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 被引量:44
1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张宏远 向忠金 姜春发 高联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65-1583,共19页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北秦岭造山带被动陆缘大洋扩张向俯冲增生造山转换的时限。研究显示:华北陆块南缘由晚新元古代大洋扩张作用转化为板块俯冲作用的转换时限为早奥陶世,约472Ma左右。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至少存在两期板块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时代上向南变新,空间上向南向洋内迁移。两次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分别构筑了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俯冲杂岩两条构造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晚新元古代火山裂谷与大洋扩张 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 转换时限
下载PDF
阿拉伯海东北部:印度深海扇下部的早期扩张和大陆向大洋基底的过渡
2
作者 侯贵卿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印度河深海冲积扇,地震测量穿入基底,利用测量结果能够绘制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基底构造图,并描述它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基底的主要大地构造是一条EW向地堑,并伴有一个突出的中心,EW向地垒——Pali-tana地垒。这... 为了研究印度河深海冲积扇,地震测量穿入基底,利用测量结果能够绘制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基底构造图,并描述它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基底的主要大地构造是一条EW向地堑,并伴有一个突出的中心,EW向地垒——Pali-tana地垒。这条裂谷被若干NE—SW向的断层斜向切割。大的EW向磁异常同大洋性阿拉伯海盆的磁异常层序不连续。但是,这些磁异常与地壳中的反磁化作用是有联系的,表明这条裂谷位于与德干圈闭(DeccanTraps)有关的被线状火山岩体侵入的拉伸大陆壳之下,或者说位于老于像在东南方向的Laxmi海盆的年代28(64Ma)大洋壳之下。伴随这些构造,在Laxmi海岭从印度大陆的分离过程中NE-SW向断层随着走向滑移模式可以起转变方向的作用。笔者提出裂谷作用和大洋扩张已经发生在与连接大洋性Laxmi海盆、NarmadaSon线性构造和Gop裂谷的三联点周围。这个阶段早于阿拉伯海盆的大洋扩张作用。这一解释符合前面提到的在年代28之前印度和塞舌尔的初始分离说。Laxmi海岭可能是后来离去附着到印度大陆的塞舌尔微板块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阿拉伯海盆 大陆边缘 大洋扩张 磁异常
下载PDF
遵化豆荚状铬铁矿岩浆流变学性质
3
作者 陈征 李江海 +1 位作者 程素华 黄雄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0-314,共5页
对遵化豆荚状铬铁矿中250个铬铁矿豆体的形态、大小、向椭球体转变的程度等统计分析表明,豆体在上升期间与岩浆作用的过程中伴有由等轴体(近似为球体)向椭球体转变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豆体在相对岩浆运动的过程中,豆体的表面与岩浆之... 对遵化豆荚状铬铁矿中250个铬铁矿豆体的形态、大小、向椭球体转变的程度等统计分析表明,豆体在上升期间与岩浆作用的过程中伴有由等轴体(近似为球体)向椭球体转变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豆体在相对岩浆运动的过程中,豆体的表面与岩浆之间的粘滞摩擦造成的。粘滞摩擦力的大小、作用于豆体表面的时间又取决于岩浆的粘度、豆体相对于岩浆的沉降速度、豆体半径的大小及岩浆上升的速度,所以这些因素将决定豆体变形(磨蚀、椭球化)的程度。因此,可用豆体与岩浆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来模拟豆体的变形特点,而反过来据实测的豆体变形程度数据又可推算岩浆真实的上升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荚状铬铁矿 流变学性质 大洋扩张 遵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