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1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下载PDF
触发和驱动第四纪冰期的机制是什么? 被引量:10
2
作者 鹿化煜 王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64-1172,共9页
晚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包括冰期气候和人类起源等,其中,冰期及其旋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解释.地球构造活动诱发的地表风化强度和大洋环流变化,改变了大气CO2含量和地表热量传输过程,其与地球运动轨... 晚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包括冰期气候和人类起源等,其中,冰期及其旋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解释.地球构造活动诱发的地表风化强度和大洋环流变化,改变了大气CO2含量和地表热量传输过程,其与地球运动轨道变化调制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周期,包括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夹角和岁差等,共同驱动了第四纪大冰期降临及旋回变化.其中,太阳辐射量变化起主导作用.在包括海陆配置、大气CO2、洋流变化、岩石风化等达到临界点的背景下,太阳辐射量变化驱动着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在晚上新世,由于地表化学风化加强、深海沉积埋藏碳增多,使得大气中CO2含量减少,温室气体效应减弱;加上高纬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降到临界值,高纬地区冰川发育并形成强大的反馈机制,北半球冰期来临并在之后发生了中更新世冰期气候转型.在上新世-更新世的古气候变化中,存在~400,100,41和23ka等周期,这是太阳辐射量变化驱动的结果;其中,大气CO2和冰冻圈反馈起到重要的放大作用.近200年以来,人类急剧向大气中排放CO2气体,增强了温室气体效应,可能改变冰期气候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太阳辐射量 大气CO2含量 大洋传送带 轨道时间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