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高建昊 戴子淙 +4 位作者 张小杰 周天旺 王春明 洪流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6-743,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交配型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因子StMR1互作蛋白的筛选
2
作者 王秋月 段鹏亮 +3 位作者 李海笑 刘宁 曹志艳 董金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1-289,共9页
【目的】筛选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转录因子的互作蛋白,解析黑色素调控转录因子StMR1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为解析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阐明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玉... 【目的】筛选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转录因子的互作蛋白,解析黑色素调控转录因子StMR1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为解析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阐明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玉米大斑病菌菌丝和孢子不同萌发阶段作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方法构建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使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转录因子StMR1的诱饵载体,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其互作蛋白并进行一对一验证。【结果】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文库插入的平均片段长度大于1000 bp,初级文库及次级文库的库容量为1.2×107和1.04×107CFU,重组率为100%,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成功构建可以用于筛库的诱饵载体pGBKT7-StMR1,经初筛与复筛得到3个互作蛋白,一对一验证短链脱氢酶、糖基转移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均与转录因子StMR1存在互作。【结论】成功构建了丰富度高且质量好的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并筛选到了与转录因子StMR1互作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CDNA文库 转录因子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顾鑫 刘伟 +5 位作者 朱志国 徐礼英 孟雪 童婷婷 姜淑华 丁俊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大豆灰斑病菌的抗病亲本筛选、生理小种鉴定及病害发生规律等传统研究手段上,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大豆灰斑病菌的研究中,但相较于其它作物的病原菌,其研究不仅少而且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大豆灰斑病菌的进化、侵染机制及与寄主互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病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 毒力差异基因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效应因子StSse19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分析及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4
作者 杨俊芳 尹贵波 +3 位作者 周启慧 刘玉卫 巩校东 谷守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104,共7页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叶部真菌性病害。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病菌侵染玉米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效应因子StSse19为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对其结构及功能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野生型菌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StSse19并对其结构进...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叶部真菌性病害。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病菌侵染玉米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效应因子StSse19为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对其结构及功能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野生型菌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StSse19并对其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对病菌侵染玉米的RNA-Seq数据分析明确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而利用qRT-PCR技术证实其表达模式;构建StSse19的融合表达载体pET28a-StSse19,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IPTG诱导表达该目的基因,通过SDS-PAGE技术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tSse19的CDS序列由33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无同源蛋白,表明其为大斑病菌的特异效应蛋白;对StSse19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侵染玉米24 h的表达量显著提高,72 h表达量下降,推测该基因参与病菌的侵染过程;将StSse19在原核系统中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大小为28 kD,用Ni柱层析法结合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获得了纯化的目的蛋白。该研究明确了StSse19基因的结构特征及表达模式、获得了StSse19在原核体系中的表达蛋白,为深入揭示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效应因子 StSse19 原核表达 QRT-PCR
下载PDF
化橘红挥发油对罗汉果斑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5
作者 詹鑫婕 陈乾平 +7 位作者 蒋妮 宋利沙 丘卓秋 黄琦 潘丽梅 冯世鑫 白丹宇 蒋水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94-98,120,共6页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处理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探究化橘红挥发油的抑菌机理。平板抑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100.0%,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的抑制率(88.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45%戊唑·咪鲜胺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对罗汉果斑枯病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均在80.0%以上,且均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制率(70.68%)。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化橘红挥发油处理7 d的病原菌菌丝呈念珠状膨大并有断裂现象。菌丝体与化橘红挥发油共培养结果表明,混合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化橘红挥发油处理浓度的加大、互作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浓度为2.0 g/L的化橘红挥发油与病原菌菌丝共培养48 h,培养液的电导率为279.208μS/cm,为各处理最大值;挥发油终质量分数0.2%、作用60 h后,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90.6μg/mL,为各处理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 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挥发油 抑制作用及机理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结构亚基StCks1鉴定及其基因功能分析
6
作者 张博文 赵丽雯 +4 位作者 徐璐 李盼 曾凡力 孟亚南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0-908,共9页
【目的】Cks1(cyclin-dependent kinase subunit 1)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体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的结构亚基,是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论文旨在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StCks1,分析玉米大斑病... 【目的】Cks1(cyclin-dependent kinase subunit 1)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体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的结构亚基,是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论文旨在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StCks1,分析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Cks1表达量差异及其互作蛋白,为进一步研究StCks1在附着胞发育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全基因组数据分析,获取StCks1蛋白序列;利用软件MEGA 5.0和在线数据库Pfam、SMART对酿酒酵母、裂殖酵母和拟南芥等物种Cks1蛋白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和保守结构域分析;收集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不同时期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表达量分析。利用原核诱导表达系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StCks1,并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对重组蛋白GST-StCks1诱导表达纯化;通过GST pull-down、Western blot技术和酵母双杂交试验,鉴定StCks1的互作蛋白。【结果】玉米大斑病菌全基因组中鉴定到唯一StCks1蛋白编码基因,该蛋白由130个氨基酸组成;其三级结构主要由4股β折叠和3个α螺旋构成,含有HxPEPH(His-anyPro-Glu-Pro-His)保守位点和Cks保守结构域;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表达量分析发现,StCks1在附着胞发育不同时期表达量显著上调;重组蛋白GST-StCks1在1 mmol·L^(-1) IPTG,30℃诱导2 h可获得大量可溶性蛋白;通过GST pull-down技术获取大量互作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通过Western blot和酵母双杂交试验,验证StCks1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存在互作。【结论】玉米大斑病菌中含有唯一的StCks1,通过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互作调控附着胞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细胞周期调控 StCks1 原核诱导表达纯化 GST pull-down
下载PDF
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制研究
7
作者 闫博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2,共8页
[目的]明确类芽孢杆菌NK3-4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为以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及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对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同时使用分光光度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碱性磷酸酶含量、... [目的]明确类芽孢杆菌NK3-4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为以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及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对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同时使用分光光度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原磷代谢水平、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糖浓度、蛋白质合成水平及黑色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机理。[结果]不同浓度类芽孢杆菌NK3-4发酵液均可对玉米大斑病菌产生抑制作用,发酵液浓度为20%时,抑菌率可达98.68%,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99.04%,其可破坏大斑病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并抑制孢子萌发;发酵液对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菌体蛋白形成无显著影响;同时发酵液可降低HT毒素的致病性以及黑色素含量。[结论]类芽孢杆菌NK3-4可通过破坏病原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及孢子萌发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发育进程。发酵液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功能、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达到抑菌作用,此外发酵液可通过降低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含量,降低其致病性。该研究可为玉米大斑病菌生防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芽孢杆菌 玉米大斑病菌 抑菌机理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醇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8
作者 张淑红 张运峰 +5 位作者 武秋颖 高凤菊 李亚子 纪景欣 许可 范永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8-1115,共8页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的KEGG数据库中获得了22个ADH基因家族成员(StADH1-StADH 22),它...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的KEGG数据库中获得了22个ADH基因家族成员(StADH1-StADH 22),它们散布在12条scaffold上,长232~495 aa,理论等电点5.65~9.22,81.8%家族成员呈酸性,72.7%为亲水蛋白,有4个家族成员定位于线粒体,2个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其余16个家族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质。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YADH1-7)亲缘关系较近,含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其他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亲缘关系较远,含有不同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仅有4个ADH基因(StADH 1、StADH 4、StADH 6和StADH 12)参与病菌侵染过程,其中StADH 1、StADH 4和StADH 12主要在病菌侵染后期发挥作用,而StADH1还可能与病菌的致病专化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醇脱氢酶(ADH) 基因家族 转录组 致病性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转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永力 TANAKA Chihiro +1 位作者 MATSUSHIMA Satoshi TSUDA Mitsuya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玉米大斑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个世界性真菌病害。由于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在无性生长过程中迅速产生黑色素 ,致使原生质体难以分离。测试了包括Fungase、Funcelase、Novozyme、Glucanex、Driselase、Uskizyme、Kita... 玉米大斑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个世界性真菌病害。由于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在无性生长过程中迅速产生黑色素 ,致使原生质体难以分离。测试了包括Fungase、Funcelase、Novozyme、Glucanex、Driselase、Uskizyme、Kitalase在内的 7种细胞壁降解酶及其组合、病原菌菌株和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的培养形态和菌丝的生长状态显著影响原生质体的分离效率 ;酶组合Kitalase +Glucanex +Driselase ,Kitalase+Glucanex和Kitalase +Uskizyme能够有效地分离玉米大斑病菌的原生质体。初步的转化试验表明 ,质粒pAN71可以用于该病原菌的转化。这些结果将为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提取 转化 玉米大斑病菌 真菌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StLAC2和StLAC6差异影响玉米大斑病菌的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金鹏 岳浩峰 +4 位作者 李海笑 刘峥 刘宁 曹志艳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110-3123,共14页
【背景】漆酶作为多酚氧化酶,在真菌生长发育及次级代谢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中含有多个漆酶基因,其中StLAC2和StLAC6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具有差异的影响。【目的】明确StLAC2... 【背景】漆酶作为多酚氧化酶,在真菌生长发育及次级代谢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中含有多个漆酶基因,其中StLAC2和StLAC6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具有差异的影响。【目的】明确StLAC2和StLAC6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差异作用机制,挖掘差异代谢物,为开发新的杀菌剂及病害防控新策略提供靶点。【方法】利用无缝克隆的方法将StLAC6和pHZ100-GFP质粒连接,构建StLAC6的回补表达载体。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构建好的载体转入到StLAC6基因缺失突变体的原生质体中,并利用PCR、RT-qPCR和GFP荧光验证,对所获得的阳性转化子进行鉴定,成功构建StLAC6回补菌株,并分析敲除及回补StLAC2和StLAC6对玉米大斑病菌胞内外黑色素合成及抗氧化性的影响。以野生型、StLAC2和StLAC6基因敲除突变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其差异代谢物,并利用KEGG分析StLAC2和StLAC6差异作用的机制。【结果】StLAC2和StLAC6对病菌菌丝内和分泌到培养基中的黑色素合成具有差异影响,且StLAC2影响病菌的抗氧化性。代谢组分析发现与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StLAC2后无论菌丝中或分泌到培养基中的差异代谢物数量更多,KEGG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类尤其是磷脂,StLAC2的缺失造成多种黄酮多酚类代谢物下调。而1,8-二羟基萘型黑色素合成途径的中间代谢物小柱孢酮和柱孢酮含量在ΔStLAC2中显著增加,在ΔStLAC6中显著降低。【结论】StLAC2参与黑色素的聚合,StLAC6负调控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StLAC2和StLAC6差异影响玉米大斑病菌中脂类代谢物和黑色素合成途径的中间代谢物,StLAC2缺失造成多种黄酮多酚类代谢物下调,导致抗氧化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漆酶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黑色素
下载PDF
6-戊基-2H-吡喃-2-酮对草坪币斑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曼 牛启尘 +1 位作者 尹淑霞 王子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由Clarireedia spp.引起的草坪币斑病是对草坪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害之一,6-戊基-2H-吡喃(6-pentyl-2H-pyran-2-one,6PP)是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p.)重要的抗菌次生代谢产物。为探究6PP对草坪币斑病菌的抑菌活性、防治效果以及草坪币斑... 由Clarireedia spp.引起的草坪币斑病是对草坪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害之一,6-戊基-2H-吡喃(6-pentyl-2H-pyran-2-one,6PP)是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p.)重要的抗菌次生代谢产物。为探究6PP对草坪币斑病菌的抑菌活性、防治效果以及草坪币斑病菌对6PP的生理响应,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PP对草坪币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分别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和盆栽试验测定了6PP对草坪币斑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分析了在6PP影响下草坪币斑病菌菌丝结构及抗逆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6PP对两种草坪币斑病菌C.jacksonii和C.monteithiana均具有高抑制活性,其中对C.monteithiana的平均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37μg/mL,对C.jacksonii的EC_(50)值为0.04μg/mL;经6PP处理后,C.jacksonii和C.monteithiana菌丝生长异常,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相对电导率上升,细胞膜脂过氧化,细胞膜受损;C.jacksonii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著上升,但pH值不变,而C.monteithian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H值和胞外多糖(EPS)显著上升。1μg/mL的6PP在离体条件下对币斑病的预防效果为91.14%;盆栽条件下,防治效果为72.21%。6PP对草坪币斑病菌抑制作用显著,且在离体和盆栽条件下对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备开发成生态友好型杀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币病菌 6-戊基-2H-吡喃 抑菌活性 草坪币 防治效果 病原生理响应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tSp8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启慧 杨俊芳 +4 位作者 尹贵波 刘玉卫 巩校东 贾振华 谷守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4,共7页
为了探究玉米大斑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tSp8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本研究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该基因CDS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StSp8,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IPTG诱导表达目的基... 为了探究玉米大斑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tSp8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本研究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该基因CDS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StSp8,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IPTG诱导表达目的基因,通过SDS-PAGE技术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qRT-PCR技术检测StSp8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侵染时期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丝氨酸蛋白酶StSp8的CDS序列由160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33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包含信号肽结构域、Inhibitor-I9结构域和Peptidase-S8结构域;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大小为57.18 kD;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病菌发育的菌丝、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和侵入钉5个典型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芽管时期表达量显著升高;StSp8基因在侵染玉米24 h的表达量最高,72 h表达量下降。该研究不仅明确了StSp8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在病菌生长发育及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也为深入揭示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丝氨酸蛋白酶 StSp8 原核表达 QRT-PCR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作者 雷玉明 郑天翔 +3 位作者 邢会琴 程红玉 赵文勤 赵文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3-89,共7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木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菌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最适碳源为果糖和乳糖、木糖。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适宜pH为6~8;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半光半暗、全黑暗分别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7℃,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生物学特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玉米抗大斑病菌单基因系的建立及其在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小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桂珍 刘金亮 +4 位作者 胡瑞学 Ali Khatib Bakar 张艳华 Don G.White 潘洪玉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38,共5页
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采用... 利用美国A632,B37,B73,B68,C103,Va26等30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大田接种方案与鉴定方法,建立了适合中国的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21个Ht单基因系.从吉林省15个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中采集玉米大斑病样本,采用单孢分离获得了32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利用已建立的上述21个Ht单基因鉴别寄主,通过美国的大田鉴定方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这32个菌株均为0号小种,并未出现生理小种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基因系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基因StbZIP9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下游靶基因的筛选
15
作者 王茂存 曹嘉伟 +6 位作者 周贺 贾明轩 魏淑珍 巩校东 刘玉卫 谷守芹 董金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5,共8页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蛋白是一类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中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保守性的转录调控因子,为明确bZIP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一步确定其与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的关系,以玉米大斑病菌01-23为材料克隆...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蛋白是一类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中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保守性的转录调控因子,为明确bZIP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一步确定其与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的关系,以玉米大斑病菌01-23为材料克隆得到了StbZIP9基因(GenBank No.XM_008032179.1),StbZIP9是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对该基因结构及蛋白质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788 bp,开放阅读框为726 bp,编码241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包含一个在真菌中高度保守的同源结构域BRLZ;对该基因在病菌生长发育及侵染宿主过程的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菌丝时期相比StbZIP9在附着胞和芽管时期表达量升高2~4倍,在侵染玉米叶片24,72 h后基因表达从无到有且持续升高,表明StbZIP9与附着胞发育和芽管形成相关联并在病菌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其结合保守基序及调控的靶基因,结合基序为NNTWACGTNN,包含bZIP类转录因子识别核心序列ACGT,并根据该序列预测StbZIP9下游靶基因,结合RNA-seq数据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得到4个下游靶基因(JGI数据库中蛋白ID分别为:132893、163024、162798、40466),功能注释表明,其参与细胞壁组分聚合和运输、侵染宿主、孢子休眠等多种生物过程。为进一步阐明其在参与调控病菌侵染寄主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分析 靶基因筛选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霖熙 崔林开 韩赞平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5-79,共5页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叶部病害,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遗传多样性反映了生物的生存适应能力以及发展进化的概况,伴随着DNA分子标记的挖掘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分子标记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遗传多样性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对DNA分子...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叶部病害,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遗传多样性反映了生物的生存适应能力以及发展进化的概况,伴随着DNA分子标记的挖掘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分子标记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遗传多样性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对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玉米大斑病菌的精准检测以及高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技术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滕振勇 杨静民 祁月月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7-538,共12页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小病菌 交配型 多重PCR 灵敏度 特异性
下载PDF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刘国胜 董金皋 +3 位作者 邓福友 郭爱国 张凤国 臧漫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5-310,共6页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命名法
下载PDF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赵辉 高增贵 +2 位作者 张小飞 庄敬华 隋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1-555,共5页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丁俊杰 顾鑫 +7 位作者 杨晓贺 赵海红 申宏波 姜翠兰 仕相林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4377-4387,共11页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病菌 生理小种 基因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