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表征及其界面控制下的岩性分布模式——以山西大同盆地侏罗系辫状河露头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任晓旭 侯加根 +2 位作者 刘钰铭 陈德坡 张翔宇 《石油科学通报》 2018年第3期245-261,共17页
由于水动力的变化,厚砂层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会发生岩性的变化,界面附近存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岩性复合体",从而影响厚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砂质辫状河构型叠置界面多样,界面附近的岩性分布模式尤其复杂。通过对山西大同... 由于水动力的变化,厚砂层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会发生岩性的变化,界面附近存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岩性复合体",从而影响厚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砂质辫状河构型叠置界面多样,界面附近的岩性分布模式尤其复杂。通过对山西大同侏罗系云岗组经典砂质辫状河露头进行考察,划分了8种构型要素类型及其内部岩石相组合模式,阐述了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沉积模式控制下的岩性组合模式,并且定量统计了5级~3级界面附近岩性复合体的展布规模(长度、厚度)。分析不同级次界面附近岩性变化的成因机制,重塑了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研究表明,5级界面为单期河道的边界,界面附近为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泛滥平原沉积。4级界面为单一心滩坝或河道充填的边界,界面附近有分布较不稳定的三类沉积,一是坝侧翼的侧积披覆泥岩,二是坝底的含泥砾砂岩,三是废弃河道泥岩。3级界面是心滩坝内部增生体的边界,3级界面附近有厚度较薄、分布不稳定的四类沉积,一是增生体顶的粉砂质泥岩细粒沉积,也称为落淤层,二是增生体底的薄层含泥砾砂岩,三是增生体顶的泥质冲沟沉积,四是增生体界面附近的钙质胶结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构型要素 构型界面 岩性组合 大同侏罗系露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