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张进江
王佳敏
王晓先
张波
-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2-383,共2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2176
41121062)资助
-
文摘
喜马拉雅是典型的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构造复杂,可大致划分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南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以各种伸展性构造为主的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带内各类构造均发生过多期变形,且发生过多次缩短与伸展的构造反转;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系(GHC)内变形、岩浆及变质作用证明造山过程中存在渠道流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一种由印度一欧亚大陆汇聚速率控制的多阶段造山模式:两大陆汇聚速度快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南北向裂谷系(NSTR),喜马拉雅内经历造山过程,并在造山带中、下地壳形成作为底部拆离层的塑性层;汇聚速率慢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共轭走滑断裂,喜马拉雅造山带内的塑性层发生松弛和重力扩散,形成渠道流,导致藏南拆离系(STDS)的启动、GHC的挤出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的形成。上述的增厚与松弛均是在挤压体制下形成的,构造的反转是因挤压速率变化而产生的结构调节作用。
-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
Keywords
Himalayan orogen,Tectonic inversion, Channel flow,Convergent rate, Multi-phase orogeny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