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大文艺观视阈下的正大书风
1
作者 王明忠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6期129-131,共3页
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是儒、释、道,在此基础上,将站在传统大文艺观的层面展开分析和探究。文艺观说明文学、艺术审美观始出同源,传统大文艺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文学艺术进行美的评价。分析书法的... 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是儒、释、道,在此基础上,将站在传统大文艺观的层面展开分析和探究。文艺观说明文学、艺术审美观始出同源,传统大文艺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文学艺术进行美的评价。分析书法的美学品格,人品即书品论是第一要义,然后才能分析书法的传承和艺术风格。颜真卿、柳公权、伊秉绶无疑为正大书风的代表者,因此从对他们的研究出发,进一步剖析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大书风 儒学 大文艺观
下载PDF
从“作品”到“说话”:建构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 被引量:7
2
作者 黎杨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8-154,共7页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等互动活动成为文艺消费的内容,评论者需要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与人们时常提到的“大文艺”观有两点不同,一是将作品外的“活动”包括在内,二是“...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等互动活动成为文艺消费的内容,评论者需要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与人们时常提到的“大文艺”观有两点不同,一是将作品外的“活动”包括在内,二是“作品”与“活动”并非机械叠加,而是被交流所贯穿,成为一条条话题素,不再有作品内外的区别。中国传统的“说话”概念可有效涵盖数字时代大文艺观中“作品”与“活动”的二重性。同时,这构成了一种SNS社区式集体生产,既承认了传统的著作权,又体现了网络的开源精神。在文化参与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逻辑走向了精神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大文艺观 “说话” 精神政治
下载PDF
苏轼与传统书法大文艺观 被引量:3
3
作者 丛文俊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大文艺观指在思想道德、伦理教化统摄之下,文学艺术同出一道,各循其自身规律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而又能彼此相融相生,在审美阐释上同归一源的文艺思想。其始发轫于西周礼乐文化,实践于《诗经》诗歌乐舞四位一体和『诗教』,是三千年古典... 大文艺观指在思想道德、伦理教化统摄之下,文学艺术同出一道,各循其自身规律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而又能彼此相融相生,在审美阐释上同归一源的文艺思想。其始发轫于西周礼乐文化,实践于《诗经》诗歌乐舞四位一体和『诗教』,是三千年古典文学艺术的奠基与精神导师。大文艺观运用于书法艺术的阐释和理论推进,初见于唐,而真正使文学与书法融为一体,始于苏东坡,其文论与书论融合如一,可谓振聋发聩。后经黄庭坚的推衍运用,又有《宣和书谱》的具体落实,遂成为其后之千年书论的主题之一,由此进入书法大统影响至今。后世所谓『书卷气』,即自东坡之观念发展并广泛运用,至今余音尚在。文章最后做出辨证,提出『灵性』说,认为读书和诗文有助于灵性的激发与壮大,但不能取而代之,也无法直接在书法上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文艺观 诗教 学问文章之气 灵性
原文传递
试论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而未分”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炬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62-165,共4页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然而仔细考察,亦不尽然。在梳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和绘画的自性存在前提下,"分"中见"同","同"则有"分"...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然而仔细考察,亦不尽然。在梳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和绘画的自性存在前提下,"分"中见"同","同"则有"分",于历史的本真中挖掘出书法与绘画"合则两美,离则两孤"的已然确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体 分疏 用笔 大文艺观
下载PDF
北宋尚意书风索隐
5
作者 丛文俊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9,41-47,50-65,共37页
所谓“尚意”,旧指苏、黄、米三家所代表的北宋晚期书风。那么,其前近百年北宋书法尚什么?尚意书风如何形成、如何总结概括其理论,以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迄今皆不明确。本文自考察宋代市民生活和思想文化始,首先指出雅俗同趋的新风尚对... 所谓“尚意”,旧指苏、黄、米三家所代表的北宋晚期书风。那么,其前近百年北宋书法尚什么?尚意书风如何形成、如何总结概括其理论,以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迄今皆不明确。本文自考察宋代市民生活和思想文化始,首先指出雅俗同趋的新风尚对士人转变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标准的影响。其次是欧阳修书法观念的转变,如学书“不计工拙”而要在“自适”等,把过程和体验当作目的,以自得自立、自适自足为乐。再次,苏东坡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见解,否定了汉唐书法崇尚工夫和技巧的传统,开启了书法即人的新命题;其后黄庭坚发扬其说,以书法中的“学问文章之气”为评价取舍标准;观察视角一曰韵,二曰雅俗,后世评书重视“书卷气”,皆祖述于此。《宣和书谱》评价前贤,每每用“文章、字画同出一道,特源同而派异”、书法“与文章相表里”之类的见解,把文学活动与书法视为一个整体,是意能主文,书法则随之不期然而然。其说是对苏、黄观点的推进和总结,都是传统大文艺观支配下的发挥,标志宋代尚意书风在理论上的完善。在书法实践上,苏、黄、米三家具有脱离晋唐古法的倾向,或遭受后人的非难,而元明清的复古则使之局促于非主流的状态,其理论标志之一的“书卷气”也随之泛化,失去固有的创新活力。综理前人书论,当以项穆《书法雅言》所用的“意气精神”最能反映宋代书法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意书风 市民生活与思想文化 学书为乐 自适自立 学问文章之气 传统大文艺观
原文传递
書法經典的闡釋與審美追加——中國書法經典研究之二 被引量:1
6
作者 叢文俊 《书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5-35,共31页
書法經典的闡釋與審美追加初始于南朝,唐太宗尊王后則全面展開,并達到極致,後世因循,至今不衰。闡釋與追加,大都出自後人的理解與時尚需求,而内容則不斷地拓展延伸,逐漸與經典其人其書拉大距離、發生錯位,逐漸掩蓋其處于各種原生態中的... 書法經典的闡釋與審美追加初始于南朝,唐太宗尊王后則全面展開,并達到極致,後世因循,至今不衰。闡釋與追加,大都出自後人的理解與時尚需求,而内容則不斷地拓展延伸,逐漸與經典其人其書拉大距離、發生錯位,逐漸掩蓋其處于各種原生態中的經典及真實意義。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大文藝觀之觀照下的教化功能,最終歸結于傳統文化。如此,則使書家從平凡成爲偉大,從真實到層層光彩的籠罩,成爲世代推崇與傳習的經典。書法附于文字而行,天然地有其本源的文化屬性,而在經歷千百年持續的審美追加之後,書法之藝術精神與文化完全融合,使自身成爲中國文化的表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書法經典 審美追加 累積 大文藝觀 原生態 傳統文化
原文传递
傳統書法批評詞語之審美參照系初探
7
作者 叢文俊 《书法研究》 2016年第3期1-14,共14页
傳統書法批評詞語審美參照系是一個新課題,很有挖掘潛力。本文初步揭示了古人在書面表達中藉助文學修辭手法,把天地萬物、人事物理所示之種種"意象"與書法美感風格進行關聯式描述,並使之成爲藝術通感和傳統大文藝觀觀照下的... 傳統書法批評詞語審美參照系是一個新課題,很有挖掘潛力。本文初步揭示了古人在書面表達中藉助文學修辭手法,把天地萬物、人事物理所示之種種"意象"與書法美感風格進行關聯式描述,並使之成爲藝術通感和傳統大文藝觀觀照下的書法審美參照系。對書面表達中習見之經驗性詞語的"意象"趨同、類化與别異問題,對詞語本身被作爲審美參照系現象,清代碑學失誤在詞語"意象"上的諸多表現,一並進行了梳理和論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審美參照系 意象 文學啓蒙 藝術通感 大文藝觀 類化與别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