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与上地壳高速体体积大于大别;而莫霍面下凹程度不如大别地区,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显示了苏鲁地区曾发生过更激烈的俯冲与折返构造运动,与大别地区相比,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然而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后期等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地段的造山、演化过程中,在构造运动基本相似的背景下,存在着区域性特征。苏鲁地区的造山运动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有起始略晚、发生时期较短但相对激烈、结束早、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等特征。笔者分析了苏鲁区域性特征形成的主要构造原因是,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其中,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的大区域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可能是该区俯冲到地幔内的超高压变质岩能够大量折返回地表或上地壳的重要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 地壳结构 P波速度高速异常 郯庐断裂 扩张应力场
下载PDF
苏北连云港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特征讨论
2
作者 韦智余 孙和君 顾炳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153-0156,共4页
继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地球科学领域又一重大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即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其可成为探索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和建立动力学理论的门户。大别-苏鲁造山带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其... 继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地球科学领域又一重大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即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其可成为探索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和建立动力学理论的门户。大别-苏鲁造山带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其产生于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三叠系时期的相互碰撞作用,后期被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郯庐断裂左行切割,构造运动经历了陆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快速折返的过程。大别-苏鲁造山带东段南部,苏北连云港地区广布典型的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同时构造层次复杂的地下蕴藏了多种经济型矿床,如磷矿、金红石矿等。60年代起,该区就已开展勘探找矿工作,且为深入研究大别-苏鲁造山带时空演化过程更是在东海县开展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5158米),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认识。因此,对于该区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找矿经济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地球深部探索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变质带 东海县 超高压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榴辉岩
下载PDF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1 位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同碰撞构造 应变分解 张扭构造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苏北榴辉岩中水晶的形成时代及其对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示踪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登红 徐珏 +2 位作者 陈毓川 李华芹 余金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4-548,共5页
江苏东海水晶以其晶体粒大和产量巨大而闻名,在地质上也因其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独具特色。在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进行编录的过程中,认识到超高压带存在着超低压... 江苏东海水晶以其晶体粒大和产量巨大而闻名,在地质上也因其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独具特色。在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进行编录的过程中,认识到超高压带存在着超低压成矿现象,包括中国最主要的水晶矿床成矿带在内的许多矿床都可能是在超高压变质之后退变质结束阶段的超低压环境中形成的,对水晶进行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代学研究,获得208 Ma的等时线年龄,表明成矿时代为印支期。该年代可视为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并经历了退变质之后而“稳定”下来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水晶矿床 同位素定年 大别-苏鲁变质带 CCSD
下载PDF
江苏东海预先导孔(CCSD-PP2)岩心样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被引量:9
5
作者 刘顺生 殷秀兰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0-543,共4页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的11个钻孔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10个样品的结果为79.6~52.0 Ma。经数学处理后,初步可以看出裂变径迹年龄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隆升速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初步讨论,推...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的11个钻孔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10个样品的结果为79.6~52.0 Ma。经数学处理后,初步可以看出裂变径迹年龄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隆升速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初步讨论,推算该地块在80.4~52.0 Ma以前的隆升速度约为35.0 m/Ma,当时的古地温梯度约为35.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预先导孔-PP2 磷灰石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学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增球 索书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岩石流变作用是大陆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也是大陆深俯冲带内物质的复杂流变过程。要深入理解大陆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必须对大陆地壳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岩... 岩石流变作用是大陆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也是大陆深俯冲带内物质的复杂流变过程。要深入理解大陆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必须对大陆地壳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流变学分层性、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及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流变学效应等。应用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特点,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过程的塑性流变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塑性流变学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精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达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1年第S1期5-8,共4页
论述了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孔“科钻一井”的地学意义以及其选址、地学目标和科学意义 ;重点介绍了“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主要思路和设计要点 ,整个工程设计体现了可变性的思路。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科钻一井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钻探工程设计
下载PDF
天然金红石微晶相变与形变的透射电镜研究
8
作者 孙凡 孟大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0,共1页
关键词 天然金红石 透射电镜研究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形变 相变 超高压变质 金红石晶体 微晶 现代测试技术
下载PDF
大陆科学钻探撰光辉篇章,海洋科学钻探需急起直追
9
作者 左汝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6年第2期6-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海洋 科钻一井 科教兴国 工程项目 科技成就 学术界 大科学 地质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岩芯榴辉岩中的重晶石副矿物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红 张立飞 刘福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73-2082,共10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芯190~320m榴辉岩中的富锶重晶石作为副矿物存在于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阶段,其中大部分的重晶石发现于绿辉石的退变质后成合晶中。具有不同Sr含量的重晶石在榴辉岩中至少具有3种产出状态,形成于3个变质阶段:Ⅰ超...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芯190~320m榴辉岩中的富锶重晶石作为副矿物存在于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阶段,其中大部分的重晶石发现于绿辉石的退变质后成合晶中。具有不同Sr含量的重晶石在榴辉岩中至少具有3种产出状态,形成于3个变质阶段:Ⅰ超高压榴辉岩相阶段,存于石榴石包裹体中,SrSO4含量约在45mol%;Ⅱ早期退变质阶段,存于后成合晶(单斜辉石+钠长石)中,SrSO4含量变化范围很大,在0mol%~21mol%之间;Ⅲ晚期角闪岩相阶段,作为黄铁矿的氧化边存在,SrSO4占2mol%~5mol%。重晶石的形成与流体作用相关,富锶重晶石能反映原赋存流体的Sr/Ba值比较高。重晶石与其伴生矿物尤其硫化物的结构关系对岩体的相对氧化还原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通过榴辉岩中重晶石副矿物学研究,确定了榴辉岩曾经历超高压变质阶段的氧化环境、早期退变质阶段的还原环境和角闪岩相阶段的氧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D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重晶石 流体
下载PDF
2005年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十大新闻
11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6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岩土钻掘工程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探矿工程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新闻 工程技术 工程项目 科钻一井 科学发现
下载PDF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2
作者 许文良 王清海 +2 位作者 杨德彬 刘晓春 郭敬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3-428,共6页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岩浆锆石的存在表明该“混合花岗岩”为岩浆成因.花岗岩中锆石均具有继承锆石核和岩浆锆石振荡环带边.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显示该花岗岩形成于160.2±1...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岩浆锆石的存在表明该“混合花岗岩”为岩浆成因.花岗岩中锆石均具有继承锆石核和岩浆锆石振荡环带边.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显示该花岗岩形成于160.2±1.3Ma,并且其形成可能与三叠纪超高压碰撞后岩石圈地幔和/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大多数继承锆石形成于217.1±6.6Ma,这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中超高压变质的峰期年龄相吻合;部分继承锆石(年龄介于433~722Ma之间)构成了上交点为850+85/-68Ma,下交点为260+100/-140Ma的不一致年龄线.这意味着荆山花岗岩起源于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改造的华南地块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220Ma土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引起继承锆石Pb丢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花岗岩 锆石 U-PB定年 岩相学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蚌埠
原文传递
Archean relic body at lower crust in Sulu area:Evidence from magnetic data 被引量:3
13
作者 WU Qifan1,2, LU Fengxiang3, LIU Qingsheng3, ZHENG Jianping3, WANG Maoji2 & WU Wenli4 1.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Beijing 100083, China +1 位作者 3.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4. 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Langfang 065000,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6期589-593,共5页
After the new 1︰1000000 aero magnetic data were process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inversion work was carried out, a vast high magnetic body northwestward was discovered. The magnetic body is located at the depth of... After the new 1︰1000000 aero magnetic data were process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inversion work was carried out, a vast high magnetic body northwestward was discovered. The magnetic body is located at the depth of about 20 km on the west side of Tanlu fault and at about 25 km on the east side of Tanlu fault beneath the Sulu area. There is a difference of vertical distance of 3—5 km in depth between both sides. We think that the magnetic body is an Archean metamorphic plate and belongs to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 discovery of the magnetic body is significant for us to reconstruct the structure model of the Sulu orogenic belt, delineate the suture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 Yangtze block, and estimate the depth of slipping surface when the eastside of Tanlu fault moved north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区 地壳下层 太古代残余体 地球物理调查 区域性磁场 三维反演 苏鲁造山 郯鲁断裂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