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医精诚”思想溯源及其哲学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康健 吴永刚 张亚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3期134-137,142,共5页
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廓清思想溯源和对其背后的哲学意蕴进行阐释,是推动“大医精诚”传统医德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医”与“精诚”的结合,实际上是传统医学由“巫医同源”,再到“... 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廓清思想溯源和对其背后的哲学意蕴进行阐释,是推动“大医精诚”传统医德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医”与“精诚”的结合,实际上是传统医学由“巫医同源”,再到“巫医分离”,最终“医哲互通”的思想史演进。以“精诚”释“大医”,实质上是医学获得形而上学支持,走向理性主义的体现。孙思邈藉由“大医精诚”思想,让医学从“百工之技”迈上了“技近乎道”的全新高度。《大医精诚》所体现的医哲互通互诠、相互融合的精神理念,对当下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医精诚” 大医王 医哲互通 儒道
下载PDF
佛教医药学浅谈 被引量:1
2
作者 史旺成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1期8-12,共5页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耆婆的《耆婆五脏篇》、《耆婆脉经》,就已传入我国。佛经中记述的持水父子,也都是巧知四大,善解医方、妙通八术的佛教医学名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耆婆 释迦牟尼佛 大医王 王舍城 普度众生 释迎牟尼 佛教经籍 缘起论 摩诃止观 止观法
下载PDF
佛教与医学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兵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6-21,共6页
生老病死,是佛教所说人生诸苦中之最根本者,对生老病死问题的根本解决,可谓佛教的出发点与基本宗旨所在。而医学,也以解决生老病死尤疾病问题为其基本研究课题。佛学与医学,可以说有共同的出发点。佛经中常以医为喻,称佛陀为大医王,法... 生老病死,是佛教所说人生诸苦中之最根本者,对生老病死问题的根本解决,可谓佛教的出发点与基本宗旨所在。而医学,也以解决生老病死尤疾病问题为其基本研究课题。佛学与医学,可以说有共同的出发点。佛经中常以医为喻,称佛陀为大医王,法如药方,僧如看护,是众生摆脱生老病死之苦的依怙。从佛学的眼光来看,人本性本来超越生老病死,本来涅槃,——涅槃,便有“无病”、“无老”、“无苦”、“不死”等异称。现前生老病死诸苦俱备的状况,从实质而言是一种病态。佛学的全部教理行果,便是为针治和彻底改善病态人生而设,从广义与深义而言,可以说是一门完备的、多层次的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理 大医王 禅定 摩诃止观 医方明 四大不调 业报 禅病 异称 修观
原文传递
原始佛教对身心保健与疾患防护的看法——以《阿含经》与《佛说佛医经》为主 被引量:2
4
作者 释昭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7,共6页
身心健康是修道过程中自利利他的要件,因此维护身心健康的医药保健之学,自然会受到佛教的重视。在本文中,依《阿含经》"苦、集、灭、道"的四谛总纲,将病苦归诸四谛中的苦谛(八苦之一),依此一生命哲学的架构,来论述佛教对疾病... 身心健康是修道过程中自利利他的要件,因此维护身心健康的医药保健之学,自然会受到佛教的重视。在本文中,依《阿含经》"苦、集、灭、道"的四谛总纲,将病苦归诸四谛中的苦谛(八苦之一),依此一生命哲学的架构,来论述佛教对疾病预防、医药保健的看法,亦即善知疾病之苦(现状)、苦集(原因)、苦灭(目标)与苦灭道(方法)。生命是物质和精神的统合,也是身与心的统合。疾病即是"四大不调",须要对症下药,调和四大以治身。而"四大不调"虽是生理现象,但是生理现象的形成,依然是因缘生法,有着身心交感、环境影响、业力牵引等等复杂因缘。环境牵涉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而且大都无法操之在己。但身心交感、业力牵引,就与个人的作为有密切关系。情绪因烦恼而起伏,身体因嗜欲而伤损。病从身出,身依业起,业由惑生,惑唯心造,因此,心为病本。治本就要治心。依三增上学、八正道以治心,这正是佛教医学的精华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谛 五明 五蕴 五取蕴 四大 大医王 三增上学 八正道
原文传递
佛法与现代医学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重晖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8,共4页
佛教以疾病为人生诸苦中之荦荦大者,彻底根绝包括病苦在内的诸苦,引导众生皆悉达于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是佛教的根本宗旨.以佛眼观来,众生本性本来涅槃,本性健康,纯净、常乐、至善,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现前诸苦俱备、百病丛生的存在状态,... 佛教以疾病为人生诸苦中之荦荦大者,彻底根绝包括病苦在内的诸苦,引导众生皆悉达于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是佛教的根本宗旨.以佛眼观来,众生本性本来涅槃,本性健康,纯净、常乐、至善,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现前诸苦俱备、百病丛生的存在状态,从违自本性的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十足的病态,而诸病之根,终归在于众生自心妄起的无明烦恼.佛陀称大医王,以疗治众生心病为己任.就此而言,佛教所提供的医治众生心病的方案——全部佛法的教理行果体系,都可以看作广义的、深义的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眼 教理 悉达 大医王 病苦 四大不调 现代医学 阿赖耶识 大乘佛教 瑜伽师地论
原文传递
行愿于拔天下人之苦
6
作者 钟政哲 《法音》 2019年第10期60-60,共1页
《无量义经》中云:“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佛陀,犹如大医王、大船师,化解众生种种忧悲病苦,渡登生死彼岸。学佛者,亦应如是,当学习佛陀慈悲无我的精神,以大... 《无量义经》中云:“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佛陀,犹如大医王、大船师,化解众生种种忧悲病苦,渡登生死彼岸。学佛者,亦应如是,当学习佛陀慈悲无我的精神,以大医王之心发愿,并行愿于拔除天下人之苦,抚慰天下人之身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医王 学佛 天下人 慈悲 涅槃 佛陀 生死
原文传递
解行相应
7
作者 惟因 《法音》 1983年第2期34-35,共2页
药店里的药材很多,都是用来医治疾病的。但却没有万能的药。有些药能医这种病,不能医那种病;有些药适合小孩子,而不适合中年人。病对待每个人是那样的“公道”。有病就要服药。藏经阁的佛经很多。有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所有言论无非... 药店里的药材很多,都是用来医治疾病的。但却没有万能的药。有些药能医这种病,不能医那种病;有些药适合小孩子,而不适合中年人。病对待每个人是那样的“公道”。有病就要服药。藏经阁的佛经很多。有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所有言论无非谈佛理,谈法门,都是医治众生疾病的。因此称赞佛陀为大医王,经论称为法宝。众生的根基不同,法门也有多种多样,通称八万四千法门。内中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佛陀教导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万四千 了义 经论 佛理 大医王 十二部 藏经阁 药能 自利利他 伽陀
原文传递
佛言祖语
8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共1页
牟尼身口意清净,智慧光明照世间。此光最胜除冥暗,于释师子应归命。智慧大海胜威德,知法自在为法王。世间应供天中天,觉悟自在应归命。所有难调心已调,意净超出诸魔网。其所见闻不空过,解脱彼岸应归命。佛无体性无与等,所作无边常寂然... 牟尼身口意清净,智慧光明照世间。此光最胜除冥暗,于释师子应归命。智慧大海胜威德,知法自在为法王。世间应供天中天,觉悟自在应归命。所有难调心已调,意净超出诸魔网。其所见闻不空过,解脱彼岸应归命。佛无体性无与等,所作无边常寂然。知净妙理除疑惑,一切深信应归命。施甘露药大医王,辩才雄猛摧邪道。法为眷属知胜义,导师演说无上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照 智慧光 大医王 天中天 威德 他故 无痴 三恶趣 胜解 调心
原文传递
身心之疾与对治
9
作者 学诚 《法音》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2-51,共10页
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 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医王 杂阿含经 释迦牟尼佛 中说 智者大师 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 维摩诘所说经 瑜伽师地论 摩诃止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