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数据分析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1
作者 冯晨瑞 冯静 +4 位作者 李雪 王严 鲁转侠 李春晓 曹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3-2221,共9页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测和斜测数据,研究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利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当天的斜测、垂测数据分析电离层扰动现象。结果表明,本次地下核爆造成的行波电离层扰动为小尺度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为150.3~158.7 m/s。同时核爆发生后0.5 h在距离爆点421.4 km处,观测到F2层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F2layer, foF2)较月中值增加了0.7 MHz,较1月5日、1月7日在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2:00 UTC的增加了0.5 MHz,极有可能是地下核爆通过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圈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加。本文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方式感知电离层扰动从而实现地下核爆炸事件的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核爆电离层效应监测手段,可与其他直接监测手段相印证,提高核爆事件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段电离层探测 地下核爆 岩石-大气-电离层电场耦合 行波电离层扰动
下载PDF
大气波动监测仪在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胡晓彦 张东和 +1 位作者 郝永强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到的大气扰动,并揭示了这些事件期间观测到的与地面大气扰动周期尺度相类似的电离层扰动.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研制的大气波动监测仪可有效记录到地面的微弱大气扰动,观测数据可用于进行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动检测仪 重力波 次声波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下载PDF
电离层灰色预测系统中基于Matlab与Access的数据输出模块
3
作者 熊波 《微计算机应用》 2005年第4期480-480,共1页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气电离层中各种参数数据,使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预测。这套电离层灰色预测系统,以Access为后台数据库,前台通过ASP实现了数据的快速查询和提取,以及运用Matlab实现了数据的图形分析和数据的灰色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气电离层中各种参数数据,使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预测。这套电离层灰色预测系统,以Access为后台数据库,前台通过ASP实现了数据的快速查询和提取,以及运用Matlab实现了数据的图形分析和数据的灰色预测。在数据的图形分析和灰色预测中常常需要不同形式的数据输出。为了满足数据输出的需要,在以Access为数据后台,基于Matlab平台实现了不同形式的数据输出。具体工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SS 灰色预测系统 输出模块 MATLAB实现 MATLAB平台 灰色预测模型 数据输出 图形分析 大气电离层 后台数据库 快速查询 ASP 提取
下载PDF
电离层对台风响应的全过程的特例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肖赛冠 郝永强 +1 位作者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3-628,共6页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风影响期间,电离层形态中除有明显的波状扰动(中尺度声重波)出现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波动的时间演化表现出明显的幅度逐渐增加以及频率由高频向低频转变,在振幅很大的情况下日落后同时出现扩展F(Spread-F)现象,显示了声重波在激发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方面的种子作用.这一演化过程与电离层中TIDs的线性传播理论一致,文中开展了对这一现象的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基本上也与上述观测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大气-电离层耦合 电离层声重波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下载PDF
利用中国GPS站网对地震波引发的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4
5
作者 郝永强 李泉翰 +4 位作者 郭建广 张效信 杨光林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25-3932,共8页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离层扰动 GPS TEC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下载PDF
《与地震有关的大气和电离层的电磁现象》一书简介
6
作者 歌田久司 罗岚 《国际地震动态》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与地震有关的大气电离层的电磁现象》 书评 地震预报
下载PDF
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壮凯 刘祎 +2 位作者 刘静 张学民 周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40,I0001,共15页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震前同时观测到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和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的异常。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直流电场耦合模式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热层-电离层环流耦合模式(NCAR/HAO TIEGCM)对震前震中及其对应磁力线共轭点区域的电子密度异常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异常电场的作用下,地震区域及其对应半球的磁共轭区域的TEC和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mF2发生了明显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FOF2 TEC TIEGCM模拟
下载PDF
中纬度电离层f_oF_2潮汐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惟琦 余优 +1 位作者 万卫星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2,共13页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周日潮汐的3波分量(即DE3)作为典型的非迁移潮汐分量,相对较弱,显示出微弱的半年变化.在冬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F107)呈现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88和0.65.相反,在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呈现负相关性,特别是SW2,其相关系数在6月份达到-0.72.在相对于纬向均值的归一化处理之后,上述潮汐强度和太阳活动指数之间的正/负相关性被显著增强/削弱.其中,归一化后的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更加深入的讨论显示出上传的大气潮汐波动可能是电离层潮汐除了太阳辐射之外的重要驱动源,并且这种驱动机制在SW2中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电离层 电离层潮汐 电离层-大气层耦合
下载PDF
借助连续的GPS TEC测量记录到的地震前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5
9
作者 J. Y. +19 位作者 Liu Y. J. Chuo S. J. Shan Y. B. Tsai Y. I. Chen S. A. Pulinets S. B. Yu 马洁美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11期63-70,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接收器得到的总电子含量(TEC)来研究地震发生前的电离层异常.利用连续15天的TEC中值和相关的四分位距(IQR)作为参考来识别1999年9月到2002年12月之间台湾地区20个M≥6.0的地震发生前的异常信号。结果... 本文旨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接收器得到的总电子含量(TEC)来研究地震发生前的电离层异常.利用连续15天的TEC中值和相关的四分位距(IQR)作为参考来识别1999年9月到2002年12月之间台湾地区20个M≥6.0的地震发生前的异常信号。结果表明在其中的16个地震发生的前5天18:00-22:00LT(LT=UT+8h)之间出现了电离层异常。80%的成功率表明用GPS TEC记录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大气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电离层经度变化波数谱成分与高层大气潮汐模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穆文锋 万卫星 +1 位作者 任志鹏 熊建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3,共9页
电离层沿经度方向变化的3波(WN3)和4波(WN4)经度波数谱成分与高层大气中周日东向2波(DE2)和3波(DE3)潮汐模之间密切相关.利用由JPL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数据计算出的总电子积分含量(TEC)的纬度积分ITEC,以及TIMED卫星搭载的TIDI仪器观测... 电离层沿经度方向变化的3波(WN3)和4波(WN4)经度波数谱成分与高层大气中周日东向2波(DE2)和3波(DE3)潮汐模之间密切相关.利用由JPL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数据计算出的总电子积分含量(TEC)的纬度积分ITEC,以及TIMED卫星搭载的TIDI仪器观测到的MLT(Mesopause and lower Thermosphere)高度上的大气水平风场,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出不同的电离层经度变化的波数谱成分和不同的大气潮汐模,比较了WN3和WN4等波数谱成分与DE2,DE3等潮汐模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发现WN3,WN4的变化分别与DE2,DE3中纬向风分量的变化一致,而与其子午风分量没有明显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将电离层经度变化波数谱成分WN3和WN4分解为"潮汐模",结果显示"DE2"和"DE3"各自在WN3和WN4中起主导作用,它们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也同DE2,DE3潮汐类似.最后,复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电离层WN3中的"DE2"与大气DE2潮汐的纬向风分量在北半球有很好的相关性,电离层WN4中的"DE3"则与大气DE3潮汐的纬向风分量在整个中低纬地区相关程度很高;与此同时,子午风分量对电离层"DE2","DE3"的贡献很微弱.这些都说明大气DE2,DE3潮汐的纬向风分量是引起电离层WN3,WN4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经度变化 非迁移潮汐 电离层大气层耦合
原文传递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在轨情况及主要的科学成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泽仁志玛 刘大鹏 +19 位作者 孙晓英 杨艳艳 赵庶凡 颜蕊 张振霞 黄河 杨德贺 王婕 楚伟 王桥 许嵩 胡云鹏 林剑 谭巧 黄建平 鲁恒新 郭峰 周娜 李文静 申旭辉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4期455-465,共11页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天基观测平台,其科学目标是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张衡一号电磁...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天基观测平台,其科学目标是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张衡一号电磁卫星系列的第一颗试验卫星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现已在轨稳定运行4年多;第二颗同类电磁卫星将于2023年6月左右发射.在轨测试、交叉定标工作表明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具备良好数据质量.在科学产出方面,张衡一号卫星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是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IGRF)构建一个多世纪以来,唯一由中国科学家牵头且唯一采用中国数据制作的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基于张衡一号的电离层电子密度3D模型很好地重现了电离层结构特征;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空间天气事件监测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响应能力;在圈层耦合机理方面,关于地震电磁波跨圈层传播全波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出岩石圈-电离层波导及电离层中的电磁场变化,证实了张衡一号卫星电磁场载荷探测地震低频电磁异常的能力.张衡一号卫星能够反映岩石圈的地震、甚低频发射站、岩石圈磁异常、大气层的闪电等活动.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张衡一号电磁卫星与其它观测结果一致,具备良好的数据质量,将为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持续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一号 电磁卫星 在轨状态 数据质量 地球物理场模型 地震空间电磁异常 空间天气事件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理
下载PDF
静电场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3
12
作者 仝宇欣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5年第11期44-46,共3页
作为大气电流的重要通路之一,植物受到大气电场的影响是必然的。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如养分运输、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等都需要电荷的运动辅助来完成。因此,环境电场的改变必然会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研究表明,用接地金属网... 作为大气电流的重要通路之一,植物受到大气电场的影响是必然的。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如养分运输、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等都需要电荷的运动辅助来完成。因此,环境电场的改变必然会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研究表明,用接地金属网屏蔽植物后,发现被屏蔽的植物的生长速度变得缓慢,新陈代谢受到抑制且抗病能力大大下降,由此证明,大气电场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技术 设施农业 应用 大气电离层 大气电场 地球表面 静电场 电势
下载PDF
静电场促进保护地黄瓜生长与增产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阎立 李永树 孟宪财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8-51,共4页
绿色植物亘古以来就生活在地球的巨大静电场中,晴天时大气电离层相对地面约有360kV 的正电位,其漫长的进化史造就了它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环境因素促进自身发展的遗传特性。因而,自然界静电场的存在已成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不可缺少的... 绿色植物亘古以来就生活在地球的巨大静电场中,晴天时大气电离层相对地面约有360kV 的正电位,其漫长的进化史造就了它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环境因素促进自身发展的遗传特性。因而,自然界静电场的存在已成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若把植物用接地的细金属网罩起来,屏蔽大气静电场、离子对植物的影响,植株的生长速度便明显减慢,抗病抗逆能力下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Ca、Mg 等离子的吸收不平衡,正常代谢受到抑制。反之,如果给植物外加一适宜的静电场,就可促进植物生长。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静电场 叶绿素含量 促进植物生长 光合作用 光补偿点 自身发展 抗逆能力 大气电离层 植株生长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卫星导航差分系统和增强系统(二)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天雄 《卫星与网络》 2018年第3期58-61,共4页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源分为三类,一是所有用户共同面临的误差,包括卫星钟差、星历误差、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二是不能由用户测量或由校正模型来计算的传播误差,包括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三是接收机固有的误差,包括电子线...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源分为三类,一是所有用户共同面临的误差,包括卫星钟差、星历误差、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二是不能由用户测量或由校正模型来计算的传播误差,包括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三是接收机固有的误差,包括电子线路中的内部热噪声、通道延迟、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以及不确定性的多路径误差,如图1所示。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的如图2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系统 差分系统 中心偏差 发射天线 延迟误差 误差源 大气电离层 多路径误差
下载PDF
空间气象干扰全球定位系统
15
作者 刘禹杉 《中国测绘》 2008年第4期13-13,共1页
高空大气电离层中复杂的电子活动会干扰GPS卫星信号,降低GPS导航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最近.美国科学家通过监测系统观察电离层中电子和其它带电粒子的活动,有望就空间气象对GPS的干扰作出有效的局部预报。
关键词 气象干扰 全球定位系统 空间 GPS卫星信号 大气电离层 电子活动 GPS导航 美国科学家
下载PDF
俄研究出预测地震新方法
16
作者 董映璧 《今日科苑》 2005年第9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地震前 预测 大气电离层 俄罗斯科学院 电子浓度 科学中心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地震带
下载PDF
N_2O^+离子A^2Σ^+电子态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海峰 郭颖 +5 位作者 李奇峰 戴静华 刘世林 马兴孝 梁军 李海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27-1033,共7页
用一束波长为 3 60 55nm的激光 ,通过N2 O分子的 (3 + 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过程制备纯净的母体离子N2 O+X2 Π3 2 ,1 2 (0 0 0 ) .用另一束可调谐激光将N2 O+ 离子激发至预解离态A2 Σ+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解离碎片NO+ 离子强度随... 用一束波长为 3 60 55nm的激光 ,通过N2 O分子的 (3 + 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过程制备纯净的母体离子N2 O+X2 Π3 2 ,1 2 (0 0 0 ) .用另一束可调谐激光将N2 O+ 离子激发至预解离态A2 Σ+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解离碎片NO+ 离子强度随光解光波长的变化 ,在 2 78— 3 2 8nm波长范围内获得了光解碎片的激发 (PHOFEX)谱 .观测到了N2 O+ 离子A2 Σ+ ←X2 Π电子跃迁较丰富的振动谱带 .通过对PHOFEX光谱的标识 ,获得了A2 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态 分子离子 分子物理学 光碎片激发谱 FERMI共振 光谱常数 大气电离层 光解波长
原文传递
N_2O^+离子A^2Σ^+电子态的光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海峰 李奇峰 +3 位作者 周晓国 戴静华 刘世林 马兴孝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59-1765,共7页
用一束波长为 36 0 5 5nm的激光 ,通过N2 O分子的 (3+1 )共振多光子电离 (REMPI)过程制备纯净且布居完全处于X2 Π(0 0 0 )态的母体离子N2 O+ ,然后用另一束波长在 2 75— 32 8nm范围内的可调谐激光将制备的N2 O+ 离子激发至预解离电子... 用一束波长为 36 0 5 5nm的激光 ,通过N2 O分子的 (3+1 )共振多光子电离 (REMPI)过程制备纯净且布居完全处于X2 Π(0 0 0 )态的母体离子N2 O+ ,然后用另一束波长在 2 75— 32 8nm范围内的可调谐激光将制备的N2 O+ 离子激发至预解离电子态A2 Σ+ .实验发现 ,由于解离碎片NO+ 所具有的一定的反冲速度 ,其TOF质谱峰明显比N2 O+ 母体宽 .通过分析NO+ 碎片TOF质谱峰形状 ,得到了解离产物的总平均平动能〈ET〉 ;通过考察〈ET〉随光解能量的变化 ,发现光解能量在 32 0 0 0cm- 1 附近约 2 5 0cm- 1 的变化范围内 ,〈ET〉值由约 80 0 0cm- 1 突然减小至约 1 6 0 0cm- 1 .通过分析 ,在光解能量小于 32 0 0 0cm- 1 的区域 ,解离通道为NO+ (X1 Σ+ ) +N(4 S) ;而在光解能量大于 32 0 0 0cm- 1 的区域 ,另一个具有较高解离限的解离通道 ,NO+ (X1 Σ+ ) +N(2 D) ,开启并完全取代N(4 S)通道成为解离的惟一通道 .根据实验结果 ,对在所研究的光解能量范围内的N2 O+ 离子A2 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离子 A^2∑^+电子态 光解动力学 共振多光子电离 TOF质谱峰 大气电离层
原文传递
Ionospheric absorption and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in East Asia sector 被引量:4
19
作者 HAO YongQiang ZHANG DongHe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264-1272,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ionospheric absorption in the East Asia sector, and look for manifestations of atmospheric influences in this area. First, a 4-year historical record of absorption measurement at Beijing is ...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ionospheric absorption in the East Asia sector, and look for manifestations of atmospheric influences in this area. First, a 4-year historical record of absorption measurement at Beijing is presented. This record was obtained by a sweep frequency technique, in which 27-days periodic variation of the absorption level was found to be dominant, appearing in most seasons except winters. Instead, unusual enhancements of the absorption level appeared in winters (winter anomaly), at the meantime the level varied with period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8-12 days. Comparing to 27-days period from the Sun, the shorter period oscillations should be related to planetary wave activities in lower atmosphere. Second, fmin data from 5 mid-latitude ionosondes in Japan were used as an indirect but long-term measurement. With the fmin data covering two solar cycles, disturbances with various periods were found to be active around solar maximum years, but the 8-12 days oscillations always existed in winter, showing seasonal dependence instead of connection to solar activity. These results given 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 seasonal and solar cycle-dependent features of the ionospheric absorption in East Asia sector, and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influence from 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in this area,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onospheric winter anomaly and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电离层 吸收测量 行星波 东亚 太阳活动周期 短周期振荡 周期性变化 季节性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防御武器:弹道导弹的克星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培康 薛梦麟 黄玉敏 《现代军事》 2006年第10期20-22,共3页
等离子体(plasm)作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军事方面的隐身等应用被人们逐渐熟悉。但是等离子体作为防御武器却是一种新的概念,目前还少为人知。本文通过对等离子体防御武器的工作原理、作战过... 等离子体(plasm)作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军事方面的隐身等应用被人们逐渐熟悉。但是等离子体作为防御武器却是一种新的概念,目前还少为人知。本文通过对等离子体防御武器的工作原理、作战过程和关键技术的介绍,使人们对这种防御武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云 防御武器 弹道导弹 导弹弹头 地球物理 大气电离层 作战过程 电磁波束 导弹目标 等离子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