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架构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绍荣 张东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0,共5页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生态 信息时代 场域 意蕴 治理
下载PDF
网络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文化生态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09年第11期38-40,共3页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系统,大学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特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文化,造成传统大学文化生态的失衡,并由此产生诸多问题。要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从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系统,大学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特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文化,造成传统大学文化生态的失衡,并由此产生诸多问题。要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从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构建新型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促进大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大学文化生态 和谐建设
下载PDF
浅议大学文化生态中的校园景观——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3
作者 肖冰 刘小冬 谭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0期73-76,96,共5页
大学文化生态是大学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而校园景观则是大学文化生态多层次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百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园景观的生成与变化过程,生动诠释了大学文化生态的普遍特征,展示着大学文化生态的优质资源和精彩看点,承... 大学文化生态是大学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而校园景观则是大学文化生态多层次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百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园景观的生成与变化过程,生动诠释了大学文化生态的普遍特征,展示着大学文化生态的优质资源和精彩看点,承载着莘莘学子眷念母校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生态 校园景观 诠释
下载PDF
大学文化生态建设的和谐观
4
作者 梁剑宏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10期275-276,共2页
大学文化生态建构是为了实现校园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而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学校园和谐,必然要求以人为核心的校园基本矛盾能平衡发展。校园和谐应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校园、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大学的生存方式的根本... 大学文化生态建构是为了实现校园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而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学校园和谐,必然要求以人为核心的校园基本矛盾能平衡发展。校园和谐应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校园、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大学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的内在驱动是树立大学文化生态建设的和谐观,基于此才能对校园文化生态的各个层面提出合理的建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生态 建构 和谐观
下载PDF
大学文化生态视域的人文精神回归
5
作者 梁剑宏 《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产生主要在于人文精神在文化生态中的缺失。所以,今天谈论人文精神的回归。回归的主要途径是解构对人文学科的人文性限... 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了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产生主要在于人文精神在文化生态中的缺失。所以,今天谈论人文精神的回归。回归的主要途径是解构对人文学科的人文性限制,使人文回归实践本性;解构对科学教育的技术化规限,使科学重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回归将使大学教育重新高扬人的价值,追求自由的精神,实现文化生态的和谐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生态 人文精神 回归
下载PDF
场域视域下“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慧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既是大学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大学治理达到最佳境界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的时代境遇下,由于信息手段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我国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已经开始改变原有的形态,逐步从抽象与内隐走向具体与外... 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既是大学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大学治理达到最佳境界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的时代境遇下,由于信息手段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我国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已经开始改变原有的形态,逐步从抽象与内隐走向具体与外显。着眼于大学文化生态的核心概念,通过将大学“人”和“职能”进行匹配与推演,分解为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等三大理论主体。借助布迪厄场域理论,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解为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学术文化生态场域与大学管理文化生态场域,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大学文化生态的应然状态与实然样态。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出“互联网+”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生态 “互联网+” 布迪厄场域理论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文化生态及其系统的建构策略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玉 罗生全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第5期64-78,共15页
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其内部要素关联共生、动态平衡。劳动教育作为大学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新时代大学文化生态及其系统的功能作用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理性审视当前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的... 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其内部要素关联共生、动态平衡。劳动教育作为大学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新时代大学文化生态及其系统的功能作用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理性审视当前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现状,在澄清大学文化生态与大学劳动教育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大学文化生态失衡为切入点,探析大学文化生态中劳动实施环境与劳动内容构成的缺失与不足对劳动教育功能的系统实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并从实然现状与应然特征的角度“澄明”其时代要义,进而探讨和谐共生的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其关系架构。为进一步推进大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谐共生的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建构应在消解生态系统中恶性竞争等消极影响前提下,从方向上观照大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内容上融合劳动教育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从运行上兼顾外部生态秩序与内部要素平衡,从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劳动素养营造健康积极、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生态 大学劳动教育文化生态 高质量发展 构建策略
下载PDF
大学生态文化:环境生态与学科生态的和谐共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明 曾婧 《高教论坛》 2023年第12期50-54,共5页
大学生态文化是指大学构成要素中具有生态学特征而表现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生态文化和学科生态文化两个主要方面,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平衡基本原理。依据生态平衡原理,环境生态文化和学科生态文化均有符合原理内在要求的外在表现... 大学生态文化是指大学构成要素中具有生态学特征而表现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生态文化和学科生态文化两个主要方面,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平衡基本原理。依据生态平衡原理,环境生态文化和学科生态文化均有符合原理内在要求的外在表现。环境生态与学科生态的和谐共生也有符合原理内在要求的三个外在表现:一是生命特征,符合生态平衡开放性和发展性原理内在要求,主要表现为大学自然环境的生物生命性和非生物循环性、人文环境的历史流变性以及学科的生命性;二是共生特征,符合多样性原理要求,主要表现为大学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文环境的丰富性以及学科的综合性;三是审美特征,符合整体性原理要求,主要表现为大学自然环境生态美、人文环境的艺术美以及学科的结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态文化 生态平衡 环境生态 学科生态:和谐共生
下载PDF
广西民族地区优秀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与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的形成
9
作者 袁玉芳 《广西教育》 2018年第23期15-17,共3页
本文阐述广西民族地区的"天地人合一"的生态秩序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取之有度"的生态经济观、"防患于未然"的生态忧患观等优秀生态文化资源,从传承广西民族优秀生态伦理文化、把广西优秀民族生态资源引入课堂、实现... 本文阐述广西民族地区的"天地人合一"的生态秩序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取之有度"的生态经济观、"防患于未然"的生态忧患观等优秀生态文化资源,从传承广西民族优秀生态伦理文化、把广西优秀民族生态资源引入课堂、实现对广西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等方面探讨广西优秀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对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民族地区 优秀生态文化资源 价值转换 大学生态文化自觉
下载PDF
当前大学转型的价值导向与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桑新民 《高等理科教育》 2021年第4期19-22,共4页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视野中推动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当前大学转型最基本的时代背景和最主要的目标与价值导向。论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大学转型之内外需求、动力、阻力和特点,并基于大学在社会各类组织中所担负的功能和共...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视野中推动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当前大学转型最基本的时代背景和最主要的目标与价值导向。论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大学转型之内外需求、动力、阻力和特点,并基于大学在社会各类组织中所担负的功能和共同使命,揭示了大学转型的普遍规律与内在逻辑。作者认为,大学转型必须破解重科研轻教学之误区,把大学创新发展的立足点牢固建立在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健康轨道上来,其攻坚战是推动高校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高校课程教学转型,在资源、经验共享中创建和谐健康的文化生态,使大学成为社会的良心、时代转型变革的精神支柱,这显然需要大学继承和坚守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宁静致远之战略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转型 学习方式变革 科研教学关系 转型研究方法论 大学文化生态
下载PDF
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瑞萍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2-86,共5页
高校文化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落实文化育人的关键是营造"以文化人"生态、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一要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为成就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二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经典的文化存在意义,激活"... 高校文化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落实文化育人的关键是营造"以文化人"生态、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一要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为成就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二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经典的文化存在意义,激活"以文化人"活力;三要在课程与行动之间,突出实践的文化意义,激活行为文化的育人机制,彰显文化育人课程化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文化 大学文化生态 文化育人体系 传统文化资源 行为文化
下载PDF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小茂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2期182-185,共4页
针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讨,文中介绍了生态体育运动的必要性,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介绍了大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识,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动力,最后给出了高校体育课生态化建设的目标,主要... 针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讨,文中介绍了生态体育运动的必要性,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介绍了大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识,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动力,最后给出了高校体育课生态化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生态体育物质硬件建设,生态体育锻炼环境建设和体育行为生态化建设,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使高校大学生,通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使他们在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讨 文中介绍了生态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基础 同时介绍了大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识 这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动力 最后给出了高校体育课生态化建设的目标 主要包括生态体育物质硬件建设 生态体育锻炼环境建设和体育行为生态化建设 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够使高校大学 通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 使他们在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生态化建设
下载PDF
探究教学学术之道、法、术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阳斌 桑新民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年第5期33-49,共17页
波伊尔的“教学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舒尔曼在将教学学术之道转化为术的过程中,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性的教学学术运动。大学精神失落,是伴随高等教育现代化而来的时代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深化教学学术的理论体系、实践范式、制度设... 波伊尔的“教学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舒尔曼在将教学学术之道转化为术的过程中,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性的教学学术运动。大学精神失落,是伴随高等教育现代化而来的时代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深化教学学术的理论体系、实践范式、制度设计,广泛吸纳大学内外各种力量,实施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重建大学文化生态。关键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潮流中反思与重构学习观、课程教学观、评价管理服务观,难点在于处理好传统与变革、公平与效益、人文与科技、道德与功利、市场化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引入和坚持教育公益性、改革创新与管理中的稳定协调之间的关系,在两难抉择中保持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学术 大学文化生态 大学教学创新 学习科学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14
作者 Yingyi L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7期98-100,共3页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flect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different from animals, is a person with subjective initiative, or initiative. The purpose of man' 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s the activities of man.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effectively influence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classes. Therefore, it is more than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下载PDF
Collegian Cultural Form of the Americ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15
作者 Fan Yulian Lu Liping Hu Weixia Zhang Suy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3期79-81,共3页
The cultural form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has the academic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gre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era. MIT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are the models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ia... The cultural form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has the academic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gre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era. MIT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are the models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nd th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element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depend on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have a good cycle of cultural form, which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mechanism of MIT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towa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n this cultural structure, the contradictory unity of academic and entrepreneurship, til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hummaity,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 entrepreneurial maiversity university cultural form ENLIGHTEN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