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广西栗木大岐岭隐伏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
26
1
作者
张怀峰
陆建军
+3 位作者
王汝成
马东升
朱金初
章荣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1-918,共18页
对栗木锡多金属矿集区最新发现的大岐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 LA-ICP-MS 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成岩年龄为(224.8...
对栗木锡多金属矿集区最新发现的大岐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 LA-ICP-MS 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成岩年龄为(224.8±1.6) Ma. 岩体富集SiO2和K2O,贫Na2O和CaO,A/CNK值变化于1.09-1.20之间,均落入强过铝质花岗岩区域,标准矿物刚玉含量为1.4 vol%-2.7 vol%. 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微右倾形,强烈Eu负异常 (δEu = 0.08-0.17),岩体富集Cs,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Pb,Ce,Hf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Ti等元素. 锆石饱和温度 (711-740℃) 略低于S型花岗岩平均值 (764℃). 岩体的εNd(t)和εHf(t)值均为负值,分别变化于-9.1--10.1和-3.7--12.6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9.2--9.0和-6--5之间,岩体的TDMC(Nd) 和TDMC(Hf) 分别变化于1.74-1.82 Ga和1.49-2.04 Ga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1.73-1.75 Ga和1.5-1.6 Ga之间,表明岩体形成的源区主要为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壳源物质. 7颗继承锆石给出了(248.6±4.3) 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在栗木地区存在印支早期花岗岩,其εHf(t)值为-6.7--2.3,与大岐龄岩体相似,暗示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印支早期岩浆物质的加入. 岩体中(945±11) Ma继承锆石εHf(t) 值为8.7,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Hf))为1.14 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特征相似,推断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可能参与了岩体的形成,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板块弧陆碰撞带可能向西南延伸至栗木地区. 印支晚期后造山背景下,地壳的伸展和减薄导致地幔物质底侵,促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岐岭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岐岭隐伏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Nd—Hf同位素组成
岩石地球化学
后造山
原文传递
题名
广西栗木大岐岭隐伏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
26
1
作者
张怀峰
陆建军
王汝成
马东升
朱金初
章荣清
机构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铀业发展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1-918,共1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12CB4167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230315)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085407)资助
文摘
对栗木锡多金属矿集区最新发现的大岐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 LA-ICP-MS 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成岩年龄为(224.8±1.6) Ma. 岩体富集SiO2和K2O,贫Na2O和CaO,A/CNK值变化于1.09-1.20之间,均落入强过铝质花岗岩区域,标准矿物刚玉含量为1.4 vol%-2.7 vol%. 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微右倾形,强烈Eu负异常 (δEu = 0.08-0.17),岩体富集Cs,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Pb,Ce,Hf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Ti等元素. 锆石饱和温度 (711-740℃) 略低于S型花岗岩平均值 (764℃). 岩体的εNd(t)和εHf(t)值均为负值,分别变化于-9.1--10.1和-3.7--12.6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9.2--9.0和-6--5之间,岩体的TDMC(Nd) 和TDMC(Hf) 分别变化于1.74-1.82 Ga和1.49-2.04 Ga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1.73-1.75 Ga和1.5-1.6 Ga之间,表明岩体形成的源区主要为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壳源物质. 7颗继承锆石给出了(248.6±4.3) 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在栗木地区存在印支早期花岗岩,其εHf(t)值为-6.7--2.3,与大岐龄岩体相似,暗示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印支早期岩浆物质的加入. 岩体中(945±11) Ma继承锆石εHf(t) 值为8.7,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Hf))为1.14 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特征相似,推断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可能参与了岩体的形成,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板块弧陆碰撞带可能向西南延伸至栗木地区. 印支晚期后造山背景下,地壳的伸展和减薄导致地幔物质底侵,促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岐岭岩体.
关键词
大岐岭隐伏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Nd—Hf同位素组成
岩石地球化学
后造山
分类号
P588.121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97.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广西栗木大岐岭隐伏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张怀峰
陆建军
王汝成
马东升
朱金初
章荣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