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去41000年中北大西洋大气循环和海洋冰层的变化
1
作者 MayewskiPA 张爱勤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第4期52-55,共4页
从格陵兰中央冰核中取得的高精度、连续多变的化学记录提供了对过去41000年气候变化和大气化学成份的一个灵敏的度量.这些化学样品展示了向格陵兰传送气团的循环系统相对大小和强度[这里定义为极地循环指数(PCI)]及海洋冰层范围变化的记... 从格陵兰中央冰核中取得的高精度、连续多变的化学记录提供了对过去41000年气候变化和大气化学成份的一个灵敏的度量.这些化学样品展示了向格陵兰传送气团的循环系统相对大小和强度[这里定义为极地循环指数(PCI)]及海洋冰层范围变化的记录.从航海记录事先表明的大量冰山释放核变化与海洋冰层的明显膨胀及PCI的增加相关.在没有释放核变化的亚冰期,海洋冰层可达到某种相应的最大值.大量的大气微粒输入和由大量的冰核构成的海洋冰层引人注目的变化应包括在气候模型之中.在最后的冰川作用时期,北大西洋地区经历了与全新世(距今10000年)气候有关的重要变化.最明显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包含尺度可变的亚冰期(冷)和间冰期(较温和).作为部分格陵兰冰层科研项目2(GISP2)(北纬72.6°,西径38.5°,海拔3200m)而收集的主要离子沉积样品提供一个对这些事件特别灵敏的监视器.这个多重变量时间序列样品揭示了格陵兰上空大气主要可溶成份易变性的一个记录,它可以被用来解释对气候变化(大气循环和海洋冰层范围的变化)的反应和对若干主要气候强制作用的潜在影响(尘埃输入、海洋冰层和冰原稳定性).我们分析了GISP2历经过去41000年的钙、氯化物、硫酸盐、钠、镁、钾、铵和硝酸离子样品.事先验明了氧同位素和尘埃之间的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大气循环 海洋冰层 冰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变暖正改变热带大气循环
2
《科技潮》 2006年第6期51-51,共1页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和气候变暖,已削弱了热带太平洋上空的正常大气循环,使热带太平洋的气候更趋于“厄尔尼诺化”。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大气循环 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 美国科学家 研究成果 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 厄尔尼诺
下载PDF
科学家称全球变暖正改变热带大气循环
3
作者 陈勇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6年第6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美国科学家 大气循环 全球变暖 《自然》杂志 气候变暖 沃克环流 研究成果 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祁连山与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的大气水循环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强 俞亚勋 张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7-913,共7页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区为西风带、青藏高原季风、东南季风三个大气环流系统的耦合区,其内陆河流域的大气水循环特征受大气环流影响比较显著.根据已公布文献提供的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年平均降水与海拔和大气环流影响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区为西风带、青藏高原季风、东南季风三个大气环流系统的耦合区,其内陆河流域的大气水循环特征受大气环流影响比较显著.根据已公布文献提供的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年平均降水与海拔和大气环流影响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祁连山发育的内陆河流域的绿洲水平空间尺度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海拔和绿洲植被密集度对绿洲地表蒸发力的影响,揭示了绿洲单位面积耗水量与绿洲灌溉率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内陆河流域绿洲的特点以及开发和保护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系统耦合区 大气循环特征 绿洲分布与耗水 祁连山与河西内陆河流域
下载PDF
大气水分循环方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学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任何地点的降水量可能来自地球的任何地点的水分蒸发。为了定量描述大气中的这种水分循环的复杂过程,我们引入了两个概念性的工具:大气水分辐合函数和大气水分辐散函数,并且建立了用它们描述大气水分循环的方程组。
关键词 大气水分循环 大气水分循环方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水循环与高原涡持续时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思玉 范广洲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4-126,共13页
高原地区的大气水循环对高原涡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它们的关系还有待研究.本文根据客观识别和追踪算法得到的高原涡活动资料以及气象再分析资料、卫星及地面观测数据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EEMD等方法,统... 高原地区的大气水循环对高原涡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它们的关系还有待研究.本文根据客观识别和追踪算法得到的高原涡活动资料以及气象再分析资料、卫星及地面观测数据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EEMD等方法,统计1979-2017年间7月高原涡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高原涡持续时间与青藏高原大气水循环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高原涡主要生成在高原中西部,7月的高原涡持续时间在所有月份中占比最高,且有增加趋势;②高原涡持续时间与高原中南部的大气水循环因子为正相关,与高原西北部的大气可降水量与高原南部边缘地区的地表蒸发量呈负相关;③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方面,高原涡持续时间与大气水循环因子的EEMD分解结果表明二者均存在3年和6~9年的年际变化周期,高原涡持续时间与高原中部的大气可降水量、水汽辐合及高原南部边缘地表蒸发量均为增加趋势,而降水量为递减趋势.因此,7月份高原地区的大气水循环因子与高原涡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高原涡持续时间的可能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涡 大气循环 大气可降水量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大气水分收支对比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范广洲 吕世华 程国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4-142,共9页
利用 NCEP/ NCAR的 4 0年再分析资料 ,初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大气水分循环的差异 .结果发现 ,干旱年自地表经蒸发过程进入大气的水分少于湿润年 ;华北全区平均夏季干旱年略有水汽亏损 ,湿润年略有盈余 ;干旱年对流层... 利用 NCEP/ NCAR的 4 0年再分析资料 ,初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大气水分循环的差异 .结果发现 ,干旱年自地表经蒸发过程进入大气的水分少于湿润年 ;华北全区平均夏季干旱年略有水汽亏损 ,湿润年略有盈余 ;干旱年对流层各层由西南气流带来的水汽明显少于湿润年 ,由东边界和北边界流出的水汽也明显少于湿润年 ;干旱年对流层各层大气湿度都小于湿润年 ;水量丰、枯年对流层各层水汽均以辐合为主 ,但干旱年辐合量小于湿润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夏季 大气水分循环 丰水年 枯水年
下载PDF
大气中的水汽滞留函数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学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2-1054,共3页
水分从蒸发进入大气到变成雨雪再降落大约在空中滞留(存活)9天,而9天只是水汽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我们应当知道在大气里现存的总水汽量中已经在大气里滞留(存活)1天、2天或者n天的水汽分别占有的百分比是多少。描述这个问题需要引入大... 水分从蒸发进入大气到变成雨雪再降落大约在空中滞留(存活)9天,而9天只是水汽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我们应当知道在大气里现存的总水汽量中已经在大气里滞留(存活)1天、2天或者n天的水汽分别占有的百分比是多少。描述这个问题需要引入大气中的水汽滞留函数概念。本文阐明了水汽滞留函数的物理含义并且指出它应当是一个负指数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中的水分循环 大气中的水汽滞留函数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流域下垫面植被影响水循环机理及干预方式
9
作者 傅光华 《绿色科技》 2022年第8期1-6,共6页
以大气水循环基本模型为基础,构建水汽总平衡关系方程式、大高程差流域大气水循环模型Ⅰ和干旱半干旱流域植被影响水循环模型Ⅱ。大高程差流域在暖季会形成下中游水汽向上游转移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区域,随着植被恢复和蒸腾加大,表征在... 以大气水循环基本模型为基础,构建水汽总平衡关系方程式、大高程差流域大气水循环模型Ⅰ和干旱半干旱流域植被影响水循环模型Ⅱ。大高程差流域在暖季会形成下中游水汽向上游转移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区域,随着植被恢复和蒸腾加大,表征在下中游或呈现局部干裂化现象,在上游呈现大气地面湿化耦合效应,应对中下游开展流域级生态调水补水干预措施。黄河流域生态异变历经由模型Ⅱ逐步退化为模型Ⅰ,新中国成立后正在逐步恢复为模型Ⅱ的过程。监测和研究结果验证了生物圈是黄河流域生态异变千年趋势形成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种逆转的新趋势正在逐步形成,而保持这种良好局面的可行措施是继续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了建议:尽快启动西线调水工程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异变 大气循环 流域 干旱半干旱 湿化耦合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其全球同步性及其与ENSO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兴跃 王会军 +1 位作者 薛峰 曾庆存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45-453,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揭示了全球不同纬度带之间存在着的大气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的同步性,以及大气季节内振荡与海温和大气向外长波辐...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揭示了全球不同纬度带之间存在着的大气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的同步性,以及大气季节内振荡与海温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之关系的复杂性。我们还发现大气季节内振荡与Nino3指数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即,这种关系有时强时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全球同步性 ENSO循环
下载PDF
行业资讯
11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4期1-3,共3页
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水资源面临的风险存在系统性低估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大气循环,从而引起降水和蒸发变化,使河流的可用水资源量发生改变。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用于预测气候变化对可用水资源影响的物理模型系统性地低估了二者之间的敏感性... 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水资源面临的风险存在系统性低估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大气循环,从而引起降水和蒸发变化,使河流的可用水资源量发生改变。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用于预测气候变化对可用水资源影响的物理模型系统性地低估了二者之间的敏感性。因此,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可能比先前预期的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用水资源 全球水资源 水资源危机 气候变化影响 水资源量 大气循环 物理模型 行业资讯
下载PDF
基于信息技术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探讨——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位华 黄纪阳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森林为地球的大气循环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氧气都是森林所提供的,因此森林的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人居环境的安全。作为一种重要且宝贵的资源... 森林为地球的大气循环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氧气都是森林所提供的,因此森林的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人居环境的安全。作为一种重要且宝贵的资源,森林资源对一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监测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地球生态系统 信息技术 大气循环 管理模式探讨 人居环境 应用与实践 人类生存和发展
下载PDF
COUPMODEL模拟土壤水热变化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0-252,共3页
介绍了COUPMODEL模型的概念及用途。建立了海伦农业生态站土壤物理特性数据库、作物生长特性数据库及气象数据库 ,修改了部分模拟参数和公式。并以海伦站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观测数据为对照 ,进行了实际的模拟运算。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介绍了COUPMODEL模型的概念及用途。建立了海伦农业生态站土壤物理特性数据库、作物生长特性数据库及气象数据库 ,修改了部分模拟参数和公式。并以海伦站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观测数据为对照 ,进行了实际的模拟运算。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图 3,参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MODEL 土壤温度 模拟模型 土壤水分 土壤-作物-大气循环系统
下载PDF
设计师演绎时尚绿生活
14
作者 郑婷 《绿色中国》 2012年第11期70-71,共2页
绿色的概念有多大,大到事关大气循环天地万物,大到吃穿住行都与此相关。从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出发,似乎要环保就是尽量不消费,少吃少喝少穿少出家门,这样才可能稍稍堵上不环保的源头。然而,要回到这样原始的生活方式又怎么可能呢?在抵制... 绿色的概念有多大,大到事关大气循环天地万物,大到吃穿住行都与此相关。从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出发,似乎要环保就是尽量不消费,少吃少喝少穿少出家门,这样才可能稍稍堵上不环保的源头。然而,要回到这样原始的生活方式又怎么可能呢?在抵制过度消费、各式动物保护者的抗议声中,时尚界也在努力地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在服饰方面推广环保理念。没有人能否认,当下真正有格调的时尚态度是坚持环保。如今最当红的潮流,也正是Eco—Fashion(环保时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时尚 设计师 环保理念 演绎 大气循环 保护者 ECO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5
作者 姚俊强 杨青 +1 位作者 毛炜峄 刘志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9-276,共8页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引起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发生明显变化。借助最新资料对过去50 a西北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和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水...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引起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发生明显变化。借助最新资料对过去50 a西北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和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水汽和降水量有一致性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变型增多,21世纪初有微弱的减小态势。受季风强度减弱的影响,西北东部地区水汽和降水量减小明显。(2)降水量增加站点占到95.9%,形成了天山、祁连山等增湿中心,具有明显的增湿海拔依赖性特征。(3)实际蒸散发量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天山山区明显减少,而祁连山地区明显增加。(4)干旱区西部夏季降水以西风带水汽输送为主,但大尺度大降水过程发生时,低纬水汽输送尤为重要。全球气候变暖在影响着大气水分循环要素明显变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干旱区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分循环 降水 水汽 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西昌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树根 李国蓉 郑荣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5-581,共7页
西昌盆地可能的盖层有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志留系韩家店组下部紫红色间夹灰绿色泥岩;志留系回星梢组中下部紫红色泥岩和三叠系白果湾组底部炭质泥页岩。印支期,七坝1井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喜马拉雅期,七坝1井为开启性,不具封闭性。... 西昌盆地可能的盖层有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志留系韩家店组下部紫红色间夹灰绿色泥岩;志留系回星梢组中下部紫红色泥岩和三叠系白果湾组底部炭质泥页岩。印支期,七坝1井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喜马拉雅期,七坝1井为开启性,不具封闭性。七坝1井未获工业性气流的主要原因是油气保存条件差,断裂通天和泥岩裂缝发育及地表大气水向下渗透深度大是造成七坝1井油气保存条件欠佳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西昌盆地西部地区的保存条件较东部地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昌盆地 保存条件 大气水深循环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亚洲水塔”效应和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被引量:37
17
作者 徐祥德 董李丽 +1 位作者 赵阳 王寅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30-2841,共12页
青藏高原是东亚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不仅反映了西风气流与'大三角扇形'影响域季风水汽流的相互作用特征,而且凸现出该区域为全球能量、水汽的交换关键区,构成'亚洲水塔'形成... 青藏高原是东亚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不仅反映了西风气流与'大三角扇形'影响域季风水汽流的相互作用特征,而且凸现出该区域为全球能量、水汽的交换关键区,构成'亚洲水塔'形成的重要背景;隆升的高原地形和强大的表面辐射加热形成了局地上升对流和高耸入对流层中部中空'热源柱'.研究揭示出此'热力驱动'下青藏高原高、低层互为反环流类似台风的自激反馈机制,其提供了'亚洲水塔'水汽'汇流'与抽吸动力效应.'亚洲水塔'热源驱动机制有助于'世界屋脊'大气'热岛'、'湿岛'的形成和维持,使暖湿气流从低纬海洋向高原输送、汇聚.针对'世界屋脊'高原对流频繁、云降水异常特征,揭示出'世界屋脊'空气低密度条件对高原对流云的触发效应.分析表明,低纬热带海洋成为'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的重要水汽源区,水汽源区可跨越赤道追踪到南半球.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力驱动'下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类似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构建出'亚洲水塔'和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大气-水文功能体系.给出了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背景下青藏高原为核心区的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水塔 大气水分循环 热力驱动机制 空气密度 物理图像
原文传递
铜陵地区构造流体体系初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训诚 姜章平 +4 位作者 蒙义峰 杨竹森 曾普胜 田世洪 侯增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045-1047,共3页
铜陵地区存在着威宁期、燕山期两套构造流体体系。前者呈面型分布全区,且以矶头为中心,流体沉淀物以层纹状含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软泥为主,以中心部位发育的赤铁矿碧玉岩建造为特征,Co/Ni<1,δEu为负异常,为海底喷流体系,受地层层... 铜陵地区存在着威宁期、燕山期两套构造流体体系。前者呈面型分布全区,且以矶头为中心,流体沉淀物以层纹状含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软泥为主,以中心部位发育的赤铁矿碧玉岩建造为特征,Co/Ni<1,δEu为负异常,为海底喷流体系,受地层层位控制。后者具多中心特征,以其成生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3类。超基性夕卡岩浆质流体主要沿南北向基底构造运移,Co/Ni>1,ΣREE=190×10-6~20×10-6,δEu=1.05~2.40,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的深渊分异。钾硅质流体与中酸性侵入岩相伴,Co/Ni>1,ΣREE=396.18×10-6~50×10-6,δEu=0.4~0.24,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的气体分异。大气水循环流体受接触带控制,Co/Ni<1,δEu≤0.5,来源于地层物质的淋滤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体系 海底喷流 夕卡岩浆 岩浆热液 大气循环 安徽铜陵
下载PDF
全球大气硫循环及区域交叉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本纲 古陈 +5 位作者 王晓利 李新月 李玮 雷瑞雪 张宇 付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895-3901,共7页
二氧化硫和硫酸盐是硫的重要存在形式,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大气污染物.硫酸盐气溶胶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大气组分,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生命周期短,其浓度空间差异大、时间变化显著.在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研究其迁移转化和... 二氧化硫和硫酸盐是硫的重要存在形式,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大气污染物.硫酸盐气溶胶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大气组分,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生命周期短,其浓度空间差异大、时间变化显著.在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研究其迁移转化和区域交叉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2010年SO_2全球排放清单为基础,应用国际通用大气化学模式(Mozart-4),模拟全球大气硫的迁移转化及其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全球不同区域间的交叉影响.结果表明:1SO_2柱浓度全球年均值为424.73μg S·m^(-2),中东及南亚最高,达3629.27μg S·m^(-2),南美最低,为181.06μg S·m^(-2).2硫酸盐柱浓度全球年均值为1572.86μg S·m^(-2),东亚年均硫酸盐柱浓度最高,达4556.58μg S·m^(-2),南美最低,为1014.33μg S·m^(-2).3冬季SO_2柱浓度高于其他春夏秋3季,夏季硫酸盐柱浓度高于冬季,主要是由于冬季低温使SO_2不易转化为硫酸盐.4硫酸盐表现出明显的全球迁移特征,全球各区域间交叉影响显著.东亚的净输出量最大,达4.01 Tg S·a^(-1).非洲、中亚及俄罗斯硫酸盐柱浓度的外源影响比例分别高达80.54%和7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硫酸盐 大气循环 Mozart-4 交叉影响
原文传递
中国夏季大气水分循环特征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苏涛 封国林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89-501,共13页
大气水分循环过程耦合了降水、蒸发、水汽输送等多个环节.本文利用ERA-Interim与MERR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1979—2012年夏季大气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两套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 大气水分循环过程耦合了降水、蒸发、水汽输送等多个环节.本文利用ERA-Interim与MERR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1979—2012年夏季大气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两套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夏季降水、蒸发、可降水量均自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与蒸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于不同地区下垫面物理条件的差异,它们之间同时存在正、负反馈的影响机制,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地面至700 h Pa高度,约占总量的75%;2)近34年大气水分循环显著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可降水量显著增加,北方大部分地区纬向水汽输送通量显著减小,西北北部地区经向水汽输送通量显著增大,蒸发量与水汽输送的气候变化可能是造成可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Interim与MERRA资料对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再现能力要优于蒸发量,此外,它们对降水与蒸发气候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差别较大,使用时应该慎重;两套资料对可降水量与水汽输送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趋势的模拟比较一致,可信度较高;4)Interim资料对西南、东南以及东北区域夏季水循环均有较好的描述能力;而MERRA资料更适用于研究西南和西北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分循环 再分析资料 大气水汽收支 气候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