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墙·记忆·“家”——论余明的大凉山风物画
1
作者 余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70,6,共12页
余明的画作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紫色的风景·人与泥巴墙系列",取景据说来自于大凉山景物。不过,我觉得,余明并没有把大凉山视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风景",他也不是以一个文人式"游客"的心态去裁剪选择... 余明的画作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紫色的风景·人与泥巴墙系列",取景据说来自于大凉山景物。不过,我觉得,余明并没有把大凉山视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风景",他也不是以一个文人式"游客"的心态去裁剪选择画什么或者不画什么,我觉得他更象是以一个"过客"的眼光在"看"大凉山的世界。可能更情愿把所谓的文人化、感官化、娱乐化、消费化、浮滑而随意的所谓风景视为自然或历史"风物"。余明大凉山风物的基调是"静",同时也就是"淡"的和"远"的。最基本的"远"是离自己,最根本的"淡"是淡淡地"看"人海中的那个自己,这样,通过"远"与"淡"构造的心灵距离将自己从现实中撤出,并通过回忆将自身加以完整化地抽离,从而创造一片自己的"静土"。因之,"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彼岸意味与审美可能。面对余明的这种画面,正是这种与当今消费时代中为我们见惯不怪的、色彩斑斓的日常繁忙场景的殊异,观者内心里那拥挤喧闹、自鸣得意的格式化时间才会在一瞬间踩空,而油然生出一丝无可遏制的不安。在余明的画里,他的"记忆"让我隐约听到一种今天似已变得稀薄,却是典型中国式的"伦理诉求"。他的"记忆"与某种遗失了的"伦理"有着隐秘的牵挂与联系,他的这一诉求是隐约的、感伤的同时也是素朴的。正是这种如迷雾一般寂静地漂浮在记忆化的画面里的隐隐的"伦理诉求"在使我们不安,同时也在使我们"宁静",对"家"的深层而矛盾的诉求与体验才使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统一在一起。也正因为此,这种个体浪漫才有"根"。而又因为这种个体浪漫本身是碎片性质的,因此从根本上也是感伤的,在这种感伤记忆中,这一曾经给先祖们以完整感的"伦理"是否能复活其"朴素"的本色呢?也许,在对时间与世界的疑惧所煽染的感伤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忠实地吁求和守望"朴素"。而记忆则使这种废墟或碎片意识得到艺术虚构上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家” 余明 艺术创作 大凉山风物画 理论诉求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