常规临床检验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有创操作情况(通气方式、是否留置胃管、是否留置尿管、是否深静脉置管)、巨噬细胞表型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平均WBC、NEU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Hb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平均M1型巨噬细胞比例、M1/M2比值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平均血清IL-1β、PCT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M1型巨噬细胞比例较高、M1/M2比值较高、血清IL-1β水平较高、PCT水平较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较低、血清IL-10水平较低均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炎患者巨噬细胞分型及炎症水平与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M1型巨噬细胞增多、促炎性细胞因子升高、M2型巨噬细胞减少及抗炎性细胞因子降低均是评估不良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对于预测患者临床结局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感染性肺炎 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规范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接触隔离的循证护理实践
20
作者 荆瑶 刘丹 +1 位作者 蒋卓娟 彭飞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3期2316-2322,共7页
目的: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医护人员接触隔离管理水平及最佳证据执行能力,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最佳证据,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接触隔离管理审查指标并用于临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证据应... 目的: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医护人员接触隔离管理水平及最佳证据执行能力,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最佳证据,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接触隔离管理审查指标并用于临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证据应用前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接触隔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执行情况。结果:本研究形成21条质量审查指标,应用最佳证据后,ICU医护人员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理论知识评分由(73.49±6.50)分提高到(92.88±6.27)分;接触隔离措施依从性大幅提升,13条审查指标执行率提升至8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从3.2%降低至1.9%。结论:将基于循证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推进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接触隔离管控措施落实,提升医护人员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接触隔离 循证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