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话与“反神化”的大众——李锐《人间》中的大众形象与社会转型 被引量:3
1
作者 翟永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共6页
李锐的小说《人间》是对神话的重述,其中的大众形象构成了情节的主要动力和意义的基本支撑点。小说中大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异类"的排斥和攻击,并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法海是《人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由于他身份... 李锐的小说《人间》是对神话的重述,其中的大众形象构成了情节的主要动力和意义的基本支撑点。小说中大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异类"的排斥和攻击,并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法海是《人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由于他身份的不断游移,不仅使大众群体的形象特征更为立体,而且也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大众群体微妙的关系。《人间》是李锐向传统神话的致敬,但其中更融入了李锐的个人体验、关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对当下市场消费为主潮的大众社会的警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大众形象 “反神化”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大众形象”:当代小说研究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翟永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5期176-181,共6页
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来看,每一个文学潮流代表性的作品中都存在着生动而丰富的"大众形象",然而以"大众形象"为视角的小说研究却少之又少。"大众形象"虽在不同时代语境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相异的... 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来看,每一个文学潮流代表性的作品中都存在着生动而丰富的"大众形象",然而以"大众形象"为视角的小说研究却少之又少。"大众形象"虽在不同时代语境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相异的涵义,但他们具有匿名性、静态性、文化逼真性等共同的特质。在文学作品中,"大众形象"主要以文本难点或者文本"顽症"的曲折方式来协助完成文本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首先在于"大众形象"身上交织着复杂的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意识。同时,"大众形象"在事件冲突所支撑起的意义场域具有一种驳杂的动态性,这也是构成"难点"与"顽症"的重要原因。"大众形象"不仅丰富地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力量的相互交叠、重合、对抗以及妥协,而且还如滤镜般折射了作家审视和反思历史现实的价值立场与基本态度,成为解读转型社会特征的另一种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形象 文本“顽症” 现代社会转型
下载PDF
婚恋自由与新式知识群体的大众形象——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报纸的学界婚恋纠纷报道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雪莲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在中国,率先倡行婚恋自由的新式知识群体具有怎样的大众形象?通过分析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报纸的学界婚恋纠纷报道,显示这时期新式知识群体组成的"学界",因为主张、实行婚恋自由特别是性爱自由,在拥有最多读者的社会新闻版面... 在中国,率先倡行婚恋自由的新式知识群体具有怎样的大众形象?通过分析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报纸的学界婚恋纠纷报道,显示这时期新式知识群体组成的"学界",因为主张、实行婚恋自由特别是性爱自由,在拥有最多读者的社会新闻版面上呈现出整体负面形象,不仅未能成为继传统文人失去楷模作用之后的社会新表率,反而成为当时政治当局与社会大众眼中的异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新闻 知识群体 大众形象
下载PDF
历史变革中的褶皱与暗影——贾平凹《腊月·正月》中的大众形象分析
4
作者 翟永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9-35,共7页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明显带有配合主流意识形态、图解国家农村新政策的功利性写作动机,但作品中也存在着没有被显明主题收编、吸纳和利用处于"无名状态"的叙事线索,这些没有被宏大历史主题消费殆尽的部分正是作品中处...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明显带有配合主流意识形态、图解国家农村新政策的功利性写作动机,但作品中也存在着没有被显明主题收编、吸纳和利用处于"无名状态"的叙事线索,这些没有被宏大历史主题消费殆尽的部分正是作品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大众形象。从人与土地的关系来看,《腊月·正月》中的大众被塑造成一种短视而愚昧的保守性力量。和平时代的大众群像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只以看客的形式围观当时的农村经济改革,体现出大众对于改革的"隔膜",并进而折射出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困境以及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腊月·正月》 大众形象 经济改革 局限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笔下的大众形象
5
作者 袁晓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19-121,共3页
大众在阿诺德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在阿诺德看来,他们是无政府主义的代名词和社会动荡与不安的根源所在;也是游离于文化概念边缘之外、远离光明的社会渣滓,既受不到文化的熏陶,又得不到美好与光明的眷顾;还是国家亟待教化的对象,需要... 大众在阿诺德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在阿诺德看来,他们是无政府主义的代名词和社会动荡与不安的根源所在;也是游离于文化概念边缘之外、远离光明的社会渣滓,既受不到文化的熏陶,又得不到美好与光明的眷顾;还是国家亟待教化的对象,需要将其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提升至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以适应文化的要求。阿诺德对于大众形象的界定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化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诺德 大众形象 无政府状态 社会渣滓 教化
下载PDF
混乱的失焦与重聚的微光——余华《兄弟》中的大众形象
6
作者 赵玉婷 翟永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5期123-125,共3页
余华的小说《兄弟》贯穿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而文本的缝隙中存在大量夹缝中生存的大众形象、边缘人物。文章从"众生"所表现出的无理混乱、人性劣根以及人性微光的闪现等三个方面渗入,通过众生狂欢的人间闹剧、蛰伏在时代中的残... 余华的小说《兄弟》贯穿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而文本的缝隙中存在大量夹缝中生存的大众形象、边缘人物。文章从"众生"所表现出的无理混乱、人性劣根以及人性微光的闪现等三个方面渗入,通过众生狂欢的人间闹剧、蛰伏在时代中的残忍与躁动,以及隐藏在苍茫天地中的人性微光等三个主要部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兄弟》中险些被人遗忘的大众形象与边缘人物,进而探索作者隐藏在人群背后的现实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形象 狂欢 失焦 微光 真实意图
下载PDF
假托大众之口的文学虚拟——论20年代“革命文学”对工农的描塑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智慧 王世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71,共6页
20年代“革命文学”很重视对工农大众的描写 ,但由于革命作家自身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工农的描写大都还停留于主观的浮面 ,假托工农大众之口来言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与此相应 ,革命作家虚拟的大众读者也悄然被实际的读者———... 20年代“革命文学”很重视对工农大众的描写 ,但由于革命作家自身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工农的描写大都还停留于主观的浮面 ,假托工农大众之口来言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与此相应 ,革命作家虚拟的大众读者也悄然被实际的读者———知识青年所代替。在知识分子作家与读者的“共谋”中 ,工农形象遭到了彻底“误读” ,由故事的主角而沦为符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工农大众形象 作家 知识分子 读者 知识青年 20世纪20年代
下载PDF
电影《六福客栈》中艾伟德形象研究
8
作者 董飞飞 《沧桑》 2012年第4期150-152,154,共4页
电影中塑造的传教士形象和学者们从文本史料中理解的传教士符号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影片中既有传教士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也有电影艺术的加工创造。本文通过分析好莱坞影片《六福客栈》中女传教士艾伟德的银幕形象和真实的差别,并结合电影... 电影中塑造的传教士形象和学者们从文本史料中理解的传教士符号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影片中既有传教士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也有电影艺术的加工创造。本文通过分析好莱坞影片《六福客栈》中女传教士艾伟德的银幕形象和真实的差别,并结合电影上映后的各方评价,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结论:美国电影中的传教士形象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传教运动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代表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传教士形象,但这只是部分的真实。从电影出发的进路为传教士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福客栈》 艾伟德 电影 传教士 大众形象
下载PDF
上海大众的管理现状分析
9
作者 阮洪 《企业管理》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上海 汽车工业 大众企业形象 经营管理
下载PDF
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样本——浅析忻东旺绘画中的“芸芸众生”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煜玮 《艺术教育》 2015年第3期209-209,共1页
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现实形象正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 新现实主义主张"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的社会学意义。忻东旺绘画中的大众现实形象正体现了他对世界万物平等的信仰,以及他对于人在当下现实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思考和语言个性化的真诚表达,蕴含着最为可贵的人文关怀,可谓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忻东旺 大众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