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加热场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璇 王黎娟 +1 位作者 管兆勇 林春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与大气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的联系。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是诱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的原因之一;华南强降水期间,华南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可使副高在季节性西伸过程中出现短期东撤;江淮强降水期间,江淮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会诱导副高异常西伸。但模式在模拟副高位置南北变动上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证实华南、江淮热源单独存在时对副高在南北位置变异上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热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短期位置变化 数值模拟 REGCM3 持续性强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的大气加热场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季国良 顾本文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利用五道梁 1 994— 1 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 1 994— 1 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 ,从 4年平均情况来看 ,高原北部地区 4~ 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 ,1 0月~ 2月为冷源 ,3月和 9... 利用五道梁 1 994— 1 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 1 994— 1 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 ,从 4年平均情况来看 ,高原北部地区 4~ 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 ,1 0月~ 2月为冷源 ,3月和 9月为转换时期 ;就年平均大气加热场强度年际变化来看 ,1 994年和 1 995年为大气冷源 ,1 996年和 1 997年则为大气热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热场强度 感热通量 大气短波吸收辐射 长波逸出辐射
下载PDF
夏季华南降水与水汽输送气流及大气加热场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唐东升 王建德 刘文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 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建立后,华南强降水过程与其上空的加热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与水汽汇的加强(减弱)对应华南地区多(少)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汽输送 大气加热场
下载PDF
一月东亚大气加热场异常变化对500hpa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广成 《广西气象》 1991年第3期29-31,共3页
引言 用大气加热场研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已有众多的工作。但由于各自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同,对于大气加热场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利用气象出版社出版的1956—1975年北半球逐月平均大气加热场资料,探讨一月东亚地区平... 引言 用大气加热场研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已有众多的工作。但由于各自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同,对于大气加热场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利用气象出版社出版的1956—1975年北半球逐月平均大气加热场资料,探讨一月东亚地区平均大气加热场与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后期盛夏副热带地区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东亚 大气加热场 异常
下载PDF
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玛 高庆九 蒋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2-590,共9页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随着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东伸(西撤),副高强度进而增强(减弱)西伸(东撤),江南地区日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也相应增大(缩小)。低层辐散、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偏北、急流中心偏西等有利于2009年夏季高温的发生和维持。(3)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正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的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过程 诊断分析 大气加热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