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和2011年鲁西南初秋罕见连阴雨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魏秀兰 赵熙 黄玉芳 《干旱气象》 2015年第4期626-634,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9月2~10日(简称A过程)和2011年9月11~18日(简称B过程)鲁西南2次初秋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及其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9月2~10日(简称A过程)和2011年9月11~18日(简称B过程)鲁西南2次初秋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及其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北的背景下,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相互作用而形成连阴雨天气。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暴雨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是,A过程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在东亚地区轴线呈东北—西南走向,B过程呈东西走向,从而决定了连阴雨区的位置和走向。A过程在黄河上游有一经向度较大的低槽,山东受西南气流控制,且受低涡切变线影响,水汽辐合、动力条件非常强烈,降雨集中;B过程,乌拉尔山维持一稳定的阻塞高压,亚洲中纬度多短波槽东移,有3次明显的降雨过程,其中暴雨过程主要受低空急流和切变线影响,水汽输送强于A过程,动力条件较A过程弱,但持续时间长。Q矢量散度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 南亚高压 物理量场 Q矢量散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