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加热场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璇 王黎娟 +1 位作者 管兆勇 林春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与大气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的联系。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是诱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的原因之一;华南强降水期间,华南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可使副高在季节性西伸过程中出现短期东撤;江淮强降水期间,江淮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会诱导副高异常西伸。但模式在模拟副高位置南北变动上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证实华南、江淮热源单独存在时对副高在南北位置变异上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热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短期位置变化 数值模拟 REGCM3 持续性强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的大气加热场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季国良 顾本文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利用五道梁 1 994— 1 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 1 994— 1 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 ,从 4年平均情况来看 ,高原北部地区 4~ 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 ,1 0月~ 2月为冷源 ,3月和 9... 利用五道梁 1 994— 1 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 1 994— 1 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 ,从 4年平均情况来看 ,高原北部地区 4~ 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 ,1 0月~ 2月为冷源 ,3月和 9月为转换时期 ;就年平均大气加热场强度年际变化来看 ,1 994年和 1 995年为大气冷源 ,1 996年和 1 997年则为大气热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热场强度 感热通量 大气短波吸收辐射 长波逸出辐射
下载PDF
夏季华南降水与水汽输送气流及大气加热场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唐东升 王建德 刘文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 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建立后,华南强降水过程与其上空的加热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与水汽汇的加强(减弱)对应华南地区多(少)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汽输送 大气加热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500hPa高压活动期间大气加热状况与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段廷扬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由于青藏高原500hPa层出现高压系统的活动,使高原大气产生"上高下高"的气压场结构,从而东亚大气环流也发生某些相应的变化。本文统计分析了高原500hPa高压的散度与垂直速度分布、高原大气热源的演变和100hPa层涡... 由于青藏高原500hPa层出现高压系统的活动,使高原大气产生"上高下高"的气压场结构,从而东亚大气环流也发生某些相应的变化。本文统计分析了高原500hPa高压的散度与垂直速度分布、高原大气热源的演变和100hPa层涡度、纬向风以及经圈环流的变化等。结果认为,由于夏季高原500hPa高压的活动,使高原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和对流加热受到抑制,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减弱、位置北抬、有向西部型过渡的特征.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减弱,东风急流南支与北支合并后位于原北文东风急流位置以南,侵入高原南麓的西南季风减弱。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上空上升运动有所增强,其对流加热对维持东风急流乃至南亚季风将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加热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一月东亚大气加热场异常变化对500hpa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广成 《广西气象》 1991年第3期29-31,共3页
引言 用大气加热场研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已有众多的工作。但由于各自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同,对于大气加热场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利用气象出版社出版的1956—1975年北半球逐月平均大气加热场资料,探讨一月东亚地区平... 引言 用大气加热场研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已有众多的工作。但由于各自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同,对于大气加热场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利用气象出版社出版的1956—1975年北半球逐月平均大气加热场资料,探讨一月东亚地区平均大气加热场与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后期盛夏副热带地区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东亚 大气加热 异常
下载PDF
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谷良雷 胡泽勇 +3 位作者 吕世华 韦志刚 张宇 姚济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0-544,共5页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近地面层 行星边界层 大气加热 大气冷却率
下载PDF
赤道加热对大气波动的影响
7
作者 陶建军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6-88,共3页
研究了赤道大气加热对大气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道加热可以产生赤道对称的定常气压波动,其强度与加热特别是凝结加热密切相关;(2)当加热强度变化时,可激发产生东移的开尔文波和西移的Rossby波重力波。
关键词 赤道大气加热 大气波动 定常波 开尔文波 加热强度 凝结加热 Hossby波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和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高丽 李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55-3269,共15页
本文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 本文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空间型呈现出与北太平洋—北美大气遥相关型极为相似的分布特征.通过进一步考察大气中视热源与扰动位能的耦合特征,发现在低纬地区仍主要反映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影响机制,在热带外地区,视热源异常的耦合模态则表现出与北半球环状模类似的特点,这表明热带外地区大气的局地能量有效性与热带非绝热加热的遥强迫以及局地性热源加热强迫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非绝热加热 扰动位能 海温 视热源
下载PDF
藏北高原夏季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初探
9
作者 谷良雷 胡泽勇 +1 位作者 吕世华 姚济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1-425,共5页
利用GAME-Tibet1998年加强观测期安多探空观测资料与CAMP-Tibet2004年加强观测期那曲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夏季大气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结果表明:夏季,藏北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的逐日变化特征明显,晴天时较大,多云和... 利用GAME-Tibet1998年加强观测期安多探空观测资料与CAMP-Tibet2004年加强观测期那曲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夏季大气边界层加热(冷却)特征.结果表明:夏季,藏北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的逐日变化特征明显,晴天时较大,多云和降雨时较小.白天大气加热率和夜晚大气冷却率的平均值都基本相当,印证了大气能量守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大气加热率和冷却率
下载PDF
中南半岛春季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0
作者 何舒璇 樊雯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9-1051,共13页
中南半岛国家春季存在大量的生物质燃烧活动,生成的气溶胶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大气辐射收支,探究其对大气加热率的影响可为研究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提供依据。基于MERRA-2再分析数据中逐时的气溶胶和晴空下的辐射通量等资料... 中南半岛国家春季存在大量的生物质燃烧活动,生成的气溶胶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大气辐射收支,探究其对大气加热率的影响可为研究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提供依据。基于MERRA-2再分析数据中逐时的气溶胶和晴空下的辐射通量等资料,首先分析其时空特征,其次利用EOF、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讨论中南半岛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地表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ADRF)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短波加热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3-4月生物质燃烧季节,中南半岛与云南省均存在AOD极大值,它们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老挝和越南北部地区AOD中心值超过1,受其影响云南省的AOD由北向南逐渐增强。(2)3-4月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AOD与总AOD的高值中心一致,说明该区域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老挝北部存在高达28 kg·m^(-1)·d^(-1)的生物质燃烧气溶胶的水平通量散度,能将气溶胶向东北方向输送至中国。(3)地表ADRF与AOD时空分布存在较高的一致性,3-4月老挝和越南的北部地区同样存在地表ADRF高值中心,其值可达-36 W·m^(-2)。EOF第一模态中,印度东北角与我国西藏东南部交界处、老挝、越南和泰国地区均为正位相区域,主要在3-4月出现极大值,2017-2018年间极值减弱,2019年再次增大。云南省地表ADRF时间变化趋势与中南半岛变化一致。(4)地表负ADRF和大气短波加热率的统计关系为:地表的净辐射通量减少越多,低层大气吸收短波辐射造成的加热越大,表明大气内气溶胶截留的短波辐射通量越多,该现象在700 hPa上最为明显,尤其是3-4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生物质燃烧气溶胶 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大气短波加热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质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任珂 何金海 祁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0-558,共9页
利用196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TRMM、CMAP多年平均逐候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质。结果表明,第16—18候,在中国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地区(25°30°N)日降水率达到6 mm/d... 利用196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TRMM、CMAP多年平均逐候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质。结果表明,第16—18候,在中国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地区(25°30°N)日降水率达到6 mm/d,且范围较大,在低层该雨带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水汽输送,其源地即为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雨带建立同时,东亚副热带地区中东太平洋的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首先在中纬度发生反转,即西低东高(相应于西暖东冷)。中国东部副热带地区出现加热中心并伴有上升运动,强度逐渐增强,并伸展至对流层顶,其强度及对流高度与热带地区相当,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呈对流不稳定,降水已具有对流性降水性质。与此同时,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仍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运动,无降水产生,南海夏季风及其相应的水汽输送尚未建立。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的建立(3月底4月初)早于热带夏季风雨带,两雨带分别具有独立的热源中心和上升运动。南海夏季风即将爆发之际,赤道地区加热中心快速北移至南海地区,与副热带地区热源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 南海夏季风 低层水汽输送 大气加热
下载PDF
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玛 高庆九 蒋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2-590,共9页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随着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东伸(西撤),副高强度进而增强(减弱)西伸(东撤),江南地区日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也相应增大(缩小)。低层辐散、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偏北、急流中心偏西等有利于2009年夏季高温的发生和维持。(3)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正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的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过程 诊断分析 大气加热
下载PDF
A high-top version of IAP-AGCM:Preliminary assessment and sensitivity IAP-AGCM 被引量:2
13
作者 Zhaoyang Chai Minghua Zhang +4 位作者 Qingcun Zeng He Zhang Jiangbo Jin Jinbo Xie Ting Yo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2期35-41,共7页
Extending the atmospheric model top to high altitude is important for simulation of upper atmospheric phenomena,such as the stratospheric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The high-top version of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Extending the atmospheric model top to high altitude is important for simulation of upper atmospheric phenomena,such as the stratospheric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The high-top version of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th 91 vertical layers(IAP-AGCML91)extends to the mesopause at about 0.01 hPa(~80 km).The high-top model with a fully resolved stratosphere is found to simulate a warmer stratosphere than the low-top version,except near the South Pole,thus reducing its overall cold bias in the stratosphere,and significantly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e.This sensitivity is show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wo separate mechanisms:larger shortwave heating and larger poleward stratospheric meridional eddy heat flux in the hightop model than in the low-top model.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vertical resolution and model top on climate simulations in IAP-AG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P-AGCM Middle atmosphere STRATOSPHERE Radiative heating Transient heat flux
下载PDF
Pressure level of maximum radiative heating enhancement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O_(2) over the global monsoon area
14
作者 Xia Qu Gang Huang Xiaocong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3期19-24,共6页
Based on the 1%CO_(2) experiment of CMIP6,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O_(2),the summer-mean radiative heating(RH)over the global monsoon area(MA)generally features an increasing response in the mid-troposphere and a de... Based on the 1%CO_(2) experiment of CMIP6,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O_(2),the summer-mean radiative heating(RH)over the global monsoon area(MA)generally features an increasing response in the mid-troposphere and a decreasing response in the lower and upper troposphere.The pressure level of the maximum RH increase over the Asian MA is the highest and largest in range(500–775 hPa);the maximum increases over the North African,South American,and Australian MA are at 550–600 hPa;throughout the North American MA,the maximum heating increase is at 600 hPa;and the levels of the maximum over South Africa are 600 and 775 hPa.For most of the global MA,the maximum enhancement of RH is at 500,550,and 600 hPa.It is mainly led by the increase in cloud water at and above the maximum level and the decrease in cloud water below,which leads to similar changes in total cloud mass.Because of the longwave heating(cooling)effect at the cloud base(top),the RH enhancements peak at those levels.For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Asian MA and southeast part of the South African MA,RH enhancement peaks at 700 and 775 hPa,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cloud water reduction below.The reduction leads to similar changes in total cloud.Due to the longwave cooling effect at the cloud top,the redu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RH enhancement at the corresponding maximum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tive heating Increasing CO_(2) Global monsoon area CLOUD
下载PDF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Use of the Generalized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Equation
15
作者 FU Shen-Ming SUN Jian-Hu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3期131-135,共5页
In this paper,the continuity and thermodynamic equations including moisture forcings were derived.Using these two equations and the basic momentum equation of local Cartesian coordinates,the budget equation of general... In this paper,the continuity and thermodynamic equations including moisture forcings were derived.Using these two equations and the basic momentum equation of local Cartesian coordinates,the budget equation of generalized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GMPV) was derived.The GMPV equation is a good generalization of the Ertel potential vorticity(PV) and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 equations.The GMPV equation is conserved under adiabatic,frictionless,barotropic,or saturated atmospheric conditions,and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horizontal frontogenesis and stability of the real atmosphere.A real case study indicates that term diabatic heating could be a useful diagnostic tool for heavy rainfal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vorticity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下载PDF
Som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during Heating Plastic Tunnel by the Use of Heat from Stone Accumulator
16
作者 Slawomir Kurpaska Hubert Latala +4 位作者 Maciej Sporyszt Jakub Sikora Krzysztof Mudryk Pawel Konopacki Ryszard Holownick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5年第3期154-160,共7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which showed the energy effects when used in foil tunnel heat accumulator.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tunnels (with and without heat accumulator) and two cycles of grow...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which showed the energy effects when used in foil tunnel heat accumulator.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tunnels (with and without heat accumulator) and two cycles of growing cucumbers, i.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ring and autumn. The heat accumula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of varying capacity coal deposits (porphyry-type stones). During the test crops (cucumbers) measured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surrounding climate, microclimate parameters inside the building and parameters of the injected and flowing out air from the accumulator have been monitored and archived by a computer system. The intensity of solar radiation, the technology of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ed species of plants were the same in both the tunnel with heat accumulator as well as the control ob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balance of behavior, the heat and mass are described occurr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exchange of air during ventilation facility. The resulting effects were converted into differences in heat demand between the tunnel and the tunnel with an accumulator of heat. It was found that despite the increase ventilation in adopted arbitrary surface of the foil tunnel, the scope of changes in the amount of heat saved in one of the cultivation is in the range from 0.0015 GJ to over 1.4 GJ of 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ne accumulator storage HEAT foil tunnel.
下载PDF
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
17
作者 聂鑫 毛前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2-382,共11页
平流层中的硫酸盐气溶胶在地球能量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于自主开发的矢量辐射传输模型,重点研究对流层气溶胶类型、平流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太阳天顶角(SZA)和地表反照率等对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和大气... 平流层中的硫酸盐气溶胶在地球能量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于自主开发的矢量辐射传输模型,重点研究对流层气溶胶类型、平流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太阳天顶角(SZA)和地表反照率等对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和大气加热速率等辐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层无气溶胶时,平流层气溶胶在大气顶层(TOA)的辐射强迫为-15.80 W·m^(-2),地气系统的冷却效应最大.对流层气溶胶为黑碳时,平流层气溶胶在大气底层(BOT)的辐射强迫最小,为-47.53 W·m^(-2),地表冷却最大.同时,平流层硫酸盐的辐射强迫导致对流层降温,平流层升温,在模拟条件下,最大升温可达0.6 K·d^(-1).此外,结果还表明,平流层硫酸盐辐射强迫对AOD、SZA和地表反照率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平流层气溶胶在TOA和BOT的辐射强迫随AOD的增大呈线性减小趋势,但随地表反照率的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AOD和SZA的增大会强化辐射强迫的作用效果,但地表反照率的增大可能会改变辐射强迫的正负,导致平流层硫酸盐对地气系统的作用效果从冷却变为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辐射强迫 平流层硫酸盐 大气加热速率 蒙特卡洛射线追踪
原文传递
2007年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吗?(英文)
18
作者 Jeffrey Donovan 《英语沙龙(高中)》 2007年第3期4-5,共2页
根据英国气象局的科学家预测,2007年我们将迎来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是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RFE/RL)记者与英国气象局的科学家David Parker关于此话题的谈话。
关键词 气象局 科学家 英国 预测 年会 电台 厄尔尼诺现象 自由 大气加热 气象学
原文传递
厄尔尼诺现象与今年洪灾
19
作者 李佳路 《金融博览》 1998年第10期6-6,共1页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由于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因而会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在希腊语中有“圣婴”之意。这位脾气古怪的“圣婴”曾造成过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由于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因而会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在希腊语中有“圣婴”之意。这位脾气古怪的“圣婴”曾造成过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前所未有的旱灾,还造成秘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 圣婴 南部非洲 旱灾 大气加热 澳大利亚 赤道 气候 希腊语
原文传递
Oscillation propagation features of the atmosphere around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the spring season of typical strong and weak monsoon years 被引量:7
20
作者 WANG ChengHai CUI Yang JIN ShuangL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w-frequency atmospheric oscillation(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nd the diabatic heating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QXP) from March to June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w-frequency atmospheric oscillation(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nd the diabatic heating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QXP) from March to June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respectively two and one wave trains around the QXP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in strong and weak monsoon years.The locations and strength of the wave train propagation differ between the strong and weak monsoon years.Because diabatic heating of the QXP prevents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the wave trai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abatic heating and the zonal wind MJO propagates along the west and east of the QXP in the strong monsoon years.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ve trai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abatic heating and the zonal wind MJO traverses the QXP and coincides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upper-level jet streams,showing that they are remarkably correlated.An interesting and notable phenomenon i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abatic heating and the zonal wind MJO over the QXP suddenly disappears during the monsoon onset in weak monsoon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diabatic heating Qinghai-Xizang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