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夏季的夜宿行为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家亮 胡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7,共6页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s...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site)、睡眠时间(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夏季 夜宿行为 麻阳河
下载PDF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被引量:36
2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3 位作者 陆舟 韩小静 孙仁杰 李相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4,共6页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宿 生境因子 夜宿行为 广西
下载PDF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郭相保 王振龙 +2 位作者 田军东 路纪琪 刘金栋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856,共8页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夜宿 夜宿行为 太行山
下载PDF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被引量:15
4
作者 卢靖 丁长青 +2 位作者 庆保平 王超 闫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8,共8页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啄、咬甩、洗涮行为极显著地高于华阳群(P<0.01),低头寻觅、滤啄行为极显著地低于华阳群(P<0.01),掏挖行为在两群间无显著差异(P>0.05),华阳群缺少撕扯行为;冬季2群朱鹮觅食行为型差异性与秋季基本类似,但洋县群的掏挖行为显著高于华阳群(P<0.05),华阳群缺少划动寻觅、撕扯和咬甩行为。在华阳大网笼,训练朱鹮的惊飞持续时间为(96.5±84.9)s,显著长于洋县朱鹮(40.6±51.3)s,且降落地点的选择不同。2010年7月至12月中旬,华阳群部分个体表现出地面夜宿的异常行为。分析认为,造成觅食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个网笼所提供饲料的形状以及觅食地条件不同,惊飞时间和降落地点的差异与网笼内隐蔽区域的大小有关,而异常的地面夜宿行为与华阳网笼开始训练时栖位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野化训练 觅食行为 夜宿行为 惊飞行为 行为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