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土壤-植被信息系统建立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政伟 孙传敏 +4 位作者 吴柏青 吴华 樊明辉 贺奋勤 韩玲玲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岩石 -土壤 -植被信息系统是地球表面分布范围最广的系统之一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 ,运用系统工程、信息科学的理论具有空间内涵的岩石、土壤、植被信息对进行了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 ,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等... 岩石 -土壤 -植被信息系统是地球表面分布范围最广的系统之一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 ,运用系统工程、信息科学的理论具有空间内涵的岩石、土壤、植被信息对进行了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 ,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等手段 ,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 ,采集气候信息、地形地貌信息、水资源信息、地质背景信息、土壤信息、植被信息、地面热场信息和水土流失信息等 ,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 ,研究岩石、土壤、植被信息之间的信息流关系 ,以供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土壤-植被信息系统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空间信息数据库 信息流
下载PDF
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 被引量:5
2
作者 孙海龙 李绍才 +2 位作者 杨志荣 何磊 崔保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8-823,共6页
基质-植被系统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构件,其水分循环过程影响工程效应的实现。以高羊茅为建植植物,用TDR水分测定仪对不同表面处理、不同坡度的模拟边坡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 基质-植被系统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构件,其水分循环过程影响工程效应的实现。以高羊茅为建植植物,用TDR水分测定仪对不同表面处理、不同坡度的模拟边坡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制约因素,坡度增加不仅降低坡面的实际受雨量,同时影响基质的水分输入,系统的蒸散量随坡度增加而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试验地气象条件下,生长季的自然降水可满足45°及60°坡面植被所需,75°坡面则出现水分亏缺;由于基质良好的水分物理特性,坡面产流为蓄满产流,受降雨特征及基质初期含水量的影响较小,在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坡面处理的基质含水量表现出微小差异,为喷射混凝土面>灰岩>砂岩。研究从水分循环角度提出了植被护坡技术应用的工程调整措施,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植被系统 岩石边坡 植被护坡 TDR 水分循环
下载PDF
基于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综合干旱指标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段居琦 张强 +3 位作者 何雨峰 周广胜 王有民 肖风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00 m×500 m)等多源数据信息,构建了基于气象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土壤干旱指数(土壤湿度百分位)和植被干旱指数(叶面积指数百分位)的综合干旱指数,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典型站点和区域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干旱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克服了单一气象干旱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旱情及单一植被长势指数会将其他灾害引起的植被长势变差误判为干旱的不足,能够反映灌溉对干旱的影响,实现对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评估 综合干旱指标 干旱指标 大气-土壤-植被系统 多源数据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和热传输机理及区域蒸散模型(英文)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永强 刘昌明 于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2-567,共6页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耦合模型 ,它模拟的结果与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结果比较一致 ;第二个模型为一维 3层的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此模型成功用于模拟 1 998— 2 0 0 3年度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深层入渗和蒸散过程 ;第三个模型为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模型 ,它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同步观测而建立 ,本模型可以监测区域地表的干旱状况 ,用于估算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水热传输机理 蒸散模型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模拟和验证 被引量:16
5
作者 莫兴国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本文建立了包括地下水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综合模型,并对模型中冠层动量湍流交换反梯度传输现象的描述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依据冠层内动量和热量的交换以及辐射传输过程,同时求解地表、冠层能量平衡方程,进而模... 本文建立了包括地下水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综合模型,并对模型中冠层动量湍流交换反梯度传输现象的描述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依据冠层内动量和热量的交换以及辐射传输过程,同时求解地表、冠层能量平衡方程,进而模拟饱和-非饱和土壤的水热传输。用浅地下水地区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量平衡各分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与观测结果相当一致。模型敏感性分析发现,叶面积指数对总蒸散量的影响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叶片最小气孔阻力对总蒸散量的影响,在该阻力较小时更显著;地下水位对蒸散量的影响在它小于1.5m时不显著,而在1.5~1.75m之间时,蒸散减小较快,主要由于土壤蒸发减小显著,冠层蒸腾稍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 地下水 水分 能量传输模拟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9-814,共6页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 ;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 ;在 2 0~ 5 0 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 ,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 ,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 ,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 ;土壤 -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 固定过程 土壤-植被系统 系统演变 水环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 被引量:86
7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5-611,共7页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向钙积旱成土发育,地表生物结皮发育;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影响现有防沙固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土壤-植被系统 水分平衡 干旱层 牛物结皮 干旱区
下载PDF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4 位作者 孙启祥 周金星 张建锋 刘国华 李冬雪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在总结分析土壤健康概念与内涵、土壤-植被系统的组成与边界的基础上,着重从植被类型与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化学健康和生物健康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土壤-植被系统 土壤健康 植被类型与特征
下载PDF
羊草草地植被-土壤系统氮循环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玉中 王庆锁 +1 位作者 钟秀丽 任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研究表明 ,0~ 30cm土层 7月氮 (N)总储量为 479.2g·m-2 ,其中主要为有机N ,占总N量的 98.5 % ,土壤中的无机N年度变化很大 ,在 2 .55~ 1 1 .3g·m-2 之间 ,7月无机N储量为 7.3g·m-2 ,与其它类型草地不同 ,该类型草地土... 研究表明 ,0~ 30cm土层 7月氮 (N)总储量为 479.2g·m-2 ,其中主要为有机N ,占总N量的 98.5 % ,土壤中的无机N年度变化很大 ,在 2 .55~ 1 1 .3g·m-2 之间 ,7月无机N储量为 7.3g·m-2 ,与其它类型草地不同 ,该类型草地土壤铵态N与硝态N含量有些季节相差不大 ,有些季节硝态N的含量超过铵态N的含量 ,铵态N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硝态N。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无机N约为 3 .48g·m-2 ·a-1 ,植物根系向地上每年输送的N量为 2 .97g·m-2 ·a-1 ,地上活体向地下转移的N量为 1 .54g·m-2 ·a-1 ,植物地上部分每年转为立枯凋落物的N量为 1 .43gm-2·a-1 ,由立枯凋落物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大于 1 .0 8g·m-2 ·a-1 ,植物根系每年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为 1 .51g·m-2 ·a-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地 植被-土壤系统 氮循环 N内部循环 分室模型 草地
下载PDF
酸沉降地区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定勇 牟树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植=0.882**,n=53;r土=0.741**,n=52)。调查还发现,当大气汞浓度大于30ng/m3时,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土壤-植物系统 汞累积
下载PDF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展羽 苏里坦 张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交错带 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 水热传输 模型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尺度转换问题
12
作者 王笑影 贾庆宇 +2 位作者 吕国红 谢艳兵 李荣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586-3589,3594,共5页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换研究的难度。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尺度转换及反馈机制在模拟中如何应用的研究结果,并在该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合理描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区域尺度系统行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 尺度转换 反馈 异质性
下载PDF
太行山坡地不同管理措施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文芳 李鑫 +2 位作者 陈艳梅 刘倩愿 王佳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70-6181,共12页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由4个植被因子(Shannon-Wiener、Simpson、Margalef、Pielou等指数)和7个土壤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pH、电导率、含水率等)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以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二者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措施下,除植被因子Pielou指数外,其余植被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2)土壤有机碳与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全氮与Shannon-Wiener和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3)不同管理措施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处于失调发展状态,原生灌草地为严重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和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模式的土壤滞后发展型,林下清除灌草属于轻度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滞后发展型。综上,种植人工核桃林并清除林下灌草有利于提升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度,但尚未达到最佳的协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坡地 管理措施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
下载PDF
湖北秭归地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铜、锌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学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2-44,共3页
对湖北秭归地区脐橙生态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Cu、Zn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脐橙果实中Cu和Zn的含量变化与母岩中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中Cu和Zn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不明显;系统中Cu和Zn的分布普遍存在偶数规律,且Zn/Cu有岩石→土壤... 对湖北秭归地区脐橙生态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Cu、Zn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脐橙果实中Cu和Zn的含量变化与母岩中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中Cu和Zn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不明显;系统中Cu和Zn的分布普遍存在偶数规律,且Zn/Cu有岩石→土壤→脐橙果实→干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Zn和Cu元素在脐橙植物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了分异,其方向是喜Zn厌Cu。不同地区脐橙果实中Cu和Zn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Zn=0.006+0.024×Cu(R=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 Zn/Cu比值 偶数规律 生物富集系数 湖北秭归
下载PDF
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含量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文业 赵明 +4 位作者 张继强 袁海峰 窦英杰 朱丽 陈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6,共9页
【目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内陆荒漠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因子,对植被生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特征的关系,揭示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育、恢复和管理... 【目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内陆荒漠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因子,对植被生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特征的关系,揭示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育、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含量、植被高度、植物种类和盖度等的调查,对植被特征与土壤特性等资料进行分析,开展该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Ma)、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最大值分别为0.72,0.72和1.38;植被平均盖度、多度、高度和密度分别为39.26%-70.19%、15.50-180.11株·m-2、49.65-124.63 cm和0.039-7.204株·m-2;垂直方向上,各群落各样点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同一样点相邻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大,变幅为3.87%-41.23%,浅层(0-60 cm)含水量、深层(60-200 cm)含水量与0-2 m土层贮水量平均值分别为4.67%-14.59%,6.45%-25.33%和65.6-248.2 mm;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对乔(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对草本植物种的影响,对乔(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有一定影响,但对多度影响远大于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且与物种的多度显著正相关,而草本物种多样性更多地依赖于浅层土壤水分含量,且正相关;各层土壤水分含量之间及各层土壤水分含量与0-2 m土层贮水量、植被盖度之间均正相关,0-80 cm内各土层水分含量与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之间均负相关,80-200 cm内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高度之间均正相关,0-2 m土层贮水量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植被盖度与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植被高度与植被密度之间负相关。【结论】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小,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乔(灌)木物种多样性依赖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而草本物种多样性更多地依赖于浅层土壤水分含量;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和0-2 m土层贮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特征的主要因子;植被各种属性之间既相互制约、密切联系,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西湖 荒漠-湿地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含量 植被群落特征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深圳杨梅坑地区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现领 贾黎黎 《华南地质》 CAS 2020年第3期270-279,共10页
本文以广东省深圳杨梅坑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采集土壤、岩石和芒萁植物样品,研究深圳杨梅坑地区不同地层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配特征,并揭示重金属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 本文以广东省深圳杨梅坑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采集土壤、岩石和芒萁植物样品,研究深圳杨梅坑地区不同地层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配特征,并揭示重金属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结果表明:(1)从岩石到土壤,春湾组土壤富集Cu、Ni、Cr,南山组土壤富集Pb、Zn、Cd、Hg。土壤在区域上富集特征,与岩石富集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地质背景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2)芒萁对土壤中Cu、Cd元素吸收程度最强,而对As元素吸收程度最低。植物体内重金属的转移能力趋势为Zn>Hg>Cd>Pb>Cu>Ni>Cr>As。(3)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As元素的迁移能力极弱,主要集中于土壤和成土母岩中;Pb、Zn、Hg、Cr、Ni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较弱,较少受成土母质和母岩的影响;Cd、Cu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较强,存在人为引起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杨梅坑 岩石-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元素迁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树华 蔺洪涛 +3 位作者 胡非 梁福明 王建华 刘和平 《干旱气象》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Deardorff(1978)提出的陆面参数化方案和Noilhan等人(1989)土壤水分参数化方案为基础,对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在模式中较详细地考虑了植被和地面的各种物理参量如地面和叶面的反射率和发射率,净叶面面积指数,植被的物理... 以Deardorff(1978)提出的陆面参数化方案和Noilhan等人(1989)土壤水分参数化方案为基础,对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在模式中较详细地考虑了植被和地面的各种物理参量如地面和叶面的反射率和发射率,净叶面面积指数,植被的物理阻抗等,并与大气边界层模式耦合。应用该模式模拟了沙漠及绿洲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率情况下的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连续变化特征;对不同植被覆盖率的热量平衡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地表蒸散3阶段的变化趋势特征,揭示出下垫面热量平衡分量间的相互转换过程。该模式可以用于中尺度的气象和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测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近地层的热量输送和水分散失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蒸散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的组成及其耦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妮妮 韩磊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8期119-121,共3页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简述了SVAT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其耦合模式,总结了SVAT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提出了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气水热传输耦合
下载PDF
从降水-土壤水分-作物系统探讨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并举的前景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湘玲 瞿唯青 孔扬庄 《自然资源学报》 1988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小麦全生育期产量随蒸散量而增加,>500mm后产量下降,经研究与实践证明,一般年份该地区水浇地小麦产量比旱地增产,黄河以北尤为突出,但旱作农业基于土壤可贮存的 1/3的雨季降水,而有一定潜力。因此,用系统的观点一方面充分利用该地区... 小麦全生育期产量随蒸散量而增加,>500mm后产量下降,经研究与实践证明,一般年份该地区水浇地小麦产量比旱地增产,黄河以北尤为突出,但旱作农业基于土壤可贮存的 1/3的雨季降水,而有一定潜力。因此,用系统的观点一方面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自然降水,发挥土壤水库的贮水作用以发展旱作农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水浇地节水灌溉,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土壤-作物系统 旱作农业 节水灌溉农业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王屋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二朋 张立伟 +3 位作者 赖勇 王彩峰 杨喜田 孔玉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49-95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不同海拔梯度下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标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壳斗科栎属(Quercus fagaceae)在各个海拔均占据优势地位。1100 m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最高,1500 m处植被综合评价指数最高,800 m处植被和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均最低。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依次为1500 m最大,1100 m次之,1000和800 m最小,其中1500和1100 m分别表现为初级协调土壤滞后型和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1200 m为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型,800和1000 m分别为严重失调共损衰退型和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结论】王屋山地区不同海拔植物-土壤耦合协调关系较复杂,高海拔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协调一致性较好,低海拔耦合协调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屋山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度模型 海拔梯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