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伟平 季劲钧 +1 位作者 董文杰 刘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9,共15页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以北(以南)基本上为正(负)相关。LAI滞后一个月时,北半球中低纬度和20°S以南大部地区LAI与降水的正相关更强;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和南半球热带地区,LAI与前一个月温度的关系更密切。LAI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明显,LAI与降水的关系在雨季最密切。LAI对气温比较显著的正反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20°S以南大部地区为比较显著的负反馈。LAI对降水比较显著的正反馈分散在北美大陆西北部、东欧平原南部、欧亚大陆东北部和热带沿海地区。中高纬度(尤其是北半球)大部分地区LAI对气温、降水反馈部分的解释方差达到总方差的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时滞相关 反馈
下载PDF
法国鲁昂试验路堤与大气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彦斌 崔玉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079-3085,共7页
在土–大气相互作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记录的气象数据,对法国鲁昂试验路堤中心轴线上的温度、体积含水量和吸力随气候的变化进行一维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数值计算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计... 在土–大气相互作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记录的气象数据,对法国鲁昂试验路堤中心轴线上的温度、体积含水量和吸力随气候的变化进行一维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数值计算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计算所采用的模型是合适的,但需要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以及土性参数。另外,由于试验路堤的压实使得填土具有较低的渗透性(<10-8 m/s),因而该试验中大气降雨和蒸发对路堤含水量和吸力的影响主要局限于距离路堤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非饱和土 蒸发 降雨 土与大气相互作用 路堤
下载PDF
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科学讨论会在青岛举行
3
作者 王福志 《学会》 1990年第6期46-46,共1页
“19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科学讨论会”于9月15日至18日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举行。这是继1987年(青岛)、1988年(大连)我国召开的海气新学科研究的第三次大型学术活动。
关键词 大气相互作用 全国海洋 海气 学术活动 热带太平洋 耦合模式 海洋灾害 综合报告 学术层次 天气尺度
下载PDF
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科学讨论会在青岛举行
4
作者 王福志 《山东气象》 1990年第4期60-60,共1页
“19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科学讨论会”于9月15日至18日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举行。这是继1987年(青岛)、1988年(大连)我国召开的海气新学科研究的第三次大型学术活动。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学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 “1990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科学讨论会”于9月15日至18日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举行。这是继1987年(青岛)、1988年(大连)我国召开的海气新学科研究的第三次大型学术活动。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学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海洋环境预报区台等行政单位及山东省航海学会和上海、山东、大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相互作用 全国海洋 气象学会 海洋环境预报 航海学 学术活动 海洋大学 国家海洋局 海气 行政单位
下载PDF
土体-大气相互作用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畅 唐朝生 +2 位作者 程青 徐金鉴 张大展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01-3722,共22页
土体-大气相互作用是指在多种气象要素共同驱动下,地表浅层土体与大气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复杂过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土体的工程性质在日益严峻的气候环境下发生剧烈变化,产生了大量滑坡灾害,给岩... 土体-大气相互作用是指在多种气象要素共同驱动下,地表浅层土体与大气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复杂过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土体的工程性质在日益严峻的气候环境下发生剧烈变化,产生了大量滑坡灾害,给岩土和地质工程领域带来许多新挑战.系统总结了降雨、气温、空气湿度、风以及太阳辐射5个主要气象要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机制,分析了土体龟裂、地表植被和土体-大气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效应.通过介绍各因素在改变边坡稳定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构建了一个包括气象要素、土体龟裂以及地表植被的土体-大气相互作用分析体系.该体系为今后土体-大气相互作用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确定了关键研究问题,所揭示的作用机理可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针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包括土体-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气候作用下冻土坡体失稳机理、极端气候工程地质作用的生态调控措施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大气相互作用 边坡稳定性 气象要素 土体龟裂 降雨入渗 干湿循环 工程地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Ⅱ.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24
6
作者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利用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出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 利用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出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净初级生产力 叶面积指数 降水 水热条件 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Ⅰ.物理通量和参数 被引量:22
7
作者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山东南向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陆面物理过程 光合作用 呼吸 分配 感热通量
下载PDF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 被引量:127
8
作者 吴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共47页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低土体渗透系数且增加抗剪强度,所以能提高边坡稳定性和防止地表侵蚀。笔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高等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和植物特征,从根本上研究了大气–植被–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可预测植被土的持水能力;构建了考虑植物根系形状影响的地下水渗流与地表径流耦合运移的新模型;推导了计算植被边坡吸力分布与稳定性安全系数的解析解,引入了指数形、三角形、均布形和椭圆形4种典型的根系形状;并自主研发了用于离心机模型试验的人造根,能够模拟不同形状的植物根系的水力作用和力学加筋作用,并利用其揭示了根系形状对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的基础性和实用性,选取了百慕大草和鸭脚木树两种代表性植物,并考虑了种植间距与真菌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揭示:(1)植物在干燥与降雨条件下均能明显提高土体吸力,提高边坡稳定性;(2)植物引起的土体吸力可以用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等植物特征参数量化,并且鸭脚木树的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3)真菌能显著提高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加强植物的力学加筋作用;(4)所研究的4种根系形状中,指数形根最有利于提高边坡稳定性。上述研究包括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离心机试验和理论建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与测试方法,并为植物护坡的工程实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 植物护坡 非饱和土 吸力 根系形状
下载PDF
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在厄尔尼诺引起的北印度洋长期持续变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岩 《科学中国人》 2009年第9期68-68,共1页
厄尔尼诺引起热带印度洋海水表面温度全流域上升.并伴随着季节的延迟。尤其在北印度洋.变暖出现了罕见的双峰现象.而且第二个峰比第一个峰更大并持续了整个夏天。利用热带印度洋地区升温对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夏季季风重要性研究所使用... 厄尔尼诺引起热带印度洋海水表面温度全流域上升.并伴随着季节的延迟。尤其在北印度洋.变暖出现了罕见的双峰现象.而且第二个峰比第一个峰更大并持续了整个夏天。利用热带印度洋地区升温对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夏季季风重要性研究所使用观测和一般环流模型来研究北印度洋变暖的第二个峰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热带印度洋的内部大气-海洋相互关系是夏季维持热带印度洋变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海洋相互作用 北印度洋 厄尔尼诺 变暖 热带印度洋 海水表面温度 夏季季风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研究中国地区植被大气反馈作用
10
作者 唐健 汤剑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4-1816,共13页
本文采用中国地区基于卫星观测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FPAR)和月平均气候数据(1982—2000年)来分析中国区域陆面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反馈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超前滞后相关系数和反馈系数发现:春、夏季FPAR超前气温一个月相关系数在全国... 本文采用中国地区基于卫星观测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FPAR)和月平均气候数据(1982—2000年)来分析中国区域陆面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反馈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超前滞后相关系数和反馈系数发现:春、夏季FPAR超前气温一个月相关系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为负值,反映出植被生长旺盛,可以降低局地气温.春、秋两季气温与FPAR的同期相关系数较大.夏季降水超前FPAR一个月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夏季降水对于植被生长存在促进作用.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植被对于气温的反馈系数为一致正值,可达0.5℃(0.1FPAR)-1;在30°N以北区域显示出一致的负反馈,可达-0.42℃(0.1FPAR)-1.FPAR对降水全年反馈系数全国区域平均可达-2.12cmmonth-1(0.1FPAR)-1.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的植被反馈效应也存在差异.植被反馈系数可以用来验证动态植被模式计算的植被大气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光合有效辐射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相关性与去相关时间 反馈系数
下载PDF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的动态响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建斌 孔令伟 +1 位作者 郭爱国 赵艳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4-682,共9页
采用热湿耦合非等温流方程,结合实际蒸发和植物蒸腾的边界条件,通过考虑水分迁移所引发的非饱和土应力变形行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坡比和不同覆盖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的各种... 采用热湿耦合非等温流方程,结合实际蒸发和植物蒸腾的边界条件,通过考虑水分迁移所引发的非饱和土应力变形行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坡比和不同覆盖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的各种动态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分析计算非饱和土表层的蒸发量及草皮对边坡土层含水率和变形的影响;采用分阶段变渗透系数的方法,能有效反映出降雨入渗和蒸发蒸腾过程中膨胀土所表现的不同渗透特性;而边坡的安全系数随气候变化而波动,降雨时边坡的稳定性比蒸发时低,蒸发可提高表层土体吸力,草皮覆盖亦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 膨胀土边坡 动态响应 变渗透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地基的水分迁移与胀缩变形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艳林 曾召田 吕海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659-665,共7页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3.5 m深度以下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基本不变,从而确定了南宁地区膨胀土地基的大气影响层深度为3.5 m。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膨胀土胀缩性指标的干湿循环效应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干湿循环效应和1.0 m深处含水量变化的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将该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法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 水分迁移 地基胀缩变形 干湿循环效应
下载PDF
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2 位作者 李震坤 金大超 秦育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5-1197,共13页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异常偏低,这种冷却效应可能持续至夏季,同时,冷空气的堆积造成了欧亚大陆地表气压(气柱大气质量)的增加,并且对应了夏季北半球大气总质量的异常上升,而南半球大气质量却明显下降。分析发现,春季欧亚积雪异常与夏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而且前者还与同期及后期包括索马里急流和对流层上部80°E^120°E区域高空急流在内的多处越赤道气流变化联系密切。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以改变春季初始积雪状况作为驱动,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低层大气环流出现了显著响应,即当积雪增加时,同期及其后夏季地面气温显著降低,并且冷异常区域对应着气柱质量的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积雪 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质量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8
14
作者 李银鹏 季劲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9-389,共11页
利用陆面物理过程和植被生理生态过程完全动态耦合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为 1 3类 ,土壤质地分为 7类 ,确定了各种植被和土壤的模式参数。采用全球陆地 0 .... 利用陆面物理过程和植被生理生态过程完全动态耦合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为 1 3类 ,土壤质地分为 7类 ,确定了各种植被和土壤的模式参数。采用全球陆地 0 .5× 0 .5网格点气候平均资料 ;以 30分钟为步长进行积分。并用全球不同地区各种植被类型的 1 9个 NPP观测样点数据校准模型。AVIM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 NPP的主要模拟结果如下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NPP)总量约为 60 .72 Gt Cyr- 1。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 NPP分布 ,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纬向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差异 ,模拟出中国植被生产力的分布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温度、降水和辐射等气候因素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相关性 ,北方针叶林地区气候因子与 NPP的相关性明显 ,反映出植被对环境因子的不同响应及其物候特征。赤道热带雨林地区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净初级生产力 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 碳交换 环境因子 模拟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观测、动力机制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薇 郭裕福 张学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2-78,共7页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是热带大气活动的强信号。对 MJO动力机制的探讨 ,经历了由考虑完全的大气内部过程 (波动 - CISK理论 ) ,到考虑海洋影响的大气过程 (WISHE理论 ) ,到最新的考虑大气—海洋耦合作用 (WCMC模式 )的逐步发展、完...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是热带大气活动的强信号。对 MJO动力机制的探讨 ,经历了由考虑完全的大气内部过程 (波动 - CISK理论 ) ,到考虑海洋影响的大气过程 (WISHE理论 ) ,到最新的考虑大气—海洋耦合作用 (WCMC模式 )的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现阶段大气模式能够模拟 MJO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存在许多缺陷。在大气模式中引入上层海洋的反馈作用 ,可以有效改善模拟 MJO的时空结构。MJO的强度变化、季节特征、传播速度等的精确描述只能借助于海气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动力机制 数值模拟 大气-海洋相互作用 热带大气
下载PDF
评《应用大气光学基础》
16
作者 林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24-224,共1页
由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宋正方研究员撰写的专著“应用大气光学基础”已于1990年年底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本书与以往大气光学方面的专著和教科书比较有二个显著的特点:详细阐述光波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机理,尤其以激光大气传输... 由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宋正方研究员撰写的专著“应用大气光学基础”已于1990年年底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本书与以往大气光学方面的专著和教科书比较有二个显著的特点:详细阐述光波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机理,尤其以激光大气传输为重点,讨论了自激光引入大气中所产生的强光非线性效应;紧密与应用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激光大气传输 大气相互作用 非线性效应 激光工程 气溶胶粒子 大气探测 激光遥感 大气物理学 湍流效应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对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的响应特征与机理
17
作者 邵志男 王海 +2 位作者 郑小童 韩子文 张晏铭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3期32-44,共13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的特征及物理机制。对东亚夏季风而言,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作用的气候系统总响应中,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显著地加强;在不考虑海洋调控作用的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东亚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的陆地升温使得海陆温差增大,进而通过引起东亚陆地上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对南亚夏季风而言,其在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强迫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特征。在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人为气溶胶强迫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变化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总响应中,南亚夏季风环流表现出微弱增强,同时印度次大陆的南亚夏季风降水也出现增多的异常变化。这表明,局地和海洋-大气动力耦合过程在区域气候对人为气溶胶强迫的响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通过线性斜压模式发现,东亚和南亚局地的人为气溶胶强迫导致的大气加热场异常不仅能影响局地的夏季风环流,还可以通过引起大范围的表面气压异常进而调控整个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人为气溶胶强迫 大气直接响应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树华 于飞 +3 位作者 刘和平 张称意 梁福明 王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9-366,共8页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量通量和近地面温湿度的变化,得到了与观测值相一致的结果,合理地再现了此阶段内蒸散过程的变化趋势。此模式能比较有效地模拟区域复杂下垫面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气候和生态效应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蒸散过程 陆面过程模式 黑河实验
下载PDF
湿润气候区固废堆场封场土质覆盖层性状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詹良通 贾官伟 +1 位作者 邓林恒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12-1818,共7页
固废堆场封场土质覆盖层由天然非胀缩土料组成,其造价及后期维护费用明显低于传统覆盖层,是填埋场封场覆盖的理想型式。采用基于非等温多孔介质中水热耦合运移控制方程的软件,考虑外界气候条件、地表蒸发作用、植被蒸腾作用,建立土质覆... 固废堆场封场土质覆盖层由天然非胀缩土料组成,其造价及后期维护费用明显低于传统覆盖层,是填埋场封场覆盖的理想型式。采用基于非等温多孔介质中水热耦合运移控制方程的软件,考虑外界气候条件、地表蒸发作用、植被蒸腾作用,建立土质覆盖层–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数值模型,针对中国湿润气候区典型城市长期实测气象条件,系统分析了不同结构型式土质覆盖层的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毛细阻滞型覆盖层可把水分阻滞在根系生长层,便于植被蒸腾作用的提取,其性能优于单一土层型覆盖层。土质覆盖层内水分的排出主要依靠植被蒸腾和地表蒸发,二者与植被特征相关,植被条件越好则腾发总量越大;根系生长区内的含水率变化幅度大于其它区域。在本文气候条件下,选择厚度为1.4 m的毛细阻滞型覆盖层并结合一定植被条件可防止产生深层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堆场 土质覆盖层 湿润气候 土质覆盖层–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士康 唐朝生 +2 位作者 李昊达 冷挺 刘昌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0-649,共10页
土体水分蒸发是土体-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过程之一,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干旱性气候频繁发生,与蒸发相关的岩土和地质工程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建立土体水分蒸... 土体水分蒸发是土体-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过程之一,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干旱性气候频繁发生,与蒸发相关的岩土和地质工程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建立土体水分蒸发模型是该课题研究的首要目标,对准确评估和预测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场信息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着重对国内外学者近几十年来围绕土体水分蒸发模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依据各种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类,总体上可分为表面能量平衡模型、水量平衡模型、质量传输模型、阻力模型、温度-风速模型及吸力模型等六大类别。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各类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一些代表性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比分析了各个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探讨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应条件。总体而言,现有的模型存在重气象因素而轻土性因素的特点,对砂土和饱和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对黏性土和非饱和土的适应性较差。基于此,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研究背景,提出了今后该课题的研究重点,包括非饱和土的蒸发模型问题研究、黏性土水分蒸发模型研究、考虑土体裂隙参数的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研究、构建通用型的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 蒸发模型 土壤水分传输 吸力 土体-大气相互作用 非饱和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