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太阳辐射计940nm通道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 被引量:19
1
作者 胡秀清 张玉香 +1 位作者 黄意玢 张广顺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7,共6页
利用太阳辐射计CE318近红外 94 0nm水汽吸收通道和临近窗区通道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 ,由于大气在 94 0nm附近有水汽吸收 ,该通道不能采用通常Langley法处理 ,而采用改进的Lan gley法。利用MODTRAN3.7模式模拟出太阳辐射计 94 0nm通道透... 利用太阳辐射计CE318近红外 94 0nm水汽吸收通道和临近窗区通道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 ,由于大气在 94 0nm附近有水汽吸收 ,该通道不能采用通常Langley法处理 ,而采用改进的Lan gley法。利用MODTRAN3.7模式模拟出太阳辐射计 94 0nm通道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常数 ,考虑了通道的光谱响应函数和不同大气模式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窄通道 (小于 10nm)上述关系常数受大气模式影响不大。总消光剔除气溶胶和分子散射 ,就得出水汽的透过率 ,从透过率反演水汽量。处理了敦煌和青海湖辐射校正场 1999年 7月场地大气特性测量兼FY 1C辐射定标期间的数据 ,反演的平均水汽量与探空水汽积分比较 ,差别在 12 %以内。还计算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水汽量 ,给出了同步观测 6天卫星过顶前后 15min平均水汽量 ,该水汽量用于FY 1C卫星遥感器辐射定标时辐射传输模式的输入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 太阳辐射计 改进Langley法 大气柱水汽总量 光谱响应函数 气溶胶 分子散射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文煜 高润祥 +4 位作者 郭军 王彦 王音淇 肖霞 陈思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应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五个波段(440,670,870,936和1020nm)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以及MODTRAN3.7辐射传输模式模拟的大气斜程水汽量与CE318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水汽透过率的关系函数,研究了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的... 应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五个波段(440,670,870,936和1020nm)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以及MODTRAN3.7辐射传输模式模拟的大气斜程水汽量与CE318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水汽透过率的关系函数,研究了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大气处于相对不变的状态下,瞬态法和改进的Langley法在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时其结果的相关系数高于0.97;但在大气状态处于多变时,瞬态法优于改进的Langley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瞬态法 改进的Langley法 大气柱水汽总量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文煜 高润祥 +2 位作者 刘洪韬 郭军 王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9-843,共5页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空下使用;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含量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季节晴空日的水汽含量日变化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瞬态法 渤海湾 大气柱水汽总量
下载PDF
大气柱中可降水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4
作者 王维第 《西北水电》 1998年第3期1-3,共3页
传统的计算方法需要使用已有的一图两表进行查算,工作较繁。采用本文提供的诺模图,可以在保持精度不变的前提下,使计算工作大为简化。如果允许计算误差保持在5%的实用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简化计算工作。
关键词 大气柱 可降水量 简化计算 诺模图
下载PDF
借助垂直大气柱研究大气压强与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慧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123-125,共3页
通过引入物理模型——垂直大气柱,在准静态的绝热过程中,利用静力平衡的观点,研究与分析气温、湿度、大气密度等诸因素对大气压强的影响.
关键词 垂直大气柱 静力平衡 大气压强 天气
下载PDF
全球海洋大气柱水汽含量遥感融合数据产品生成
6
作者 孙伟富 赵宇佳 +2 位作者 陈磊 张杰 吴培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8-426,共9页
本研究利用国际在轨SSMIS、WindSat、AMSR-E、ASMR2和国产HY-2A微波辐射计多源遥感大气柱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生成了2003-2015年的全球海洋每日0.25°高分辨率的大气柱水汽含量多源遥感融合产品,以及2012—2015年未... 本研究利用国际在轨SSMIS、WindSat、AMSR-E、ASMR2和国产HY-2A微波辐射计多源遥感大气柱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生成了2003-2015年的全球海洋每日0.25°高分辨率的大气柱水汽含量多源遥感融合产品,以及2012—2015年未使用HY-2A微波辐射计数据的全球海洋每日0.25°遥感融合产品。利用无线电探空仪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对生成的全球海洋大气柱水汽含量融合产品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13年间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差小于3 mm,平均偏差小于0.6 mm,平均绝对偏差小于2 mm,相关系数优于0.98;使用HY-2A微波辐射计数据产品会使融合结果的精度出现微小的降低;AMSR2和HY-2A微波辐射计数据的联合使用对于替代AMSR-E数据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洋 大气柱水汽含量 遥感 辐射计 最优插值
下载PDF
青藏高原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及UV-B观测结果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春 郑向东 汤洁 《青海气象》 2003年第2期39-44,共6页
利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及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了连续的观测。通过对1996~199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并存在着减少的趋势,与TOMS卫星的... 利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及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了连续的观测。通过对1996~199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并存在着减少的趋势,与TOMS卫星的观测结果相一致;臭氧垂直廓线的Umkehr反演得出这一地区的臭氧数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30km处,冬春季的高度低于夏季;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夏季最高可达0.4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瓦里关地区 大气臭氧总量 UV-B观测 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 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 平流层
下载PDF
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艳红 王莉莉 赵晓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22-2131,共10页
为研究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简称“奎-独-乌”)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各城市城区中心进行固定监测(09:00—20:00),以及在环奎-独-乌... 为研究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简称“奎-独-乌”)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各城市城区中心进行固定监测(09:00—20:00),以及在环奎-独-乌区域进行车载移动监测(10:00—15:00),结合地形地貌、气象、工业分布和人为排放量等因素,反演分析该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奎-独-乌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日变化呈早晚高、中午低,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对流层NO_(2)柱浓度季节性变化呈冬季(11.8×10^(15)molec cm^(2))>秋季(9.46×10^(15)molec cm^(2))>春季(7.46×10^(15)molec cm^(2))>夏季(4.33×10^(15)molec cm^(2))的特征.奎-独-乌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冬季(1月),呈独山子区(22.23×10^(15)molec cm^(2))>奎屯市(21.30×10^(15)molec cm^(2))>乌苏市(18.34×10^(15)molec cm^(2))的特征.②奎-独-乌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区域内部差异显著.不同季节高值主要出现在区域内交通交错区(奎屯立交桥、独山子立交桥)和工业集中分布区,最低值均出现在奎-独-乌区域西南部的乌苏市,且位于主导西风通道的上风向.③结合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奎-独-乌区域气流来源中冬季气流运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夏季西北风向导致下风向路段NO_(2)浓度相对较高,该区域大气NO_(2)污染物以本地输送为主,且在城际间存在污染物的传输与积累.④奎-独-乌区域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其固定源排放以工厂和电力部门为主,而乌苏市交通移动源所产生的NO_(2)排放总量远高于奎屯市和独山子区.该区域冬季燃煤6个月,低风速(1.5~3.0 m s)频率持续时间较长,加之独特的山盆结构形成的“山谷风”,有较厚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远距离扩散.研究显示,能源工业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奎-独-乌区域环境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积累,其污染源以本地污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屯市-独山子-乌苏市区域 大气对流层NO_(2)浓度 污染物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66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柱总量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慧 马鹏程 +2 位作者 韩婷婷 雷瑜 马昀 《干旱气象》 2016年第6期966-975,共10页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近66 a对流层顶温度以-0.09℃·(10 a)^(-1)的速率下降。(2)春、冬季对流层顶温度EOF1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变化,夏、秋季均表现为全场同位相变化,这种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主要模态较为一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季节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对流层顶温度EOF2表现为弱的南北两端与中部地区反位相变化特征。(3)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4,大气臭氧柱总量由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显著损耗转变为之后的逐渐恢复,对应同期对流层顶温度表现为从偏高到偏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对流层顶温度 时空演变特征 大气臭氧总量 EOF
下载PDF
论《大气压强》的教学
10
作者 储文启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年第1期21-25,共5页
《大气压强》是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要知识,也是力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视为教学重点。如何教好它?值得探索。本文试用经典物理理论从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上谈些粗浅看法,以盼给教者一点启示。
关键词 大气压强 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柱 海平面 覆杯实验 重力场 液体的压强 中学物理 气体分子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和SO2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闫晶洁 李艳红 马莹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68-1275,共8页
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天山北坡城市监测并结合气象、工厂、车流量等因素分析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和SO2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同一时刻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垂直柱浓度(VCD)高于SO2 V... 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天山北坡城市监测并结合气象、工厂、车流量等因素分析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和SO2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同一时刻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大气NO2垂直柱浓度(VCD)高于SO2 VCD,均呈现中午低、早晚高的特征,且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在空间上,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的工厂、交通干道以及靠近天山山脉处的大气NO2 VCD较高。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地处谷底,易产生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因城市布局的特点,每当西风盛行时,阜康市与乌苏市大气污染会加重,博乐市大气污染会降低,且外来气团携带的大气污染物会加重天山北坡河谷型城市的大气NO2和SO 2污染程度。产业类型不同对城市大气NO2和SO2的污染程度不同,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程度最严重,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程度次之,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污染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河谷型城市 大气NO 2垂直浓度 SO 2垂直浓度
下载PDF
利用北京GPS监测网分析夏季暴雨的水汽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海燕 李青春 +2 位作者 郑祚芳 楚艳丽 陈小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8,共12页
利用覆盖北京地区的地基GPS水汽监测网数据反演的地基GPS大气柱水汽含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分析了2009年7月3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大气柱水汽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利用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加密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计算地... 利用覆盖北京地区的地基GPS水汽监测网数据反演的地基GPS大气柱水汽含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分析了2009年7月3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大气柱水汽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利用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加密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计算地面和高空比湿,结合温度、风等物理量分析3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中尺度局地辐合作用;对最大降水强度以及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的分析表明:3次降水落区分布特征与降水前期大气柱水汽含量高值的水平分布较为一致;大气柱水汽含量曲线变化特征与各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密切相关,大气柱水汽含量的大小与水汽来源密切相关;降水前4小时内大气柱水汽含量出现陡增,线性增速大于1.1mm/h,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大气柱水汽含量峰值出现后的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柱水汽含量(PWV) 水汽输送 切变线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郑州地区水汽含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海鸥 郑有飞 +1 位作者 蔡子颖 潘超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579,共4页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波段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采用改进的Langley法反演了郑州地区大气柱水汽含量,并分析了大气柱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地区大气柱水汽含量的季节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波段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采用改进的Langley法反演了郑州地区大气柱水汽含量,并分析了大气柱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地区大气柱水汽含量的季节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日变化为早晚低,中午高;郑州地区大气柱水汽含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大气柱水汽含量 地面水汽压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5P卫星的中国NO_(2)浓度遥感监测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怡阳 颉耀文 郭泽呈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83-4990,共8页
NO_(2)是重要的痕量气体,对其监测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本文基于Sentinel-5P大气污染监测卫星提供的对流层NO_(2)浓度数据和总NO_(2)浓度数据,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分析了2018~2021年间中国大气NO_(2)浓度时空变化... NO_(2)是重要的痕量气体,对其监测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本文基于Sentinel-5P大气污染监测卫星提供的对流层NO_(2)浓度数据和总NO_(2)浓度数据,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分析了2018~2021年间中国大气NO_(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使用OLS模型揭示了中国地区NO_(2)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对流层NO_(2)浓度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总体格局,东中部城市群对流层NO_(2)柱浓度水平明显呈现冬高夏低、春秋过渡的季节特征,西部大部分城市的四季变化不明显.北京、深圳、上海3所城市NO_(2)柱浓度分布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圈层结构.OLS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地区NO_(2)浓度变化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城市化程度是影响NO_(2)排放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 对流层浓度 大气柱浓度 Sentinel-5P
下载PDF
区域性极端骤发干旱与传统干旱事件形成过程的对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天 余锦华 施欣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7,共9页
2009/2010年云贵地区(YGR)和2013年夏季中南地区(CSC)发生了近几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事件。文中对比了两次干旱事件的发展速度,基于水分收支原理,诊断影响干旱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显示,CSC干旱发展前,温度升高,蒸散发增加,土壤湿度减... 2009/2010年云贵地区(YGR)和2013年夏季中南地区(CSC)发生了近几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事件。文中对比了两次干旱事件的发展速度,基于水分收支原理,诊断影响干旱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显示,CSC干旱发展前,温度升高,蒸散发增加,土壤湿度减少,高温和降水减少对干旱有触发作用;而YGR的降水减少使干旱开始发展。CSC干旱事件发展迅速,YGR干旱事件发展缓慢,同时前者干旱的维持和恢复时间也短于后者,这些差异与蒸散发过程强弱有关。CSC干旱事件发展阶段,蒸散发过程强,平均为4.7 mm/d,8 d时间,土壤湿度从45%减少到20%,促使干旱快速形成(典型骤发干旱)。YGR干旱发展阶段,蒸散发过程弱,平均为1.7 mm/d,土壤湿度从45%减少到20%历时2个多月(传统干旱)。蒸散发的强弱主要与区域大气柱的水汽净辐散有关。CSC干旱发展阶段,其大气柱水汽净辐散达每天3.1 kg/m^(2),增强了陆气水分交换,使蒸散发远大于降水,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加快干旱发展速度。YGR的区域大气柱水汽净辐散为每天1.1 kg/m^(2),只有CSC的1/3,使干旱发展缓慢。两个干旱事件的大气柱水汽净辐散主要发生在经向方向,即由区域北界相对较强的经向水汽输送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传统干旱 土壤湿度 蒸散发 大气柱水汽净辐散
下载PDF
四种全球大洋水汽数据产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逸男 杜岩 陈泽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6,共10页
文章比较了卫星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SSM/I&SSMIS)、遥感系统数据集(RSS V7R01)、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再分析数据(ERA5)和现代回顾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第2版数据(MERRA-2)4种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在刻画全球大洋水汽气候态... 文章比较了卫星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SSM/I&SSMIS)、遥感系统数据集(RSS V7R01)、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再分析数据(ERA5)和现代回顾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第2版数据(MERRA-2)4种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在刻画全球大洋水汽气候态中的异同点,初步探究了不同尺度的大气柱水汽总量(TCWV)的变化特征和长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4种数据TCWV的空间分布、季节和年际变化较为一致。从1988至2018年,TCWV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热带海洋的年际变化显著,增加趋势较强,且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高度相关。利用再分析数据做短时间(如1991—1997年)的TCWV趋势分析时要慎重使用ERA5和MERRA-2的数据。在研究热带区域长期水汽变化趋势时,需谨慎使用MERRA-2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柱水汽总量 卫星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 遥感系统数据集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再分析数据 现代回顾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第2版数据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Dichlofluanid Residue in Soybean by Capillary Collumns Gas Chromatography 被引量:20
17
作者 邵栋梁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3期7-8,64,共3页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chlofluanid residue by Capillary Collumns Gas Chromatography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Samples were extracted with acetone and subjected to through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with...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chlofluanid residue by Capillary Collumns Gas Chromatography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Samples were extracted with acetone and subjected to through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with N-hexane,and then they were cleanup with column that filled with florisil,subsequently separated by Capillary Column Gas Chromatography,and the 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ECD) was used for detection.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is method was 0.005 mg/kg (S/N=3),and this method was rapid,sensitive and accurate,and was appli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dichlofluanid residue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hlofluanid Capillary Collumns Gas Chromatography SOYBEAN
下载PDF
AIRS/TOVS/TOMS反演的臭氧总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亮 牛生杰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3,共10页
本文利用2003—2005年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TOVS(The TIROS Operational Vertical Sounder)和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资料反演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北半... 本文利用2003—2005年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TOVS(The TIROS Operational Vertical Sounder)和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资料反演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北半球大气臭氧柱总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达到最大值约为322.25DU,秋季达到最小值约为277.83DU,变化幅度约为45DU,南半球季节变化不明显;大气臭氧柱总量有明显的纬度变化,低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较低,基本维持在250—270DU,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较高,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平均约为294DU,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平均约为279DU。几种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AIRS的全球(60°N—60°S)平均臭氧柱总量的值比TOVS和TOMS的值高大约3—5DU。其反演值在南极大陆和沙漠地区出现异常。与地基观测资料相比较,AIRS和TOMS反演值与地面站观测值之间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卫星遥感 AIRS TOMS TOVS
下载PDF
基于遥感监测和气流轨迹的酸雨成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青新 《环境与发展》 2013年第4期74-76,共3页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其形成机制是控制酸雨污染的重要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遥感监测的降水发生前后的致酸前体物大气SO2和NO2柱浓度数据,利用气流轨迹方法探讨了辽宁省大连和丹东2007年典型场次酸雨的形...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其形成机制是控制酸雨污染的重要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遥感监测的降水发生前后的致酸前体物大气SO2和NO2柱浓度数据,利用气流轨迹方法探讨了辽宁省大连和丹东2007年典型场次酸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卫星遥感影像与气流轨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表达酸雨前体物的来源、传输模式及降雨对致酸前体物的清除效果,为科学、合理地判断酸雨沉降机制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形成机制 大气SO2和NO2浓度 后向气流轨迹
下载PDF
Variation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thropogenic CO Column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 over Beijing and Moscow
20
作者 WANG Pu-Cai Georgy S.GOLITSYN +4 位作者 WANG Geng-Chen Evgeny I.GRECHKO Vadim S.RAKITIN Ekaterina V.FOKEEVA Anatoly V.DZHOL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The anthropogenic CO column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 is derived from measurements with infrared grating spectrometers in Beijing,China,and Moscow,Russia,during 1992–2012.Some specif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 The anthropogenic CO column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 is derived from measurements with infrared grating spectrometers in Beijing,China,and Moscow,Russia,during 1992–2012.Some specif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CO column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 in these regions are discussed.An evident variation trend of anthropogenic CO in the atmosphere for the Beijing region is not observed during 1992–2012,while for the Moscow region,it decreases yearly by about 1.4% for the same period.High CO concentrations appear quite frequently in Beijing,but much less frequently in Moscow,except during the natural fire events in summer 2010.From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the high CO concentration observed in Beijing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tensive CO emission sources in its surrounding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GENIC CO COLUMN contentinfrared GRATING spectrometerair poll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