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敏 薛勤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28-37,141,142,共12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历史成为历史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数据库建设的丰硕成果与大数据历史专业的建设经验为历史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镜鉴。历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失时机地把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同中国哲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历史成为历史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数据库建设的丰硕成果与大数据历史专业的建设经验为历史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镜鉴。历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失时机地把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历史 新文科建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下载PDF
中文历史档案数据化整理论纲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生辉 徐丹丹 马藤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1,共7页
提出中文历史档案数据化整理的学术概念,参照FEAF框架设计技术参考模型,针对面临的现实阻力提出若干实践策略。中文历史档案数据化整理是致力于采用数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人工标注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档案的背景信... 提出中文历史档案数据化整理的学术概念,参照FEAF框架设计技术参考模型,针对面临的现实阻力提出若干实践策略。中文历史档案数据化整理是致力于采用数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人工标注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档案的背景信息、自然语言文本的语义信息和对应社会系统的语境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高速精准处理的大规模结构化数据集的过程。现阶段应进行战略规划,制定相关标准,并按照超前布局的理念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分层级、有重点地予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历史档案 档案整理 档案数据 历史大数据
下载PDF
基于历史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负荷区间组合预测系统
3
作者 张明杰 邓志东 刘鲲鹏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3期166-169,共4页
为避免电量信号过大导致电力负荷区间内电流暂态载流量出现频繁波动的情况,设计基于历史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负荷区间组合预测系统。根据电力大数据样本集合定义条件,求解传输电流的暂态负载量与动态负载量,完成基于历史大数据分析的电力... 为避免电量信号过大导致电力负荷区间内电流暂态载流量出现频繁波动的情况,设计基于历史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负荷区间组合预测系统。根据电力大数据样本集合定义条件,求解传输电流的暂态负载量与动态负载量,完成基于历史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负荷统计。优化区域电路连接结构,借助大数据统计模块确定Model终端对于电量信号传输行为的预测能力,实现硬件运行环境搭建。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系统可将电流暂态载流量的最大值控制在30.3 A以下,可以解决电流信号频繁波动的问题,满足准确预测电力负荷区间内实时耗电量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大数据分析 电力负荷区间 组合预测 暂态负载 动态负载 Model终端
下载PDF
从历史档案到历史大数据:基于威尼斯时光机十年路径的探索 被引量:11
4
作者 祁天娇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129,共14页
在全面数字转型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包括档案馆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收藏机构正面临着建设历史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将历史馆藏转化为历史大数据,改变历史档案原有封闭、单维、低价值密度和隐晦知识结构的状态,用新的网络化、开放化、关联... 在全面数字转型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包括档案馆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收藏机构正面临着建设历史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将历史馆藏转化为历史大数据,改变历史档案原有封闭、单维、低价值密度和隐晦知识结构的状态,用新的网络化、开放化、关联化、结构化的状态连接更多类型的历史资源,以走出历史档案在当代的价值实现困境,是历史档案数字转型的可行方案。本文以历史档案如何转化为历史大数据为研究问题,以历史档案的价值实现为研究目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选择当前以历史档案为依托建设历史大数据最为典型的“威尼斯时光机”项目为分析对象,解读该项目关于历史大数据的理论成果,总结该项目十年间探索的数字化、数据化、语义化和知识化的实践路径,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通用性、可复用价值的经验,以期为数字时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量化历史研究以及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学科发展,贡献档案学的方法与力量。图1。参考文献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记忆 历史档案 历史大数据 数字转型 威尼斯时光机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 被引量:3
5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第19期101-101,共1页
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驱动产业间的融合与分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力图系统、全面的阐述大数据在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或许可以帮助大家澄清一些认知误区... 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驱动产业间的融合与分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力图系统、全面的阐述大数据在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或许可以帮助大家澄清一些认知误区,有助于大数据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讲述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以及驱动产业融合、升级、转型的根本因素.并给出践行大数据的最佳范式。第二部分首次完整阐述“数据科学”的基础性价值,论述数据科学对科学研究、社会研究、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数据科学的教育体系。第三部分全景式的介绍重点国家、经济体、新兴企业在大数据领域取得的进展,展示一幅-真实的大数据图景.把判断留给读者,看谁拥有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 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 书刊 内容介绍 发行工作
下载PDF
电力应急抢修预案的历史大数据填补方法
6
作者 许汉平 李亚馨 +3 位作者 魏聪 杨洁 张东寅 王法靖 《信息技术》 2023年第9期165-171,共7页
为提高电力应急抢修预案的质量,及时恢复电力受损情况,提出电力应急抢修预案的历史大数据填补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极小值寻找数据缺失部分并填补缺失信息,构建完整的数据信息后将其传输到数据分析层,通过对电力历史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 为提高电力应急抢修预案的质量,及时恢复电力受损情况,提出电力应急抢修预案的历史大数据填补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极小值寻找数据缺失部分并填补缺失信息,构建完整的数据信息后将其传输到数据分析层,通过对电力历史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融合,调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经应急管理层电网应急恢复处置后,获取最佳电力应急抢修预案。经实验验证:该方法缺失数据填补精度较高,受数据集大小、缺失率的变化情况影响较小,预案评分等级较高,应急抢修时间较短,可为降低电力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应急抢修预案 历史大数据 缺失填补 引导决策
下载PDF
数据可视化发展历程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雷婉婧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年第12期195-196,共2页
在数据可视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的规模、精度、类型、来源的不同让数据可视化手段在不同时期具有各自的特点,应用领域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式密切相关。通过了解数据可视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里程碑事件和关键人物,并分析当时推动数... 在数据可视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的规模、精度、类型、来源的不同让数据可视化手段在不同时期具有各自的特点,应用领域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式密切相关。通过了解数据可视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里程碑事件和关键人物,并分析当时推动数据可视化新形式的产生原因,能够为大数据可视化的实现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可视化 历史大数据
下载PDF
笔谈:数字化为文明赋彩——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应用现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7
8
作者 刁常宇 刘建国 +7 位作者 邓非 耿国华 周蓬勃 何捷 王超群 马昭仪 杨红 杨晨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4-22,共19页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储存和传输,发展到数据处理分析,进而进化到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与展示,在文化遗产研究、记录、保护、利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文物保护工作全链条的数...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储存和传输,发展到数据处理分析,进而进化到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与展示,在文化遗产研究、记录、保护、利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文物保护工作全链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不断创新核心技术与设备,形成通用技术与国际并驾齐驱、特色技术引领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考古遗址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模拟、研究和展示等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古代遗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人地关系等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新一代测绘技术,可实现对建成遗产三维数字形式的记录与保存,在精度、纹理、展示分析、交互以及文物古建的数字修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空间历史大数据”途径,可以打破过往人文学科与空间操作之间的知识鸿沟与技术壁垒,促进文化遗产以体系化技术操作实现“公众化”,通过文化空间实践达成未来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历史人文知识存续之间的良性互动。数字化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然从保存、宣传扩展到传承、振兴的层面。从全球视野审视数字化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文化遗产数字化面临着建立更完善的数据资源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 非遗数字化 考古遗址 建成遗产 城市文化遗产 实景三维 空间历史大数据
下载PDF
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肇始与趋势——欧洲时光机案例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晓光 梁梦丽 +1 位作者 侯西龙 宋宁远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6,共15页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进入数字社会以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理念,数智化活化文化遗产,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进入数字社会以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理念,数智化活化文化遗产,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路径和数字化赓续的现实需求。在科技与人文融合精神指导下,本文尝试性提出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基本目标和实现逻辑,并针对欧洲时光机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调查分析欧洲时光机项目的目标愿景、发展历程及其组织架构,系统梳理欧洲时光机的建设内容与代表性工作,归纳总结历史大数据构建的技术框架与逻辑路线,进而从数据资源、关键技术、标准平台、表现形式和共建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经验进路。文化遗产智能计算与历史大数据资源建设不仅是当代新文科建设的前沿学术问题,更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智能计算 欧洲时光机 智慧数据 历史大数据 数字人文
下载PDF
图书馆数字人文工具建设实践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立力 张宏玲 +2 位作者 韩春磊 姚啸华 张文棋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7,共13页
数字人文工具的应用降低了人文社科计算的准入门槛,帮助人文学者提高了新方法、新规律及新理论的创造概率,逐渐为人文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图书馆一直是数字人文工具建设及服务的重要力量。本文应用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 数字人文工具的应用降低了人文社科计算的准入门槛,帮助人文学者提高了新方法、新规律及新理论的创造概率,逐渐为人文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图书馆一直是数字人文工具建设及服务的重要力量。本文应用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数字人文工具的用户需求出发,分析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工具开发实践面临的问题,总结图书馆数字人文工具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并本文从多模态工具开发、数字特藏建设、工具友好性、工具平台集成、拥抱大语言模型5个方面对图书馆数字人文工具建设的未来进行展望,提出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工具建设中需要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帮助人文学者进行发现性的学术研究中去,积极拥抱最新技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工具 大语言模型 语料库建设 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
下载PDF
李约瑟之谜再思考:儒家抑制创新了么? 被引量:1
11
作者 古志辉 曹廷求 郝项超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共22页
从李约瑟对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视角出发,利用历史典籍中的儒家学校和进士数据,检验了儒家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周边儒家文化氛围越强,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越高.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儒家影响创新的路径包括:1)重... 从李约瑟对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视角出发,利用历史典籍中的儒家学校和进士数据,检验了儒家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周边儒家文化氛围越强,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越高.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儒家影响创新的路径包括:1)重视教育,企业更容易聘用到高学历管理者;2)尊重个体的经济理性,为股权激励提供伦理正当性.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1)东南沿海台风冲击强化了儒家文化对创新的影响;2)儒家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的创新;3)儒家并非技术创新掉入“高水平陷阱”的原因,但儒家文化无力使技术创新路径摆脱“锁定”状态.上述结论为客观评价儒家文化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技术创新 历史大数据
下载PDF
学界荐书
12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4-245,共2页
涂子沛著:《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本书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 涂子沛著:《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本书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涂子沛 数据之巅 大数据革命 历史、现实与未来》
下载PDF
量化历史与新史学——量化历史研究的步骤和作为新史学的价值 被引量:17
13
作者 林展 陈志武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64,158,共15页
随着历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量历史数据库建成和向学界开放,历史研究也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有效利用大规模的史料。量化历史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历史大数据挑战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量化历史在国际学术界发展较快,形成... 随着历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量历史数据库建成和向学界开放,历史研究也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有效利用大规模的史料。量化历史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历史大数据挑战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量化历史在国际学术界发展较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本文以基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展开的量化历史研究为例,详细说明其研究步骤,分析其在应对历史大数据的挑战、识别历史的长期影响、促进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流与对话等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历史 新史学 历史大数据
原文传递
历史G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14
作者 赵耀龙 巢子豪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944,共16页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GIS)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领域,它有机地集成了GIS的技术方法、地理学家的空间视角和历史学家的时间视角,量化历史时期的地理过程并构建相应的时空模型,为面向未来的科学预测提供研究基...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GIS)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领域,它有机地集成了GIS的技术方法、地理学家的空间视角和历史学家的时间视角,量化历史时期的地理过程并构建相应的时空模型,为面向未来的科学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历史G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给GIS学科、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与活力,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历史GIS向社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服务,并逐渐跨越系统的技术层面,向着科学层面纵深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回顾了历史GIS产生的背景,从数字化、数据模型、数据库建设与系统开发、空间分析和可视化5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历史GIS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资料的空间化与数字化、历史地理时空大数据、历史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及历史地理信息服务、历史地理时空过程及模型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展望了历史GIS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历史GIS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GIS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空间化 历史地理时空大数据 历史地理空间框架 历史地理信息服务 历史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
原文传递
量化历史与历史政治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展 《中国政治学》 2021年第1期54-60,158,共8页
在大数据时代,量化方法的用处越来越大。基于清代官吏惩治和历史时期政治稳定性的研究,本文讨论了量化历史研究对历史政治学的潜在价值,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检验、完善政治科学理论,促进跨国和跨地区的有效比较等。
关键词 量化历史 历史政治学 历史大数据
原文传递
分布式混合电推进飞行器技术 被引量:17
16
作者 朱炳杰 杨希祥 +1 位作者 宗建安 邓小龙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57,共17页
分布式混合电推进在通用电动航空技术发展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混合电推进技术通过对二次能源系统的优化,不但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满足动力系统分布式布局的要求,获取更高的推进效率。首先总结了当前电动飞行器的主要类型... 分布式混合电推进在通用电动航空技术发展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混合电推进技术通过对二次能源系统的优化,不但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满足动力系统分布式布局的要求,获取更高的推进效率。首先总结了当前电动飞行器的主要类型,对分布式电推进飞行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分布式混合电推进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讨论了推进系统分布式布局技术、混合电推进系统的选型设计、混合电推进系统建模与能源管理研究等,对当前国内外在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研讨;最后,在本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对分布式混合电推进飞行器重难点问题及应对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基于复杂系统优化控制的能源管理策略、基于历史大数据驱动的最优能量分配预测、混合电推进分布式推进系统样机设计等重难点问题。探讨的内容明晰了分布式混合电推进系统设计及能源管理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可为研究电推进飞行器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混合电推进系统 电动航空 能源管理 历史大数据驱动 样机设计
原文传递
Detecting and mapping annual newly-burned plots(NBP) of swiddening using historical Landsat data in Montan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MMSEA) during 1988–2016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鹏 封志明 +2 位作者 肖池伟 BOUDMYXAY Khampheng 刘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9期1307-1328,共22页
Swidden agriculture is by far the dominant land use system in the uplands of Southeast Asia (SEA), as well as other tropical region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 Swidden agriculture is by far the dominant land use system in the uplands of Southeast Asia (SEA), as well as other tropical region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 of United Nations. To our knowledge, the long-term inter-annual area of newly burned plots (NBP) of swidden agriculture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s still not available, let alone in the whole tropics. With the strengthening regional geo-economic cooperation in SEA, swidden agri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nd/or is still experiencing extensive and drastic transformations into other diverse market-oriented land use types since the 1990s. In this study, high-level surface reflectance products of Landsat 4151718 family sensors including Thematic Mapper (TM),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ETM+) and Operational Land Imager (OLI) acquired in March, April and May of each year between 1988 and 2016 were firstly utilized to detect and monitor the extent and area of NBP of swidden agriculture with multiple thresholds of four commonly-used vegetation indices, namely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 (NDMI), Normalized Burn Ratio (NBR) an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SAVI), in combination with local phenological features of swid- dening and topographic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n annual average of 6.08×104 km2 of NBP of swidden agriculture, or 3.15%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MSEA, were estimated in the past nearly three decades. (2) Annual NBP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four major geomorphic units including the Central Range of Hills,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West- ern Myanmar Hills, and Annamite Chain. (3) A decadal averag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NBP of swidden agriculture opened year by year declined as a whole, especially after 2010, merely with an average of 5.23×104 km2. (4) The top te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Cambodia, Laos, Myanmar, Thailand and Vietnam, which consistently accounted for over 90% of the newly opened swiddens of each country, showed distinct fluctuations in usingslash-and-burn practices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Landsat-based (30 m) reconstructed 29-year longitudinal updated maps (including extent and area) of the NBP of swidden agri- culture may contribute to REDD and local livelihood related studies in Continental Southeast Asia. Our study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multiple vegetative indices thresholds approach holds great potential in detecting swidden agriculture in tropical mountainous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dden agriculture phenology newly-burned plots (NBP) LANDSAT Montane Mainland SoutheastAsia (MMS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