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沉降特性及呼吸暴露风险
1
作者 乐永宣 史正涛 +1 位作者 罗淘源 高琴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14-3127,共14页
大气沉降是微塑料非主动陆地输入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沉降特性及呼吸暴露风险,在2021—2022年干季和雨季,采集昆明市5个城市功能分区的大气微塑料样品,结合显微镜下观测、拉曼光谱分析和激光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其... 大气沉降是微塑料非主动陆地输入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沉降特性及呼吸暴露风险,在2021—2022年干季和雨季,采集昆明市5个城市功能分区的大气微塑料样品,结合显微镜下观测、拉曼光谱分析和激光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分析.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平均沉降通量范围为468—2238 n·m^(-2)·d^(-1),平均值为(1211±498)n·m^(-2)·d^(-1),形状以纤维(88.2%)、微珠(5.58%)、颗粒(4.86%)为主;颜色以透明(74.88%)和蓝色(10.16%)、不透明(3.56%)、红色(2.38%)等为主;约78.59%的大气微塑料粒径为10—1000μm;聚合物类型以PET、纤维素、PMMA、PE、PVC、PA、PP为主.时空分布上,不同功能区大气微塑料的沉降通量依次为:商业交通稠密区>旅游消费聚集区>综合产业园区>住宅区>文教区;雨季微塑料的沉降通量更大((1475±350)n·m^(-2)·d^(-1)),约是干季的1.5倍.根据人体呼吸暴露风险初步评估结果,昆明市成人平均每天微塑料呼吸摄入量(Daily respiratory intake of atmospheric microplastics,EDI)约为4.830×10^(5) ng·kg^(-1),儿童平均EDI约2.328×10^(5) ng·kg^(-1).不同功能区的EDI从高到低为:商业交通稠密区>综合产业园区>住宅区>文教区>旅游消费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气微塑料研究监测数据,为昆明市大气微塑料的环境污染评价和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沉降通量 时空分布 呼吸暴露风险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影响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2
作者 郭敏飞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随着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城市垃圾焚烧、农业活动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大气微塑料污染的形成,其对于大气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大气微塑料污染控制策略,包括从由全生命周期到全流程闭环管理实... 随着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城市垃圾焚烧、农业活动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大气微塑料污染的形成,其对于大气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大气微塑料污染控制策略,包括从由全生命周期到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塑”源减量,和从基础性研究到寻找关键突破口实现“塑”战速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污染来源 环境质量 控制策略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的分析方法、赋存特征和迁移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睿轩 李巧玲 +3 位作者 王康 郑锦莎 吴亚梅 徐笠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50-3665,共16页
微塑料可以进入土壤、淡水、海洋和大气环境,并在不同环境之间动态循环.近期许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随大气运动进行远距离运输.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大气中微塑料常用的分析方法、物理化学特征、污染来源和迁移规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 微塑料可以进入土壤、淡水、海洋和大气环境,并在不同环境之间动态循环.近期许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随大气运动进行远距离运输.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大气中微塑料常用的分析方法、物理化学特征、污染来源和迁移规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果表明,目前微塑料的表征手段以光谱分析辅助视觉分析法为主.研究区域集中在大型城市及其近郊,形状以纤维和碎片为主,大小主要分布在500μm以下,颜色以黑、白、透明为主,化合物类型与环境中污染物来源直接相关.大气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纺织品和大块塑料的老化破碎,研究中主要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利用气象数据计算污染物迁移路径,来推测其排放源.目前对于大气微塑料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体系尚未确立,急需确立采样方式和定量分析标准规则,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分析方法 迁移规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罗犀 张玉兰 +1 位作者 康世昌 高坛光 《自然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74-286,共13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偏远山区及远洋大气中均检测到丰度可观的微塑料,并指出大气是微塑料迁移,特别是全球性、长距离迁移的重要载体,大气传输深刻改变海陆环境中微塑料的通量机制。文章综述了目前大气微塑料的理化性质、潜在来源、...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偏远山区及远洋大气中均检测到丰度可观的微塑料,并指出大气是微塑料迁移,特别是全球性、长距离迁移的重要载体,大气传输深刻改变海陆环境中微塑料的通量机制。文章综述了目前大气微塑料的理化性质、潜在来源、迁移过程以及对人类的毒理学效应。结果显示:大气微塑料以纤维和碎片为主;大部分微塑料样品尺寸集中在较窄的区间,其中小于0.5 mm的微塑料数量占主导;颜色多样,以黑、白及无色透明为主;化学成分包括30多种合成聚合物和纤维素等天然聚合物;室内为大气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大气微塑料溯源及迁移机制研究的主要手段是模型,但其应用较少。目前,对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缺乏标准的采样和检测规程,而全球尺度的大气微塑料及其对人类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纤维 传输 偏远地区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蔡露瑶 《环境保护前沿》 CAS 2022年第5期959-963,共5页
近年来,微塑料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新兴问题,在各项研究中,学者对于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的微塑料进行深刻探讨,但对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较少。本文概述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与沉积,综述了大气微塑料的采集方法,大气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包括物... 近年来,微塑料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新兴问题,在各项研究中,学者对于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的微塑料进行深刻探讨,但对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较少。本文概述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与沉积,综述了大气微塑料的采集方法,大气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检测,介绍了大气微塑料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以及防控,旨在促进大气微塑料的研究与治理,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检测方法 人类健康风险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样品的采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明月 张厚勇 +2 位作者 谢璇 王婷 葛璇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37,共6页
大气中的微塑料因其微小的尺寸、低密度、高稳定性、强大的吸附能力和复杂的表面结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这些特性使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文章介绍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分类、赋存特征,对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 大气中的微塑料因其微小的尺寸、低密度、高稳定性、强大的吸附能力和复杂的表面结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这些特性使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文章介绍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分类、赋存特征,对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进行综述。目前应用于大气微塑料样品的采集方法有主动采样法和被动采样法,前处理的步骤主要有浓缩、消解和分离三个步骤,分析方法包括目视法、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文章总结了目前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创新溯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样品采集 前处理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
原文传递
宜昌市大气微塑料的分布、呼吸暴露及溯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立明 王超 +4 位作者 巩文雯 陆安祥 任东 涂清 贾漫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52-3164,共13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备受关注,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和健康危害尚不明晰.为探究宜昌市不同功能区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和人体呼吸暴露风险,分析不同地区大气微塑料的可能来源,于2019年10~12月,采集和分析宜昌市16个观测点的大气微塑...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备受关注,但大气微塑料的来源和健康危害尚不明晰.为探究宜昌市不同功能区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和人体呼吸暴露风险,分析不同地区大气微塑料的可能来源,于2019年10~12月,采集和分析宜昌市16个观测点的大气微塑料样品,并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大气后向轨迹.结果表明,宜昌市大气微塑料有纤维状、碎片状和薄膜状这3种形状;透明、红色、黑色、绿色、黄色和紫色这6种颜色;尺寸最小的为10.42μm,最大的为4761.42μm;平均沉降通量为(4400±474)n·(m^(2)·d)^(-1);种类有:聚酯纤维(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聚酰胺(PA)、橡胶(Rubber)、聚乙烯(PE)、醋酸纤维素(CA)和聚丙烯腈(PAN)这7种.各功能区沉降通量依次为:城市居民区>农业生产区>垃圾填埋场>化工园区>城镇居民区.人体呼吸暴露风险评估模型表明,城市居民区成人和儿童每天大气微塑料摄入量(EDI)高于城镇居民区.大气后向轨迹模拟表明,宜昌市各区县大气主要受周边地区影响,部分大气微塑料可能来自周边地区的短距离运输.总的来说,宜昌市大气微塑料沉降通量较大,潜在的生态暴露风险较高,各区县部分微塑料可能经由大气短距离传输而来.该结果可为长江中游地区大气微塑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对大气微塑料污染的溯源和健康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功能区 分布特征 呼吸暴露 HYSPLIT模型 后向轨迹 来源
原文传递
大气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梓萌 崔小梅 +2 位作者 陈均玉 肖方景 布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79-4092,共14页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一种可以在环境和有机体中积聚的新污染物,其粒径较小、稳定性较好、生物降解较难,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近些年,微塑料相继在不同介质中被检出,且数量持续增多,甚至...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一种可以在环境和有机体中积聚的新污染物,其粒径较小、稳定性较好、生物降解较难,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近些年,微塑料相继在不同介质中被检出,且数量持续增多,甚至在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也被检出.文章梳理了大气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来源途径和毒理效应,介绍了目前大气中微塑料的采集方法和检测分析技术,最后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大气微塑料的研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特征 分析方法 生态效应.
下载PDF
乌鲁木齐南部大气及降尘中微塑料的形貌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小慧 迪丽努尔·塔力甫 +5 位作者 买里克扎提·买合木提 刘会斌 安菊琴 蔡静波 刘博文 赵启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42-5548,共7页
采用体视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等对乌鲁木齐南部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及降尘样品中微塑料的颜色、成分及形貌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SP和降尘中存在纤维、碎片和薄膜等多种形... 采用体视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等对乌鲁木齐南部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及降尘样品中微塑料的颜色、成分及形貌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SP和降尘中存在纤维、碎片和薄膜等多种形状的微塑料,且TSP和降尘中的微塑料分别以纤维状(81.8%和86.2%)和碎片状(56.3%~68.4%)为主;通过FTIR鉴定出TSP和降尘中的塑料成分主要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SEM发现纤维状微塑料表面较为光滑,有少量的裂痕,上面分布少量碎屑;碎片状微塑料边缘卷曲破碎,形状不规则,破损程度高,表面黏附大量的颗粒物;EDS分析表明微塑料中以C和O元素为主,还包含Si、Na、Zn等元素.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乌鲁木齐大气微塑料的污染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大气微塑料 颗粒物 降尘 形貌特征
下载PDF
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产生及其环境危害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沐旭 贺文智 +2 位作者 李光明 朱昊辰 黄菊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25-3029,3037,共6页
综述了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形态种类、来源途径与迁移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在环境和生物体中不断积累,再加上其粒径小和难生物降解等特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综述了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形态种类、来源途径与迁移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在环境和生物体中不断积累,再加上其粒径小和难生物降解等特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需从大气微塑料的来源途径和迁移传输机理、对人体健康风险的效应以及大气微塑料单体、添加剂及其携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与机制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大气污染 暴露途径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哈尔滨新区不同下垫面悬浮大气微塑料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1
作者 门志远 刘硕 +2 位作者 李昀东 宣立强 蔡璐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9-336,共8页
悬浮大气微塑料(Suspended atmospheric microplastics,SAMPs)已被确定为水、土壤等环境单元的重要污染来源之一,并构成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为了解SAMPs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本研究以哈尔滨新区为研究区,使用便携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Airm... 悬浮大气微塑料(Suspended atmospheric microplastics,SAMPs)已被确定为水、土壤等环境单元的重要污染来源之一,并构成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为了解SAMPs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本研究以哈尔滨新区为研究区,使用便携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Airmetrics,USA)对该区域6种不同下垫面的空气进行采集,经过立体显微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VERTEX 80)分析后,证实SAMPs广泛存在并得出关于SAMPs丰度分布、类型、粒径、颜色和化学组成成分的数据信息.结果显示,碎片状SAMPs是耕地的优势类型,其他下垫面的优势类型为纤维状SAMPs;不同下垫面SAMPs的粒径组成结构相似,尺寸为1~35μm的SAMPs占总数的80.71%,其中,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小粒径SAMPs占比大于其他下垫面,并且未发现粒径大于100μm的SAMPs;透明微塑料是各下垫面SAMPs的主要颜色类型,其中,建设用地和水域SAMPs中彩色微塑料偏多,这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各下垫面SAMPs的聚合物组成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其中,耕地和水域的PE定量百分比较大;通过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初步计算,各下垫面生态风险较低,且发现人类集聚程度与风险指数成正比关系.SAMPs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本文为进一步了解城市SAMPs的空间分布、运输和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新区 悬浮大气微塑料(SAMPs) 下垫面 污染特征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大气微塑料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超 贾漫珂 +2 位作者 刘立明 任东 陆安祥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0-113,共4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大气微塑料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初筛、浮选、消解等对于大气微塑料前处理方法等。介绍基于疏水性原理,利用磁、电等技术实现微塑料分离的研究进展。介绍大气微塑料样品的体视显微...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大气微塑料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初筛、浮选、消解等对于大气微塑料前处理方法等。介绍基于疏水性原理,利用磁、电等技术实现微塑料分离的研究进展。介绍大气微塑料样品的体视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表征技术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多种仪器联用技术在微塑料量化表征等方面的进展。研究表明:微塑料前处理中初筛需根据样品选择不同尺寸的筛网;密度浮选可适用于不同密度的微塑料;消解过程需选择合适的消解剂。采用联合技术能够提高微塑料的检测效率。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大气微塑料的分离和表征技术的研究,提高大气微塑料的检测分析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前处理方法 物理表征 化学表征
原文传递
大连海岸带夏、秋季大气沉降(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其表面生物膜特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涂晨 田媛 +2 位作者 刘颖 张馨宁 骆永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1-1828,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介质中均有分布.相比于海洋和陆地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关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研究较少,对其污染特征和潜在风险的认识还不足.因此,调查了...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介质中均有分布.相比于海洋和陆地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气微塑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关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研究较少,对其污染特征和潜在风险的认识还不足.因此,调查了大连海岸带夏、秋季大气沉降样品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探索了大气沉降塑料碎片表面生物膜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大连海岸带夏、秋季大气沉降微塑料类型以纤维类为主,颜色以透明、蓝色和黑色为主,粒径以小于1 mm为主,成分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赛璐玢和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等(>90%).大连海岸带夏、秋季大气微塑料表面风化特征明显,且有微生物的定殖和生物膜的形成.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构成大连海岸带夏、秋季大气沉降塑料碎片表面生物膜的优势菌群.基因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大连海岸带夏、秋季大气沉降塑料碎片附生生物膜中存在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气微塑料及其附生生物膜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赋存特征 生物膜 群落结构与功能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