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佛教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3
1
作者 蒋九愚 王菁菁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28,共4页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大乘菩萨 慈悲 伦理关怀
下载PDF
净土宗述论——以早期中国净土宗的历史与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普陀学刊》 2017年第2期33-76,共44页
本文首先由净土的概念及净土法门的考察入手,通过对净土宗的建立与净土宗的一些基本观念的综合分析,试图理清净土行者对净土宗的一些认识问题,从净土宗的内在结构上来把握净土宗的特质,来揭示佛教的本质与修净土的真实意义,并进而在佛... 本文首先由净土的概念及净土法门的考察入手,通过对净土宗的建立与净土宗的一些基本观念的综合分析,试图理清净土行者对净土宗的一些认识问题,从净土宗的内在结构上来把握净土宗的特质,来揭示佛教的本质与修净土的真实意义,并进而在佛教契理契机的大原则下,结合人的心理特点与现实人生的问题,抉择本质的佛教,以便更好地继承和阐扬佛教传统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念佛法门 信愿往生 大乘道 菩提心
下载PDF
从原始佛教窥探大乘菩萨道思想的萌芽 被引量:1
3
作者 程若凡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7-159,170,共4页
大乘菩萨道思想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般学界咸认为大乘菩萨道是在西元前后才建构起来,但有种种迹象显示,远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可见大乘菩萨道之端倪。本文欲从形成佛教的外在条件与内部因素来分析:大乘菩萨道思想在原始佛教就已... 大乘菩萨道思想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般学界咸认为大乘菩萨道是在西元前后才建构起来,但有种种迹象显示,远在原始佛教时期就可见大乘菩萨道之端倪。本文欲从形成佛教的外在条件与内部因素来分析:大乘菩萨道思想在原始佛教就已有萌芽的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佛教 大乘菩萨思想 佛教
原文传递
西夏时期华严修行体系的图像演示--莫高窟第464窟修行礼佛窟功能的义理诠释
4
作者 李志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135,共7页
莫高窟第464窟作为修行礼佛窟,虽前后经两次重修但仍可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前室及甬道两侧所绘题材为本窟渲染了浓厚的华严修行色彩。主室三壁是根据《华严经》内容借用观音化现的构图形式绘制的八地菩萨化现,窟顶的金刚界五方佛则表达了... 莫高窟第464窟作为修行礼佛窟,虽前后经两次重修但仍可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前室及甬道两侧所绘题材为本窟渲染了浓厚的华严修行色彩。主室三壁是根据《华严经》内容借用观音化现的构图形式绘制的八地菩萨化现,窟顶的金刚界五方佛则表达了诸佛对八地菩萨修行的智慧加持,南壁的上师像以西夏华严宗的某位祖师代表了修行者的不懈努力。考虑到本窟浓厚的华严菩萨道的修行特色,推测主室造像为观音、文殊和普贤所组成的“华严三大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464窟 八地菩萨化现 大乘菩萨 修行礼佛窟
下载PDF
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兵 《法音》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10,共8页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佛法 出世间修证 佛学 大乘道 人格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