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永明延寿对大乘空宗的判摄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延成 《五台山研究》 2011年第1期9-12,共4页
永明延寿禅师在其佛学巨著《宗镜录》中,汲取了天台、华严等宗祖师判摄大乘空宗为"不了义教"的思想主张,在承认空宗相对真理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以华严圆宗为理论依止的思想原则。
关键词 永明延寿 《宗镜录》 大乘空宗 华严圆宗
下载PDF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
2
作者 丁铭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8-24,共7页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性相"的隔绝关系转化为"体用不二"的本体论。这一转变与他早期对"真幻"问题的思考一致,"性相""体用"皆是"真幻"问题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大乘空宗 性相 体用
下载PDF
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
3
作者 方光华 《船山学刊》 CSSCI 1992年第1期88-103,共16页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年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索》、《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
关键词 法相唯识学 船山哲学 八识 佛性论 相宗络索 船山遗书 熊十力 圆成实性 大乘空宗 依他起性
下载PDF
“空”的美学意蕴浅析
4
作者 倪武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象表层和人生诸名利得失,脱离时空的具体环境限制,超越原先固定的意义,从而达到对万物、诸相的真如体悟。深入地分析,这样的"空"观智慧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通过对"空"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空"体现了主客圆融、感性直观的审美特质;"空"彰显了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艺术与审美的辩证法;"空"蕴涵着虚境纳物、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空宗 般若 美学意蕴
下载PDF
藏汉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使者──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
5
作者 彭清深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僧录 藏汉 三大宗教 大乘 大乘空宗 苯教 佛学思想 六祖慧能 佛教教义 丹白尼玛
下载PDF
龙树论略——兼论龙树与《华严经》的关系
6
作者 桑大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公元3-4世纪印度著名智者龙树是印度乃至世界佛教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龙树创立了大乘空宗,对佛教的理论和实际修行由小乘转入大乘起了决定作用。龙树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八不缘起”、“实相涅架”等)都被后世佛教的显密各... 公元3-4世纪印度著名智者龙树是印度乃至世界佛教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龙树创立了大乘空宗,对佛教的理论和实际修行由小乘转入大乘起了决定作用。龙树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八不缘起”、“实相涅架”等)都被后世佛教的显密各宗当作自己的理论渊源,被推为“释迦第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树 大乘空宗 《华严经》
下载PDF
释尊的中心思想与《法华经》的特色 被引量:3
7
作者 菅野博史 张文良 《佛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一、亚洲的佛教 佛教由印度的释尊(关于其生卒年代有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两说)创立.释尊死后百年或二百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基于对律的不同解释,佛教教团分裂为重视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和适应时代的大众部佛教... 一、亚洲的佛教 佛教由印度的释尊(关于其生卒年代有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两说)创立.释尊死后百年或二百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基于对律的不同解释,佛教教团分裂为重视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和适应时代的大众部佛教.之后,上座部、大众部各自又不断分裂,到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了二十个部派.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开始,以部派的一部分出家者为中心,开始了编纂大乘经典的活动.大乘经典的编纂者认为历史上的释尊所说的法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应该因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他们编纂大乘经典,就是为了在其中表达新的佛教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宗教需求.而反对编纂大乘经典的保守派则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而是魔说、外道的思想.围绕大乘经典的成立,部派佛教内部出现了保守派和进步派的对立,而在印度,一般认为其后两派逐渐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中观派 大乘空宗 大乘 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 四谛 转法轮 一佛乘 成佛
下载PDF
略论宗喀巴的缘起思想
8
作者 索南才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4-70,共7页
宗喀巴提倡并修戒、定、慧三学,其理论观点主要来自中观应成派,为了摘清楚中观学派的发展线索,这里首先介绍一下中观学派在印度的产生发展和宗喀巴之前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观学派,亦称大乘空宗,约3世纪时(相当于中国东汉中叶)由龙树和... 宗喀巴提倡并修戒、定、慧三学,其理论观点主要来自中观应成派,为了摘清楚中观学派的发展线索,这里首先介绍一下中观学派在印度的产生发展和宗喀巴之前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观学派,亦称大乘空宗,约3世纪时(相当于中国东汉中叶)由龙树和提婆(圣天)师徒二人创立。当时佛教“正倾向于从分化而进入交流与综合的新机运,于是(龙树、提婆)综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的中道”,根据《般若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缘起论 中观学派 中观应成派 提婆 龙树 自性 大乘空宗 慧三 般若经
下载PDF
般若学和唐宋诗论——佛学与诗学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季子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7,共7页
一《般若经》是佛教大乘空宗宣扬本空观念经文的总名,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放光般若经》《道行若经》《大品般若经》等多部经文。据说释迦牟尼从初成道日到入涅槃夜经常讲《般若波罗... 一《般若经》是佛教大乘空宗宣扬本空观念经文的总名,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放光般若经》《道行若经》《大品般若经》等多部经文。据说释迦牟尼从初成道日到入涅槃夜经常讲《般若波罗蜜经》,“般若”学是佛教哲学中重要学说,可以说是大乘空宗哲学的认识论,“不得般若,不见真谛”般若是佛教徒必修之行,“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要入涅槃,先修般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大乘空宗 放光般若经 大品般若经 般若波罗蜜经 佛教哲学 波罗蜜多 本空 僧肇 空观
下载PDF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10
作者 贺其叶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6-47,共2页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真空论 僧肇 般若无知论 物不迁论 大乘空宗 印度佛教 罗什 晋孝武帝 佛经翻译 万法
下载PDF
“0”的起源与印度佛教
11
《新长征》 2000年第9期43-,共1页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大乘空宗 中观派 古代印度 古印度
下载PDF
对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家旧般若学派理论的再认识
12
作者 罗颢 《佛教文化》 1989年第1期73-80,共8页
"本无"、"即色"、"心无"是我国早期般若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流派.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僧肇《不真空论》中有关对此三家批判的内容.僧肇是东晋初的佛学大师、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杰出弟子... "本无"、"即色"、"心无"是我国早期般若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流派.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僧肇《不真空论》中有关对此三家批判的内容.僧肇是东晋初的佛学大师、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杰出弟子.在我国佛教史上,僧肇被公认为是得印度大乘空宗学精髓的般若学大家.由于早期般若学理论所留下的资料不多,而僧肇对此三家的批评又相当的中肯和概括,所以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般若学理论介绍、分析,(除现代一部分理论工作者采取一种教条的方法,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外.)大多没有超出僧肇建构的理论框架.他们所进行的,无非是以传统的理论思维模式,使用一种较传统的哲学语言,对僧肇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一些具体的解释和展开罢了.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心无宗 本无宗 僧肇 即色宗 不真空论 大乘空宗 佛教史 罗什 佛经翻译
下载PDF
《涅槃无名论》中的“小顿悟”思想探究
13
作者 倪志强 《法音》 2024年第6期40-48,共9页
一、关于《涅槃无名论》“小顿悟”的基本问题。《涅槃无名论》作为《肇论》中申述“涅槃的理、行、证的重要问题”[1]的专门篇目,除了在承续大乘空宗“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的实相涅槃观基础上,进一步阐... 一、关于《涅槃无名论》“小顿悟”的基本问题。《涅槃无名论》作为《肇论》中申述“涅槃的理、行、证的重要问题”[1]的专门篇目,除了在承续大乘空宗“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的实相涅槃观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3]而又不可“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4]的种种超越性特征外,亦含涉了对涅槃“行证”路径的讨论,如“难差第八”一节中讲:究竟之道,妙一无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空宗 涅槃 思想探究
原文传递
金圣叹与儒、释、道
14
作者 李金松 《创作评谭》 2005年第10期23-28,共6页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金圣叹以见解新颖、分析精辟饮誉后世。他一生儒、释、道兼摄,思想较为驳杂,这在明末清初,很有代表性。明朝灭亡(1644)时,金圣叹三十有七,思想已相当成熟。因此。
关键词 金圣叹 中国文学批评史 儒家伦理道德 施耐庵 明朝灭亡 鲁智深 大乘空宗 文学创作 亲动心 李赞
原文传递
敦煌慧远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斗城 《法音》 1988年第9期32-38,共7页
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庐山慧远为东晋人,是早期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僧人,故多为人们熟知。长沙寺慧... 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庐山慧远为东晋人,是早期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僧人,故多为人们熟知。长沙寺慧远,为南朝刘宋时人,在佛教史上,没有多少影响。至于本文要谈及的汝煌慧远,虽无庐山慧远之声誉,但也不失为一代高僧。正因如此,有人把他与庐山慧远相比,称之为“小慧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佛教史 长沙寺 四分律 灵璨 无量寿经义疏 禅定 大乘空宗 数息 佛教哲学
原文传递
“伪书”并不全伪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继愈 《群言》 1991年第6期37-37,共1页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如汉初以黄帝命名的书);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古董 宗教经典 魏晋时代 大乘空宗 列御寇 常善 《列子》 杂流 客观研究 近代人
原文传递
阿拉伯数字中的“0”起源在印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昌水 《齐鲁珠坛》 2000年第6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阿拉伯数字 大乘空宗 中观派 印度 南亚
原文传递
僧肇辩证思维研究
18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88,共1页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大乘空宗般若学辩证思维的融汇与转换,阐释了僧肇佛学思想的特质,并一定程度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大乘空宗 僧肇 佛学思想 般若学 即体即用 中国古代哲学 辩证思维
原文传递
三自性论
19
作者 世親 金克木 《藏外佛教文献》 CSSCI 2008年第1期3-12,共10页
[题解]《三自性论》(Trisvabhavanirdeca),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典籍。一卷。世亲菩萨著,金克木译。根据金克木先生的《译者附记》,本文獻的梵文本原藏尼泊尔。1931年,由日本山口益校刊于《宗教研究》;1932年,又由比利时布善(Louis de La Va... [题解]《三自性论》(Trisvabhavanirdeca),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典籍。一卷。世亲菩萨著,金克木译。根据金克木先生的《译者附记》,本文獻的梵文本原藏尼泊尔。1931年,由日本山口益校刊于《宗教研究》;1932年,又由比利时布善(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校刊于《汉学与佛学业刊》(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第二卷。193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自性论 瑜伽行派 印度佛教 宗教研究 世亲 自性 佛教思想 佛教文献 金克木 大乘空宗
原文传递
靖居丛录
20
作者 苏晋仁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9-41,共3页
中国佛教学院年刊中国佛教学院建立之第三年(1942)夏季,出版年刊一册,以见三年来教学与研究之成果。卷首有广济寺退居现明、拈花寺退居全朗、法源寺退居梵月、汤住心、夏建居、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法源寺 广济 罗什 三论宗 竺道生 大乘空宗 十二门论 非择灭 三论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