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盖度和大小频率分布
1
作者 周浩郎 梁文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2,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珊瑚大小频率分布,探讨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点和种群动态,以了解珊瑚的生活史和所经历的变化。所分析的珊瑚大小数据来自2021年2月24-26日开展的涠洲岛西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样带调查,利用对数转换将珊瑚大... 本研究通过分析珊瑚大小频率分布,探讨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点和种群动态,以了解珊瑚的生活史和所经历的变化。所分析的珊瑚大小数据来自2021年2月24-26日开展的涠洲岛西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样带调查,利用对数转换将珊瑚大小变换为珊瑚迭代,然后作直方图对珊瑚大小频率分布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片状的牡丹珊瑚属Pavona和块状的滨珊瑚属Porites、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盘星珊瑚属Dipsastraea等在涠洲岛西局部珊瑚群落中占优势(珊瑚面积和珊瑚个数)。对数转换的大小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偏斜不明显,变异系数小于0.5,表明这些珊瑚目前处于正常的自然补充、生长和死亡过程。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盖度降低,主要是因为个体大的枝状珊瑚锐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 盖度 大小频率分布 对数转换
下载PDF
利用小型撞击坑测算月球地质单元撞击年龄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坤 刘建军 +1 位作者 牟伶俐 秦前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452-459,共8页
撞击坑统计方法是估计行星表面年代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小尺度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测定撞击年龄,并分析了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撞击坑的退化、次级撞击坑影响等相关问题。选用嫦娥二号获取的虹湾地区高精度影像数据进行验证,确定该区域... 撞击坑统计方法是估计行星表面年代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小尺度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测定撞击年龄,并分析了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撞击坑的退化、次级撞击坑影响等相关问题。选用嫦娥二号获取的虹湾地区高精度影像数据进行验证,确定该区域退化参数为350 m,直径小于30 m时次级撞击坑密集分布,使用350 m以上的撞击坑计算得到撞击年龄为3.16 Ga,误差控制在0.1 Ga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二号 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 撞击年龄 退化 次级撞击坑
下载PDF
月陆地区次级撞击坑特征及年龄统计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艳秋 陈圣波 +3 位作者 郭鹏举 查逢丽 黄爽 路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4,共7页
通过撞击坑的大小频率计算月表的地质年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累积分布法和相对分布法。其中累计分布法在已知撞击坑直径范围的基础上,可分为3种年代函数计算月表的地层单元,分别是Melosh和Vickery 1989(直径大于4km撞击坑),Neuku... 通过撞击坑的大小频率计算月表的地质年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累积分布法和相对分布法。其中累计分布法在已知撞击坑直径范围的基础上,可分为3种年代函数计算月表的地层单元,分别是Melosh和Vickery 1989(直径大于4km撞击坑),Neukum 1983(直径大于1km撞击坑)和李坤等2012(直径小于1km撞击坑)。应用高分辨率影像SELENE TC(10m/pixel)数据,完成了Apollo 14及Apollo 16登月区域地层单元的解译,并应用撞击坑直径-频率统计方法获取同一地层单元的形成年龄。通过与Apollo登月区域样品同位素年龄对照,得出Neukum 1983(直径大于1km撞击坑)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更加准确,同时分析了撞击坑的退化、次级撞击坑影响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 SELENE TC数据 地质解译 年代 撞击坑退化 次级撞击坑
下载PDF
诺西勒湖浮游动物的组成与鱼捕食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白庆笙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0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浮游动物的组成主要受制于湖泊中的有效营养成分、物理因子及鱼类捕食作用等几个决定因素。滤食性鱼类与浮游动物群落的关系是现代湖沼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国内浮游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区系、生物量方面,在其与鱼类关系方面研究甚... 浮游动物的组成主要受制于湖泊中的有效营养成分、物理因子及鱼类捕食作用等几个决定因素。滤食性鱼类与浮游动物群落的关系是现代湖沼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国内浮游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区系、生物量方面,在其与鱼类关系方面研究甚少,本文报道了作者在奥地利进修期间对诺西勒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个体大小频率分布及其与鱼的捕食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诺西勒湖是位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交界处的一个大型浅水湖泊,这里的浮游动物组成包括七种枝角类、四种桡足类,其中第一优势种是Arctodiatomus spinosus,全年度存在;而第二优势种Diaphanosoma brachyurum只在初夏到深秋这段时间出现在水体中,其余时间则沉入水底休眠越冬;另外,大型枝角类 Leptodora kindti也随着夏天的来临,水温回升而得以开始进行生长繁殖,出现于水体中,它们构成了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的鱼 plecysrcultrotus的主要食物成分。在夏天,鱼主要捕食体形较大的 L.kineti和 D.brachyurum,而到了冬天,就只好捕食耐寒的A.spinosus了。鱼的捕食对整个浮游动物群落尤其是优势种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鱼的捕食明显影响着被捕食者的种群自然增长率,浮游动物在无鱼条件下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有鱼条件下的增长率。而由于鱼的滤食对饵料的个体大小有选择,因此,鱼胃中发现的饵料的个体大小与湖水中同一种类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的重叠性很低,由此可见,鱼类的捕食明显地影响着湖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及大小频率分布,因此,在鱼圹的营养和水质管理中,浮游动物的生长情况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自然增长率 大小频率分布 鱼类捕食 诺西勒湖
下载PDF
撞击坑统计技术在行星表面定年应用中的误区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智勇 Robert G.Strom 曾佐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45-160,共16页
撞击坑大小-频率统计技术在其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尚未引起国内外行星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使用该技术分析行星表面的年龄时,应注意:(1)由于晚期大轰击事件的存在,该技术不能用于估算内太阳系天体表面老于~38亿年的... 撞击坑大小-频率统计技术在其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尚未引起国内外行星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使用该技术分析行星表面的年龄时,应注意:(1)由于晚期大轰击事件的存在,该技术不能用于估算内太阳系天体表面老于~38亿年的地质体的年龄;(2)由于内、外太阳系的撞击历史不同,不能直接使用月球上的撞击坑的产生方程估算外太阳系天体表面地质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3)由于二次撞击坑的干扰,须谨慎使用小撞击坑统计估算年龄;(4)分析撞击坑统计的结果前,首先需分析统计区的饱和状态;(5)避免使用太阳入射角小的影像数据统计撞击坑,避免选择地形复杂的区域作为统计区.另外,建议优先使用相对分布法、并结合累积分布法分析撞击坑统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坑 大小-频率分布 行星地质 二次撞击坑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