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洋地壳的跷跷板现象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学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1期28-29,共2页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4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13cm。由此形成的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火山活动一一对应的原因。
关键词 大洋地壳 厄尔尼诺 水均衡作用 跷跷板原理 地震 火山 洋壳反向升降
下载PDF
莫霍计划——钻穿大洋地壳至地幔
2
作者 Benoit lldefonse 姚伯初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8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大洋地壳 地幔 科学问题 钻穿 大洋钻探计划 不连续面 地质学家 IODP
下载PDF
析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的原因
3
作者 安阳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57-61,共5页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地质书籍均避而不谈,有的则说其中奥秘有待人们去探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地壳 海洋地壳 硅铝层 地球膨胀
下载PDF
俯冲大洋地壳折返的极限深度
4
《中国科技成果》 2013年第21期87-88,共2页
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人:陈意叶凯郭顺刘景波苏斌张灵敏程南飞 1984年,法国科学家Chopin和Smith分别在阿尔卑斯和挪威西部片庥岩区发现了超高压矿物柯石英,证明低密度大陆地壳曾被俯冲到地幔〉80公里... 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人:陈意叶凯郭顺刘景波苏斌张灵敏程南飞 1984年,法国科学家Chopin和Smith分别在阿尔卑斯和挪威西部片庥岩区发现了超高压矿物柯石英,证明低密度大陆地壳曾被俯冲到地幔〉80公里的深度,然后折返回地表。上世纪90年代初,地质学家们在地表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金刚石,揭示地壳物质至少被俯冲到地幔120公里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极限深度 大洋地壳 俯冲 折返 超高压变质岩 超高压矿物 SMITH
原文传递
Nature Geoscience:大洋海底地幔扩张的2种方式
5
作者 马瀚青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4期5-5,共1页
大洋中脊周围的大洋地壳一般是由熔岩流动形成圆丘状岩石表层。然而,2013年第6期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上的《地质构造:横跨整个海底的地幔扩张》(Tectonics:Mantlespreadacrosstheseafloor)研究有了... 大洋中脊周围的大洋地壳一般是由熔岩流动形成圆丘状岩石表层。然而,2013年第6期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上的《地质构造:横跨整个海底的地幔扩张》(Tectonics:Mantlespreadacrosstheseafloor)研究有了新的发现。该研究利用西南印度洋洋脊的大洋地壳遥感影像,发现由于地壳扩张和剥离作用,海底暴露出一种具有不同光滑纹理的地幔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地壳 地幔 海底 大洋中脊 地质构造 地球科学 遥感影像 南印度洋
下载PDF
大陆地壳成因的秘密
6
作者 刘勇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7-377,共1页
太阳系中的绝大多数类地行星都具有玄武质地壳,类似地球表面的大洋地壳(由洋中脊地区的上地幔减压熔融形成)。然而地球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地壳——又厚又轻的硅酸盐大陆地壳。
关键词 大陆地壳 似地球表面 大洋地壳 太古宙 火山活动 上地幔 洋中脊 玄武质 洋壳 板块运动
下载PDF
海洋地壳辉长岩层中晶体颗粒大小随深度分布的初步探讨
7
作者 张志刚 陈永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0-615,共6页
通过海洋地壳生成模型得到的典型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脊处海洋地壳内的热结构和速度场 ,推算出海洋地壳内的辉长岩层上、下组的成岩时间存在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成岩时间是指岩浆降温到某一指定温度时所经历的时间 ) .并试图用这个结... 通过海洋地壳生成模型得到的典型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脊处海洋地壳内的热结构和速度场 ,推算出海洋地壳内的辉长岩层上、下组的成岩时间存在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成岩时间是指岩浆降温到某一指定温度时所经历的时间 ) .并试图用这个结果来解释在Oman蛇绿岩套辉长岩层野外实际观测得到的结论 :海洋岩石圈底部的辉长岩的结晶颗粒大小的平均值要比浅部辉长岩结晶颗粒大小的平均值高出一个数量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套成岩时间 大洋中脊动力学海洋地壳生成机制 海洋辉长岩层结构 海洋地壳岩浆房
下载PDF
洋壳蛇纹岩——生烃源 被引量:8
8
作者 А·Н·Дмитриевский И·Е·Баланюк +2 位作者 О·Г·Сорхтин А·Ш·Донгарян 任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8-271,共4页
介绍了用含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海水对大洋岩心进行水解的过程。结果表明,此水解过程可导致生成非生物成因的甲烷和氢。在含铁超基性岩的蛇纹岩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二氧化碳还原,可以生成大量的甲烷。同时,海水经二价铁... 介绍了用含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海水对大洋岩心进行水解的过程。结果表明,此水解过程可导致生成非生物成因的甲烷和氢。在含铁超基性岩的蛇纹岩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二氧化碳还原,可以生成大量的甲烷。同时,海水经二价铁的分解,释放出氢。大洋岩石中甲烷的生成速度可达9×106t/a,氢的生成速度达9.7×106t/a.其中,大量的甲烷和氢因细菌的作用而发生酸化,除一部分气体散布到大气中之外,其余以热液或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在大洋中储(沉)积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源 甲烷 大洋地壳 蛇纹岩 生油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热液活动
下载PDF
Age and duration of intra-oceanic arc volcanism built on a suprasubduction zone type oceanic crust in southern Neotethys,SE Anatolia 被引量:4
9
作者 Fatih Karaoglan Osman Parlak +2 位作者 Urs Kltzli Friedrich Koller Tamer Rizaogl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99-408,共10页
东南的古称包括象变形山岳, ophiolites,暴烈的弧单位和 granitoid 岩石那样的 tectono-magmatic/stratigraphic 单位的数字。所有为南部的 Neotethys 的迟了的白垩纪进化他们起重要作用。这些单位的空间、时间的关系建议同时代的 mag... 东南的古称包括象变形山岳, ophiolites,暴烈的弧单位和 granitoid 岩石那样的 tectono-magmatic/stratigraphic 单位的数字。所有为南部的 Neotethys 的迟了的白垩纪进化他们起重要作用。这些单位的空间、时间的关系建议同时代的 magmatism 的进步发展并且向北方在迟了的白垩纪期间推进 subduction/accretion。我们从普遍的暴烈的弧单位表演的 rhyolitic 岩石的新 U-Pb 锆石数据变老(83.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大洋地壳 火山弧 年龄数据 SSZ型蛇绿岩 变质地块 花岗岩类 沉积单元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部东准噶尔的侧向增生过程研究取得进展
10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1-421,共1页
增生型造山带是近20年研究揭示的一种新型的造山带。不同于以巨量的地壳缩短和加厚为特征的经典的陆-陆碰撞型造山带,增生型造山带是在大洋地壳持续俯冲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地体不断拼贴增生形成,以显著的地壳垂向生长和水平侧向增生为特... 增生型造山带是近20年研究揭示的一种新型的造山带。不同于以巨量的地壳缩短和加厚为特征的经典的陆-陆碰撞型造山带,增生型造山带是在大洋地壳持续俯冲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地体不断拼贴增生形成,以显著的地壳垂向生长和水平侧向增生为特征。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塔里木克拉通之间的广袤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东准噶尔 侧向 地壳缩短 大洋地壳 西伯利亚 克拉通
下载PDF
21世纪矿产勘查的展望
11
作者 施俊法 《国土资源情报》 2001年第4期38-38,共1页
21世纪初,人类对矿物原料需求将继续增长,这就要求增加矿床发现速度。至今为止所有金属矿产资源来自大陆地壳。最近,大洋地壳矿产发现表明,21世纪将开始在大洋采矿。然而,大洋地壳矿产出现的概率远远低于大陆地壳,因此,21世纪的... 21世纪初,人类对矿物原料需求将继续增长,这就要求增加矿床发现速度。至今为止所有金属矿产资源来自大陆地壳。最近,大洋地壳矿产发现表明,21世纪将开始在大洋采矿。然而,大洋地壳矿产出现的概率远远低于大陆地壳,因此,21世纪的勘查与采矿继续将重点放在大陆地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矿产勘查 矿床 发现 金属矿产资源 采矿 需求 增加 产出
下载PDF
海底探索史话之 海洋探索从源头说起(上)
12
作者 何其祥 许靖华 《海洋世界》 2010年第4期35-37,共3页
大西国的故事,虽然不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假说,但却不乏信徒。现在我们知道,大陆的地壳和大洋地壳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的陆沉,不可能形成如此巨大而又有着漫长历史的海洋。
关键词 海洋探索 海底探索 史话 源头 大洋地壳 科学假说
下载PDF
地震成因之谜
13
作者 袁正明 《科学之友》 1996年第2期10-11,共2页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强烈的震动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人们普遍感觉到大地在颤抖,唐山——斗南一带的震动更为强烈,地面上下摇晃,顷刻之间,唐山市化为一片废墟,24万酣睡的市民顿时葬身于瓦砾之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大陆漂移说 地球 地震成因 大洋地壳 对流 唐山市 古地磁 岩石层 发生
下载PDF
我国发现古海底“黑烟囱”
14
作者 陈福民 《科学24小时》 2003年第6期4-6,共3页
关键词 黑烟囱 生命起源 硫化物矿床 大洋地壳
下载PDF
我国“科学号”在冲绳海槽科考满载而归
15
《青海国土经略》 2014年第3期78-78,共1页
5月12日,我国“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完成首个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在本次航行中,“科学”号科考船携带丰硕的成果满载而归:在冲绳海槽发现了2个“黑烟囱”、4个热液溢流区,采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积物等地质样品30多件。“科学”号首... 5月12日,我国“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完成首个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在本次航行中,“科学”号科考船携带丰硕的成果满载而归:在冲绳海槽发现了2个“黑烟囱”、4个热液溢流区,采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积物等地质样品30多件。“科学”号首航承担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性科技专项和国家“973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黑烟囱 地质样品 科考船 西太平洋 缆控潜水器 大洋地壳 中国科学院 采水 海底热液
下载PDF
乌克兰专家到沪作地学报告
16
作者 吴钦 《学会》 1996年第9期36-36,共1页
乌克兰专家到沪作地学报告应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和上海市地震局邀请,乌克比──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吉亚伯金*x.eTankhH*教授于「月「日下午在上海市地震局作学术报告,题目是:「从地球物理角度提出新的大地构造假设... 乌克兰专家到沪作地学报告应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和上海市地震局邀请,乌克比──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吉亚伯金*x.eTankhH*教授于「月「日下午在上海市地震局作学术报告,题目是:「从地球物理角度提出新的大地构造假设」。吉亚伯金教授是资深地球物理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 地球物理学家 深大断裂 大地构造模式 板块构造 造运动 地球形状 科学院院士 大洋地壳 均衡作用
下载PDF
人类对海底地貌的认识和利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里弼东 《海洋测绘》 1999年第3期51-54,共4页
海底地貌是指海底表面的起伏形态,它与陆地地貌共同组成地球的固体表面形态,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由于它被浩翰的海洋所覆盖,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远不如陆地地貌那么熟悉,对它的利用也仅限于有限的范围和不多的领域。
关键词 海底地貌 大陆架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沉积物 海底地形 大洋地壳 地貌单元
下载PDF
大洋钻探,人类冲冲冲
18
作者 何启明 《少儿科技》 2023年第11期6-7,共2页
选择海洋有原因,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处传播速度的变化,科学家一般将固体地球由内向外分为3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其中,地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 选择海洋有原因,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处传播速度的变化,科学家一般将固体地球由内向外分为3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其中,地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 硅酸盐岩石 大洋钻探 大陆地壳 传播速度 大洋地壳 同心球 地震波
原文传递
新林蛇绿岩 被引量:44
19
作者 李瑞山 《黑龙江地质》 1991年第1期19-32,共14页
关键词 蛇绿岩 地幔 大洋地壳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 被引量:43
20
作者 吴振利 李家彪 +4 位作者 阮爱国 楼海 丁巍伟 牛雄伟 李细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3-1476,共14页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广角地震 大洋地壳 西北次海盆 海底扩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