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震大气增温异常成因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44
1
作者 徐秀登 徐向民 +1 位作者 马升灯 骆高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通过模拟对比试验,基本搞清了临震低空大气-地面增温异常的成因.初步认为,大气静电异常对大气的极化作用,是大气在太阳辐射下产生大面积、大幅度增温异常的主要因素;异常大气的增温效应也是其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临震异常 大气电场 地震前兆 大气增温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2利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振亚 张晓宁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21-7832,共12页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大气增温 湖滨带优势植物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晓宁 刘振亚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11-7820,共10页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和(3.5±0.5)℃,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土-水界面的质量衰减对大气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大气增温促进了4种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但其质量衰减率在不同分解界面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增温对水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大,并随着增温的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土-水界面,增温对大气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小。(2)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与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率呈负相关,大气增温对低初始C/N值物种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更为显著。(3)相对于大气增温,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对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高于大气增温对其质量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促进湿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湿地植物物种有关,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湖滨带植物 凋落物分解 滇西北高原
下载PDF
张北地震与大气增温异常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秀登 张行才 李贵达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通过对大气总温度资料的分析 ,认为 1 998年 1月 1 0日张北地震前几天 ,震区及其周围的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 .异常的空间展布显示 ,震中区及其附近为强异常区 ,并且被弱异常区所包围 ;该次地震可能是NW向的张家口—北京—蓬莱断裂带... 通过对大气总温度资料的分析 ,认为 1 998年 1月 1 0日张北地震前几天 ,震区及其周围的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 .异常的空间展布显示 ,震中区及其附近为强异常区 ,并且被弱异常区所包围 ;该次地震可能是NW向的张家口—北京—蓬莱断裂带向西扩展活动所致 ,同时也与尚义—多伦等NE向断裂的活动有关 .总温度等值线的系列演变图概略地反映出了应变能的积聚 扩展 释放的全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异常 大气增温 张北地震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杉木幼树叶片及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叶旺敏 熊德成 +5 位作者 杨智杰 张秋芳 刘小飞 高艳丽 胥超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681-7689,共9页
为揭示亚热带森林对未来全球变暖的生理响应特征,本研究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增温方式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其对叶片和细根丙二醛含量、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增温显著增加杉木叶... 为揭示亚热带森林对未来全球变暖的生理响应特征,本研究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增温方式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其对叶片和细根丙二醛含量、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增温显著增加杉木叶片和细根的丙二醛含量,且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细根,说明增温加剧了杉木叶片和细根氧化损伤,且叶片氧化损伤程度高于细根;(2)增温后,杉木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细根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增加;(3)增温显著提高了杉木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对杉木细根抗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4)增温后,杉木叶片和细根活性氧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杉木叶片活性氧含量显著高于细根。综合分析表明,尽管增温增加了杉木叶片和细根的氧化损伤,但杉木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和积累较多的渗透调节物质(细根)来维持体内活性氧代谢平衡。可见,杉木地上和地下部分器官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使杉木能有效地适应高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杉木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活性 膜酯过氧化
下载PDF
大气增温与干旱胁迫对灵武长枣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喜盟 秦芳 +1 位作者 党娜娜 宋丽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4年生灵武长枣嫁接苗为试材,采用双因素嵌套试验设计,大气温度为正常气温和大气增温(+2.0℃)2个环境,采用红外线辐射器控制模拟增温环境,土壤自动灌溉系统控制土壤水分水平(70%~80%、50%~60%、30%~40%),研究了日间气温升高与土壤干旱... 以4年生灵武长枣嫁接苗为试材,采用双因素嵌套试验设计,大气温度为正常气温和大气增温(+2.0℃)2个环境,采用红外线辐射器控制模拟增温环境,土壤自动灌溉系统控制土壤水分水平(70%~80%、50%~60%、30%~40%),研究了日间气温升高与土壤干旱胁迫交互作用对灵武长枣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灵武长枣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可促进枣树生长和光合作用,尤其有利于枣吊加长和叶面积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水分利用效率(IWUE)等指标升高,但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呈下降趋势,增温可缓解干旱胁迫对枣树生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干旱胁迫 灵武长枣 光合作用
下载PDF
“灵武长枣”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对大气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丽华 宋丽华 谢云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8,共8页
以二年生"灵武长枣"嫁接苗为试材,采用开顶气室模拟大气增温环境的方法,研究大气增温环境下"灵武长枣"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以期为"灵武长枣"栽培实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大... 以二年生"灵武长枣"嫁接苗为试材,采用开顶气室模拟大气增温环境的方法,研究大气增温环境下"灵武长枣"生长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以期为"灵武长枣"栽培实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大气自然环境温度相比,大气增温促进"灵武长枣"树高、新梢、枣吊、叶片厚度的生长;叶面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SPAD值、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和主脉厚度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因此,大气增温促进"灵武长枣"树体生长,抑制叶片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长枣 大气增温环境 生长 叶片解剖结构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杉木幼树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8
作者 刘源豪 黄锦学 +4 位作者 王小南 陈心怡 裴蕴 熊德成 杨智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00-2106,共7页
为揭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地下生物量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本研究以杉木幼树为研究对象,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开顶式(OTC)大气增温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增温对杉木幼树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不同径级分配的影响。... 为揭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地下生物量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本研究以杉木幼树为研究对象,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开顶式(OTC)大气增温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增温对杉木幼树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不同径级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后总根系生物量、总细根生物量及总粗根生物量较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显著降低20~5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占比与0~10 cm土层的粗根生物量占比,但显著提高20~50 cm土层的粗根生物量占比;其余土层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较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后0~2、2~5、5~10、10~20和>20 mm径级根系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因此,增温处理下杉木幼树通过降低表层粗根生物量的占比,提高深层粗根生物量的占比以固定和支撑杉木生长,同时通过降低深层细根生物量的占比来维持表层细根生物量以保证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大气增温影响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不同径级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碳分配,可能导致碳循环过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根系生物量 径级 垂直分布 杉木
原文传递
大气和土壤增温对杉木幼苗地上物候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礼宏 钟波元 +3 位作者 陈廷廷 熊德成 闫晓俊 陈光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46-4156,共11页
为了探讨全球变暖对杉木幼苗地上物候和生长的影响,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开展大气温度控制(ambient,open-top chamber)和土壤温度控制(ambient,ambient+4℃)双因子试验,设置对照、单独大气增温、单独土壤... 为了探讨全球变暖对杉木幼苗地上物候和生长的影响,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开展大气温度控制(ambient,open-top chamber)和土壤温度控制(ambient,ambient+4℃)双因子试验,设置对照、单独大气增温、单独土壤增温、大气和土壤同时增温4种处理,大气增温采用开顶箱被动式增温,土壤增温采用电缆增温。建立48个单株水平的根箱,每个根箱内种植1棵1年生2代半短侧枝杉木幼苗,于2016年开始对杉木幼苗地上物候和生长动态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温度控制对杉木幼苗物候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与无大气增温相比,大气增温使杉木幼苗顶芽膨胀、顶芽展开和顶芽新稍生长时间显著提前,树高生长季长度显著延长,杉木幼苗树高生长得到显著促进。(2)土壤温度控制对杉木幼苗的物候和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3)大气温度控制和土壤温度控制的交互作用对杉木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大气和土壤同时增温处理的杉木幼苗树高和侧枝生长显著大于单独大气增温处理。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杉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土壤 杉木 物候 生长
下载PDF
大气和土壤增温对杉木幼苗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闫晓俊 钟波元 +3 位作者 陈廷廷 张礼宏 宋涛涛 陈光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653-5661,共9页
为了探讨杉木幼苗叶片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设置大气增温(开顶箱被动增温,不增温)×土壤增温(电缆增温4℃,不增温)双因子试验,对杉木幼苗叶片生理代谢、形态... 为了探讨杉木幼苗叶片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陈大观测点,设置大气增温(开顶箱被动增温,不增温)×土壤增温(电缆增温4℃,不增温)双因子试验,对杉木幼苗叶片生理代谢、形态属性、化学计量学特征等功能性状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土壤增温和大气增温对4月和7月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土壤增温对11月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大气增温和土壤增温对11月的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大气增温显著增加比叶面积和叶含水率,并降低叶厚度;而土壤增温则对其均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增温、大气增温均显著增加杉木叶氮浓度,但只有同时大气增温和土壤增温处理才显著提高叶磷浓度。研究结论表明,从叶功能性状角度看,同时大气增温和土壤增温可能更有利于促进杉木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土壤 杉木 叶功能性状
下载PDF
CO2浓度升高与增温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复合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秀云 姚玉璧 +2 位作者 雷俊 牛海洋 赵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0-246,共7页
于2016—2017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利用新型开顶式气室(OTC),开展CO 2 浓度升高与大气增温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CO 2 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对马铃薯发育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增温+CO 2 浓度升高复合处理... 于2016—2017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利用新型开顶式气室(OTC),开展CO 2 浓度升高与大气增温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CO 2 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对马铃薯发育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增温+CO 2 浓度升高复合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增温处理高36.3%,较对照高34.7%;马铃薯叶片的水分利用率表现为增温+CO 2 浓度升高复合处理高于对照47.4%,高于单独增温处理43.4%;马铃薯实际产量和块茎蛋白质含量表现为CO 2 浓度上升+增温处理高于对照12.9%、37.0%,高于单独增温处理59.7%、6.3%。在增温的同时增加CO 2 浓度,使得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水分利用率增大,有机物积累增多,经济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产量 品质 气候变化 CO2浓度升高 大气增温 协同影响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水葱(Scirpus validus)输导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春慧 孙梅 +2 位作者 田昆 管东旭 张依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28,共5页
采用人工环境控制系统封顶式生长室(STC),研究云南高原湿地优势植物水葱(Scirpus validus)输导组织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显著降低了水葱的导管横切面周长、导管横切面面积、筛管横切面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但显著增加了水葱的... 采用人工环境控制系统封顶式生长室(STC),研究云南高原湿地优势植物水葱(Scirpus validus)输导组织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显著降低了水葱的导管横切面周长、导管横切面面积、筛管横切面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但显著增加了水葱的筛管横切面密度。水葱的导管横切面周长、面积均与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而筛管横切面密度与净光合速率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葱 大气增温 输导组织 传输能力
下载PDF
温室效应与地球环境变暖
13
《湖北教育(科学课)》 1999年第4期12-13,共2页
什么是温室效应? 月球上白天的温度可达120℃,夜间温度可低到-180℃以下。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包围着它。地球由于有大气包围,太阳的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后向外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什么是温室效应? 月球上白天的温度可达120℃,夜间温度可低到-180℃以下。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包围着它。地球由于有大气包围,太阳的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后向外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一小部分能量向外射向宇宙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暖 室效应 地球环境 月球 气包 大气增温 辐射透 大气吸收 外射 内射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
14
作者 李树岭 《黑龙江气象》 1998年第4期43-43,共1页
大量气象观测资料表明,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地在波动中逐步升高,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于全球变暖的原因,众多科学家的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温室效应”的结果。那么,什么是“温室效应”呢?众所周知... 大量气象观测资料表明,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地在波动中逐步升高,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于全球变暖的原因,众多科学家的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温室效应”的结果。那么,什么是“温室效应”呢?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的热量源,地球通过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效应 全球变暖 室气体 大兴安岭地区 氧化碳 长波辐射 全球平均气 短波辐射 大气增温 微量气体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秀登 钟韵 《地震学刊》 CSCD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从1996-11-09南黄海6.1级地震(震中位置31°50′N,123°06′E)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临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3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震震前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显示,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的临震近地表大气...  从1996-11-09南黄海6.1级地震(震中位置31°50′N,123°06′E)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临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3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震震前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显示,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的临震近地表大气增温与卫星热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外异常 低空大气增温异常 地震 地震前兆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种子繁殖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志保 孙梅 +4 位作者 刘振亚 张晓宁 王行 张贇 肖德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6-704,共9页
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增温技术,以不增温为对照,研究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水葱和黑三棱在大气增温2.0和3.5℃处理下种子的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增温对植物结实率影响显著,但存在种... 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增温技术,以不增温为对照,研究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水葱和黑三棱在大气增温2.0和3.5℃处理下种子的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增温对植物结实率影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其中,增温对水葱的结实率有促进作用;黑三棱结实率在增温2.0℃处理下显著下降,但在增温3.5℃处理下又恢复到对照水平.增温促进了2种植物穗的生长,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的穗长分别增加82.9%、89.0%,小穗数分别增加133.3%、150.0%,每株穗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1%、89.6%,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79.5%、409.3%;在增温2.0、3.5℃处理下,黑三棱穗长分别增加66.1%、95.2%,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878.8%、1052.6%.增温显著增加了水葱和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增加33.7%、58.3%,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4%、69.5%.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种子长分别增加5.4%、6.9%,种子长宽比分别增大9.1%、5.3%;而增温对黑三棱的种子形态无显著影响.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影响2种植物种子繁殖的主要温度因子.温度增高引起的生长季提前、营养生长期延长以及有机物积累量增加,为植物繁殖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可能是2种植物在增温条件下繁殖能力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纳帕海湿地 大气增温 种子繁殖 适应
原文传递
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茎解剖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管东旭 冯春慧 +3 位作者 田昆 王志保 张依南 孙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0-1628,共9页
温度是影响植物茎解剖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但过去对温度如何影响植物茎解剖结构的研究较少涉及湿地植物。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本研究以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s)模拟大气增温,研究... 温度是影响植物茎解剖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但过去对温度如何影响植物茎解剖结构的研究较少涉及湿地植物。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本研究以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s)模拟大气增温,研究了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茎解剖结构对大气增温的响应。结果显示,增温显著增加了地上茎的表皮细胞厚度及角质层厚度,且地上茎的薄壁细胞大小及表皮细胞大小也呈增大趋势,所有地上茎性状均表现出随温度升高逐步增大的趋势。同时,增温对地下茎角质层厚度也存在显著影响,所有地下茎性状均表现出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众多温度变量中,年平均温度和日间平均温度对杉叶藻地上茎解剖性状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上述两温度变量与地上茎解剖性状均为正相关;年最高温和年平均温度对杉叶藻地下茎解剖性状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上述两温度变量与地下茎解剖性状均为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显著影响杉叶藻的茎解剖结构,体现了杉叶藻对增温的有效适应,进而揭示了高原湿地植物形态结构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理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大气增温 茎解剖结构 机械支撑能力 膨压
原文传递
滇西北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 L.)维管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管东旭 田昆 +3 位作者 王志保 张依南 冯春慧 孙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11-2618,共8页
维管结构是植物的主要物质传输结构,对植物的光合积累、生长发育、适应变化、繁殖扩散等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温度是影响维管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但过去对温度如何影响植物维管结构的研究较少涉及湿地植物。本研究以对温度变化较为... 维管结构是植物的主要物质传输结构,对植物的光合积累、生长发育、适应变化、繁殖扩散等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温度是影响维管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但过去对温度如何影响植物维管结构的研究较少涉及湿地植物。本研究以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的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s)模拟大气增温系统,研究了其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维管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对地上茎维管结构的影响较大,而对地下茎维管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大气增温显著增加了地上茎维管结构的导管和筛管数目、大小以及维管束大小,但对地上茎导管和筛管密度影响不大。与此相反,大气增温显著减小了地下茎导管和筛管大小,但这两个性状在两组增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他地下茎维管结构性状对增温的响应不显著。年平均温度和日间平均温度是影响杉叶藻维管性状的主要因素,该两个温度变量与这些维管性状均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显著影响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维管结构的传输能力,且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生理功能的改变,进而促使植物适应增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大气增温 维管结构 传输能力
原文传递
深圳气候平均值的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小丽 《广东气象》 2003年第4期1-4,共4页
按照WMO约定,进入2001年,气候多年平均值时段由原来的1961~1990年变为1971—2000年。本文对比分析了深圳主要气象要素滑动的气候平均值的演变,由于全球大气增温和深圳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多年气候平均值出现了气温上升、雨量增加、湿度... 按照WMO约定,进入2001年,气候多年平均值时段由原来的1961~1990年变为1971—2000年。本文对比分析了深圳主要气象要素滑动的气候平均值的演变,由于全球大气增温和深圳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多年气候平均值出现了气温上升、雨量增加、湿度下降、日照减少等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气象要素滑动 大气增温 升高 雨量 湿度降低 平均值变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用积云一维定常模式作岷县冰雹短时预报的探讨
20
作者 张久林 《干旱气象》 1990年第2期5-7,共3页
本文用气象科学研究院胡志晋编写的积云一维定常模式和1987—1988年岷县防雹试验基地的资料,在 PC—1500计算机上对甘肃岷县冰雹天气做数值模拟,对模拟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较准确的预报指标,建立预报方程。应用此模式进行冰雹天气... 本文用气象科学研究院胡志晋编写的积云一维定常模式和1987—1988年岷县防雹试验基地的资料,在 PC—1500计算机上对甘肃岷县冰雹天气做数值模拟,对模拟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较准确的预报指标,建立预报方程。应用此模式进行冰雹天气短时预报(12小时以内),准确率达到65%。探空资料为岷县防雹试验基地每日09时高空探测所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预报 冰雹天气 防雹 探空资料 甘肃岷县 试验基地 预报方程 大气增温 冻结层 碰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