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回应:从后殖民对东方学的批判着眼 被引量:7
1
作者 赖品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9,共10页
虽然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诠释受到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甚至是受到传教使命驱使,但他的进路迥然不同于具殖民色彩的东方学,并且在动机和态度上颇为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他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没有强调东西方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反... 虽然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诠释受到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甚至是受到传教使命驱使,但他的进路迥然不同于具殖民色彩的东方学,并且在动机和态度上颇为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他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没有强调东西方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反而突出它们的相通之处,希望以此作为基督教与佛教建立合作或友谊的共同基础,而不是使佛教徒皈依基督教。基于他的著述,可以发现他实际上实践了一种后殖民的批评,与殖民势力是对抗的。他的终极目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但进路与心态截然不同于那种解救东方人的殖民主义式思维,因为他从来不曾假设西方文明更为高等。就萨义德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批判来说,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响应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甚至是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提摩太 萨义德 东方主义 大乘佛教 基督教
下载PDF
布伦塔诺哲学与大乘佛教原理 被引量:2
2
作者 许为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2-19,共8页
通过对现象学之父布恰塔诺的哲学与大乘佛教原理的分析比较,揭示了这两种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智慧体系的共同性,得出结论:所有文化和哲学的最后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全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道德至善。
关键词 布伦塔诺 现象学 内观 自明性 大乘佛教原理 唯识说 量论 意向性
下载PDF
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
3
作者 韩焕忠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9,共3页
 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大乘佛教慈悲救度的价值取向、扫相显空的思维方法与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性论思想都可以在儒道思想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对应就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根源。而儒道学...  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大乘佛教慈悲救度的价值取向、扫相显空的思维方法与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性论思想都可以在儒道思想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对应就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根源。而儒道学术史上融合兼综的传统又培养了中国义学僧人融纳会通的精神,使大乘佛教创造性地发展出圆教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思想 大乘佛教 契合 弘传
下载PDF
论初期的大乘佛教及其学说
4
作者 荆三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0-63,共4页
早期大乘佛教是东方哲学史、文化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它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大乘佛教的研究必须依靠汉译佛典来进行是它的突出特点。一方面大乘佛教把唯心主义的思想推向了神秘主义的信仰高度,另一面它又具有世俗化的... 早期大乘佛教是东方哲学史、文化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它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大乘佛教的研究必须依靠汉译佛典来进行是它的突出特点。一方面大乘佛教把唯心主义的思想推向了神秘主义的信仰高度,另一面它又具有世俗化的思想内涵。无论在印度哲学史的探究方面,还是在中国哲学史、佛教史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 大乘佛教 学说
下载PDF
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
5
作者 李利安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1-33,35,共4页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菩萨信仰 观音与文殊 悲智双运
下载PDF
佛塔崇拜与大乘佛教的起源——以下田正弘的学说为中心
6
作者 张文良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关于大乘佛教起源的讨论是国际佛教学界的热门论题。在日本佛教界,长期以来平川彰提出的佛塔信仰起源说影响最大,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下田正弘在《涅槃经的研究——大乘经典研究方法试论》一书中对平川彰的研究提出了异议,其主要... 关于大乘佛教起源的讨论是国际佛教学界的热门论题。在日本佛教界,长期以来平川彰提出的佛塔信仰起源说影响最大,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下田正弘在《涅槃经的研究——大乘经典研究方法试论》一书中对平川彰的研究提出了异议,其主要理由是,佛塔崇拜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广泛流行于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侣中间,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僧团之外的所谓在家佛塔崇拜群体。大乘的思想出自于原始佛教时期就存在的林居者集团。他们与僧院住者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追求目标上的不同,使他们在传统的口传佛教之外,以书写的方式创造出了包括《涅槃经》在内的大量的大乘经典,在所谓的追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乘之外,开创了以利益他者为最高追求的菩萨乘。在研究方法上,下田正弘没有满足于文本解读和文献内在逻辑的解明,而是力图将文献中呈现的内在逻辑与社会历史的外在逻辑相照应,在两者的交叉点中找到学术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是对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 佛塔崇拜 大乘佛教
下载PDF
苦难与担当——柳宗元与大乘佛教
7
作者 黎小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7期127-129,共3页
柳宗元自幼好佛,被贬永州后更是自觉地向佛教靠拢,参禅悟道,从而深得佛学的义理。对佛教的信仰让他在苦难的贬谪生活中保持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但他信佛并不消极厌世,而是“悲智双运”、“以佛济儒”,其人其文都体现出大乘佛法“苦难与... 柳宗元自幼好佛,被贬永州后更是自觉地向佛教靠拢,参禅悟道,从而深得佛学的义理。对佛教的信仰让他在苦难的贬谪生活中保持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但他信佛并不消极厌世,而是“悲智双运”、“以佛济儒”,其人其文都体现出大乘佛法“苦难与担当”的积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大乘佛教 随缘任运 悲智双运 以佛济儒
下载PDF
试评大乘佛教的利弊
8
作者 艾畦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4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 杂阿含经 济世思想 早期佛教 小乘佛教 婆罗门 三法印 释迦牟尼 现实世界
下载PDF
从大乘佛教向汉地的传播看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特点
9
作者 杨军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8-53,共6页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在向北天竺传播的同时,已开始向中国汉地传播,汉明帝永平求法传说就是对这一史事的反映。但在于阗、龟兹为代表的西域地区,小乘佛教仍占据统治地位,使大乘佛教向汉地的传播表现为非接触传播的特殊传播方式。这种文化...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在向北天竺传播的同时,已开始向中国汉地传播,汉明帝永平求法传说就是对这一史事的反映。但在于阗、龟兹为代表的西域地区,小乘佛教仍占据统治地位,使大乘佛教向汉地的传播表现为非接触传播的特殊传播方式。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正是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特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永平求法传说 非接触传播
下载PDF
过程哲学与大乘佛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俊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1,共4页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其开放性、兼容性与超越性,在概念和思维模式上与大乘佛教有着诸多相似性。方东美认为,大乘佛教与过程哲学最具特色的就是"圆融"与"机体"思想,这是它们最相似的地方。然而,过程哲学与大乘佛教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其开放性、兼容性与超越性,在概念和思维模式上与大乘佛教有着诸多相似性。方东美认为,大乘佛教与过程哲学最具特色的就是"圆融"与"机体"思想,这是它们最相似的地方。然而,过程哲学与大乘佛教在思想方式上存在着本质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大乘佛教以"空"为核心范畴,彻底克服了二元论思维,而过程哲学的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仍然具有二元论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过程哲学 上帝 机体
下载PDF
从《金刚经》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闵军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8-10,共3页
大乘佛教有许多理论可以用于对治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金刚经》这部早期大乘经典来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有:缘起性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诸法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慈悲喜舍,尊重和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心净土... 大乘佛教有许多理论可以用于对治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金刚经》这部早期大乘经典来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有:缘起性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诸法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慈悲喜舍,尊重和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心净土净,心灵环保下的自然环境观等。弘扬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经 大乘佛教 生态伦理
下载PDF
浅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的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芳 《沧桑》 2013年第6期23-25,共3页
宗教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亚洲,而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教派。传入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的称为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传入东南亚地区,如锡兰、缅甸、... 宗教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亚洲,而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教派。传入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的称为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传入东南亚地区,如锡兰、缅甸、泰国的称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一是其自身原因,另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支持,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传播
下载PDF
“何人知此义,唯有净名翁”——白居易对大乘佛教思想的选择
13
作者 邹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74,共3页
白居易对佛教的皈依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早年对佛教的初步接触与认识到因生活变迁而对佛教产生深刻的体认,从而选择了大乘佛教思想加以实践并指导人生。贬谪江州是此过程中的重要转折。对大乘佛理的深入领悟和居士情怀的日愈深厚使白居... 白居易对佛教的皈依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早年对佛教的初步接触与认识到因生活变迁而对佛教产生深刻的体认,从而选择了大乘佛教思想加以实践并指导人生。贬谪江州是此过程中的重要转折。对大乘佛理的深入领悟和居士情怀的日愈深厚使白居易将自己的活动融合到居士生活中并最终成为香山居士。本文认为从白乐天到香山居士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白氏对大乘佛教的思想选择,也是白氏思想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名居士 香山居士 大乘佛教 居士情怀
下载PDF
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思想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君希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4年第3期42-44,共3页
自利利他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本文试从佛教的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来简单介绍此精髓,并试着论述重提此思想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大乘佛教 自利利他 慈悲
下载PDF
晚期克孜尔石窟大乘佛教探析
15
作者 杨波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龟兹佛教主要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克孜尔石窟是小乘佛教的艺术中心。但公元8世纪以后,已进入晚期的克孜尔石窟出现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壁画,以千佛画为代表。这些壁画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龟兹人对大乘佛教已有所接受,应是受东西各大佛教势力的... 龟兹佛教主要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克孜尔石窟是小乘佛教的艺术中心。但公元8世纪以后,已进入晚期的克孜尔石窟出现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壁画,以千佛画为代表。这些壁画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龟兹人对大乘佛教已有所接受,应是受东西各大佛教势力的影响使然,如中原的影响、印度的影响、于阗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大乘佛教 千佛
下载PDF
略论大乘佛教的“二觉”观念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16
作者 李鑫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5-157,共3页
从大乘佛教"二觉"观念出发对《西游记》文本进行解读。认为《西游记》既在整体构建上体现了"二觉"观念,也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二觉":即取经队伍对妖精和现世统治者的"觉他"和取经队伍自身的&qu... 从大乘佛教"二觉"观念出发对《西游记》文本进行解读。认为《西游记》既在整体构建上体现了"二觉"观念,也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二觉":即取经队伍对妖精和现世统治者的"觉他"和取经队伍自身的"二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二觉 西游记
下载PDF
印顺对大乘佛教的判说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颢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58-65,共8页
关键词 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佛法 印顺 导师 《阿含经》 佛陀 佛教发展 大乘经典 法的本质
下载PDF
《中论》与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18
作者 聂希 《华夏文化》 2014年第1期12-13,共2页
《中论》作者龙树,印度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2-3世纪。传说中他的师父姓龙,而他又诞生于树下,所以叫做龙树。龙树出家以后,很认真地研习大乘佛教的经典,再加上他很聪明,所以很快通达大乘经典,然后着手创立宗派,... 《中论》作者龙树,印度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2-3世纪。传说中他的师父姓龙,而他又诞生于树下,所以叫做龙树。龙树出家以后,很认真地研习大乘佛教的经典,再加上他很聪明,所以很快通达大乘经典,然后着手创立宗派,著书立说。龙树的著作很多,因此他有“干部论主”之称。龙树的著作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础,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中论》 中国佛教 著书立说 龙树 哲学家 思想家 著作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乘佛教生态哲学新探
19
作者 韩铮 《鄱阳湖学刊》 2018年第2期58-64,共7页
大乘佛教生态哲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大乘佛教哲学与生态哲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深入了解两者共性的基础上,以生态哲学的研究范畴和体系为蓝本,系统挖掘大乘佛教哲学的生态智慧。大乘佛教生态哲学包含了一种全新的... 大乘佛教生态哲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大乘佛教哲学与生态哲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深入了解两者共性的基础上,以生态哲学的研究范畴和体系为蓝本,系统挖掘大乘佛教哲学的生态智慧。大乘佛教生态哲学包含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破除人们对科学的迷信,重塑人本价值;以提倡节俭来对治当下的消费主义,并树立了共建人间净土的理想。大乘佛教生态哲学构建,对于佛教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发展和生态危机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乘佛教 环境危机 生态哲学
下载PDF
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变革
20
作者 乐寿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27-31,共5页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历二千余年而不衰,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它通过自身的不断变革,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形态的需要,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后来通称...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历二千余年而不衰,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它通过自身的不断变革,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形态的需要,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后来通称为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释迦牟尼在世和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在教团生活还是对佛教根本教义的理解上,尚未发生过重大的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到他逝世百年之后,佛教教团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几经分化,逐渐形成了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其中,主要代表是两大派:一派为大众部,以青年党徒为主,其思想比较激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佛教理论 菩萨 变革 佛教 社会形态 佛教教团 智慧 原始佛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