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乘止观法门》的止观禅修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可为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51,64,共6页
《大乘止观法门》相传系天台宗的大师慧思所作,在思想上与慧思现存的其余几部基于实相论立场的论著颇有不同,其中所开示的止观行法也殊为特别,乃是宗依于《华严经》和《起信论》而以“一心如来藏”为绝对本体并依唯识学的“三自性说... 《大乘止观法门》相传系天台宗的大师慧思所作,在思想上与慧思现存的其余几部基于实相论立场的论著颇有不同,其中所开示的止观行法也殊为特别,乃是宗依于《华严经》和《起信论》而以“一心如来藏”为绝对本体并依唯识学的“三自性说”而开“三重止观”之禅修次第。其观法的重点乃是对现象世界之非实在性的体认,在某些方面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存在之悬置”不无可相比较之处。同时,论中关于“历事止观”的指授体现出止观禅修之生活化的特色,代表了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止观法门 天台宗 佛教 止观行法 禅修生活 教理
原文传递
日本关于《大乘止观法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良 《宗教研究》 2011年第1期99-109,共11页
众所周知,《大乘止观法门》自11世纪由日本传到中国之后,一直作为慧思的著作受到重视,并有众多注释性研究。在日本,在很长的时期里,《大乘止观法门》也作为慧思的著作受到日本天台宗的重视,历代皆有注释书出现,其思想对日本天台宗乃至... 众所周知,《大乘止观法门》自11世纪由日本传到中国之后,一直作为慧思的著作受到重视,并有众多注释性研究。在日本,在很长的时期里,《大乘止观法门》也作为慧思的著作受到日本天台宗的重视,历代皆有注释书出现,其思想对日本天台宗乃至日本整个佛教思想皆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日本,从古代开始,对于本书是否为天台宗的著作就出现了怀疑的声音。延至近代,随着新的研究方法论的导入,从文献学、思想史等立场出发对《大乘止观法门》的思想特质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对其是否是慧思所著提出了广泛的质疑。在当代日本佛教学术界,否定此书为慧思著作的观点成为了主流。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止观法门 《摄论》 天台宗 止观 智者大师 《起信论》 如来藏 佛教思想史 摄论宗 天台学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原文传递
《大乘止观法门》与《究竟一乘宝性论》的义理关联
3
作者 李子捷 张一帆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8-164,共7页
《大乘止观法门》在对真如的解释上,基于《大乘起信论》真如生万法的思路而提出解决方案;在对真如状态的描述上,它借用了《究竟一乘宝性论》的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的概念;在如来藏的解释上,它是基于《宝性论》如来藏三义的理论构架下的... 《大乘止观法门》在对真如的解释上,基于《大乘起信论》真如生万法的思路而提出解决方案;在对真如状态的描述上,它借用了《究竟一乘宝性论》的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的概念;在如来藏的解释上,它是基于《宝性论》如来藏三义的理论构架下的再诠释。其作者对《宝性论》《佛性论》及《起信论》等与地论系统有关的经论比较熟悉,但从语句表达来看,其成书应晚于后三种论著,且出于不同系统的作者或译者。成书于中国的《大乘止观法门》在义理上受到《宝性论》等印度文献的影响,对天台思想乃至隋代以后的整个中国佛教影响深远,进而通过日本中古天台思想波及日本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止观法门 《究竟一乘宝性论》 大乘起信论》 真如 如来藏
原文传递
“不空真如”与“不空如来藏”--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
4
作者 陈坚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7,共11页
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文本中,如来藏(真如)思想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对应于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其中《大乘起信论》立"只具净... 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文本中,如来藏(真如)思想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对应于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其中《大乘起信论》立"只具净法"的"不空真如"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区隔,而《大乘止观法门》则立"兼具染净二法"的"不空如来藏"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圆融。虽然"不空真如"和"不空如来藏"在佛学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是在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过程中,两者又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即修行的过程面向"不空真如"而修行的结果则面向"不空如来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大乘止观法门 “不空真如” “不空如来藏” 中国佛教
下载PDF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5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6期10-13,共4页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止观法门 菩萨戒本 戒体 戒法 法华经安乐行义 受菩萨戒仪 戒相 北京刻经处 罗什 梵网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