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大海侵时期古渤海潮流沉积动力环境特征及其与现今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季有俊 杨作升 +2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芦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9,共9页
全新世以来最大海侵时期(7kaBP)中国东部海的海平面达到最大,黄河三角洲此时期并未形成,整个古渤海西部轮廓较开阔。依据前人浅地层剖面和岩心测年的研究,大体恢复了中国东部海的古岸线和古水深,运用三维水动力悬沙数学模型(ECOMSED)对... 全新世以来最大海侵时期(7kaBP)中国东部海的海平面达到最大,黄河三角洲此时期并未形成,整个古渤海西部轮廓较开阔。依据前人浅地层剖面和岩心测年的研究,大体恢复了中国东部海的古岸线和古水深,运用三维水动力悬沙数学模型(ECOMSED)对最大海侵时期和现今两个时期渤海的潮流沉积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古渤海较现今水深大、区域宽广,加之传入古渤海的潮波较现在弱,古渤海的潮流较现在弱很多,尤其是渤海西部黄河入海区域。在这种较弱的潮流动力环境下,黄河入海泥沙更容易沉降,更容易快速堆积并向外海推进,更有利于黄河物质在近岸堆积和形成黄河三角洲。由于古渤海水动力较弱,黄河泥沙输出渤海的泥沙较现在的比例要少。古今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东部潮流都较弱,细颗粒泥沙易沉降,沉积厚度较大,而辽东湾内整体潮流动力较强,细颗粒泥沙不易沉降,是导致辽东湾内底质颗粒相对较粗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侵时期 潮流沉积 数值模拟 古渤海
下载PDF
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长江口潮波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玉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36,30,共4页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 ,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一巨大河口湾 ,研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特性 ,并与现今长江口的进行对比 ,有助于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动力过程。根据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35个计算站...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 ,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一巨大河口湾 ,研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特性 ,并与现今长江口的进行对比 ,有助于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动力过程。根据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35个计算站一个半日潮周期的潮位、潮流过程曲线得知 ,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为驻波以及驻波 前进波混合型。此后 ,随着古长江河口湾被充填、长江口东进南移 ,长江口的潮波也逐渐转变为现今长江口的前进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大海侵 长江口 潮波特性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西缘晚第四纪沉积演化和最大海侵古岸线的重建 被引量:7
3
作者 周良 王洋 +4 位作者 杜学斌 卜建军 吴俊 吕万军 刘秀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35,共17页
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底栖有孔虫、磁化率数据,建立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框架,重建了最大海侵古岸线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单元(石排组、西南镇组、三角组、横栏组),经历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河流—海相交替沉积环境、末次冰期的海退暴露环境以及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环境。MIS3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发生了2次主要的海侵事件。2)依据钻孔圈定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最远向陆延伸分别为15.4 km和16.3 km,两条最大海侵线距离接近,走势相同。这与当时实际海平面高度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符,可能是由于构造抬升作用导致晚更新世海侵时古地势较低。两期海侵沉积物的高程和年代资料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构造抬升状态,抬升速率为+0.51 mm/a,而全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沉降状态,沉降速率为-0.61 mm/a,重建的MIS3和MIS1时期最大海侵古岸线分别与研究区当前2.8 m和3 m等高线相符。此外,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由于新构造背景不同,晚第四纪海侵发生次数和最大范围在空间上整体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之间海侵强度差异并未完全遵循"早弱晚强"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除不同构造单元存在着构造差异外,海平面高度和沉积物供给变化同样对海侵强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西缘 晚第四纪 沉积演化 大海侵古岸线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及其地貌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艳霞 黄海军 +2 位作者 董慧君 祁雅莉 张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0-353,共14页
结合钻孔与探地雷达探测古海相层尖灭点的测量方法与图像处理原则,本研究在沿渤海西南岸分布的8个相关钻孔附近开展了探测,经图像处理、与钻孔对比分析以及在特征位置钻探浅钻的方式,获得了5处最大海侵尖灭点的位置、地层剖面形态以... 结合钻孔与探地雷达探测古海相层尖灭点的测量方法与图像处理原则,本研究在沿渤海西南岸分布的8个相关钻孔附近开展了探测,经图像处理、与钻孔对比分析以及在特征位置钻探浅钻的方式,获得了5处最大海侵尖灭点的位置、地层剖面形态以及高程等信息。结合6kaB.P.、2kaB.P.左右和现代黄河流路变迁史及沿岸贝壳堤分布情况,揭示了最大海侵时期小清河向北至漳卫新河范围主要为古黄河形成的广阔三角洲潮滩地貌,海侵线远离海岸线深入内陆,其上的贝壳堤形成主要与黄河流路变迁相关;而渤海湾西南岸黄骅、沧州附近及以北主要为沼泽一渴湖一沙坝海岸地貌特征,海侵线由渴湖的陆侧边缘向海逐渐推进,沿岸分布的6kaB.P.左右贝壳堤的形成则是基于沿岸堤,并伴随风暴作用发育而来。莱州湾南岸依据埋藏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情况,推断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前后具有与现代相似的海岸地貌特征,海侵时,海水直抵当时最大高潮线附近,使得海岸线与海侵线几乎相当。依据剖面地形校正结果可知,最大海侵时,海水侵入内陆至现代地表高程5.8-10.3m范围,后期新构造运动造成的隆起与下沉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区域海侵层高程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结果为进一步估算海平面变化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最大海侵 探地雷达海岸地貌 贝壳堤 渤海西南岸
原文传递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真相说明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嘉谷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8年第8期19-22,共4页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真相说明韩嘉谷葛剑雄先生在撰写谭其骧先生传记的过程中,遇到了谭先生在1965年发表《历史时期渤海湾两岸的大海侵》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因此撰文要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向学术...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真相说明韩嘉谷葛剑雄先生在撰写谭其骧先生传记的过程中,遇到了谭先生在1965年发表《历史时期渤海湾两岸的大海侵》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因此撰文要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向学术界、向后人作出交待”,并认为“只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历史时期 大海侵 考古队 考古调查 海岸线变迁 海河水系 《人民日报》 考古发掘 天津市
原文传递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一文的声明
6
作者 葛剑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8年第8期22-22,共1页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一文的声明葛剑雄拙文《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撰写时误以李世瑜先生为当事人,在未找到天津考古队有关人士调查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以至在文章中出现了指...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一文的声明葛剑雄拙文《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撰写时误以李世瑜先生为当事人,在未找到天津考古队有关人士调查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以至在文章中出现了指责天津考古队的说法。现在韩嘉谷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历史时期 大海侵 考古队 公案 葛剑雄 事实真相 当事人 谭其骧 未出版
原文传递
渤海湾西北岸MIS3阶段以来的海侵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猛 韩荣文 +1 位作者 牛毅 胥勤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1-733,共13页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湾沿岸普遍出现三期海侵,不同学者通过钻孔以及古海岸遗迹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西岸、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沉积演化及海平面变化,而渤海湾西北岸地区晚更新世海侵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及海侵层对比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湾沿岸普遍出现三期海侵,不同学者通过钻孔以及古海岸遗迹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西岸、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沉积演化及海平面变化,而渤海湾西北岸地区晚更新世海侵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及海侵层对比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多个钻孔岩心进行年代学、沉积学和微体古生物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40 m以浅的标准地层层序、年代格架,划分了微体古生物组合带。研究区MIS3阶段以来共发育两期海侵,MIS3阶段海侵年代为35210~37658 cal.a BP,MIS1阶段海侵年代为7050~11310 cal.a BP。受古气候变化、古地貌和新构造运动影响,两期海侵层的空间分布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差异明显,MIS1阶段海侵规模大于MIS3阶段,MIS1阶段海侵为潟湖沉积体系,MIS3阶段海侵为潮坪-河口砂坝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北岸 大海侵边界 沉积特征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确定全新世海侵线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祁雅莉 黄海军 +2 位作者 刘艳霞 刘晓 杨曦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8-115,共8页
针对全新世大暖期古海岸线位置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探地雷达进行最大海侵位置追踪的方法,在探地雷达可获得连续沉积地层图像的理论基础上,在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莱州湾东岸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la RAMAC100MHz天线... 针对全新世大暖期古海岸线位置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探地雷达进行最大海侵位置追踪的方法,在探地雷达可获得连续沉积地层图像的理论基础上,在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莱州湾东岸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la RAMAC100MHz天线结合相应的图像处理手段,能够识别区域10 m以内浅地层中海陆相沉积物分界面,与已有钻孔和现场探挖浅孔剖面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利用探地雷达追踪全新世海侵时期古地层、将海相层尖灭点处确定为最大海侵线位置,进一步恢复古环境是可行的。本文为研究古海岸线位置提供的方法,即通过探地雷达探测地层,得到高清的可视化图像,这使得古海岸线位置确定更精确、更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最大海侵线 探地雷达 地层 图像处理 尖灭点
下载PDF
洪月前后看绍兴
9
作者 周尚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7,共7页
洪水即尧说的洪水期,是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绍兴是现在的绍兴,名出南宋。那为什么不用古称呢?其一,绍兴和会稽、古越,所指同一个地域,故可通,故可通。其二,文章所论为洪水期间的会稽,但为了“通古今之变”,把洪水期间的会稽... 洪水即尧说的洪水期,是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绍兴是现在的绍兴,名出南宋。那为什么不用古称呢?其一,绍兴和会稽、古越,所指同一个地域,故可通,故可通。其二,文章所论为洪水期间的会稽,但为了“通古今之变”,把洪水期间的会稽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考察,使之与今天及未来相通,所以使用绍兴这一现代名称。文章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即证明了人类进化史上有过一个“水生”的阶段。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敲贝而食”的时代。由此推断,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滨海之地,中国也不例外,华夏文明不可能发源于西北内陆高原,而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即以现在的绍兴为中心的北到山东半岛南到台湾海峡的滨海之地。文章第二部分标题为“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这里阐述了人类祖先们学会火的使用后,由“敲贝而食”过渡到“煮贝而食”的阶段。但在陶器产生之前,胡芦器皿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用器。河姆渡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园种葫芦籽,证明会稽山下的先民在更早的时候已在利用野生葫芦生活用器了。这为过去有人提出的“中国最早的图腾为葫芦崇拜”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作为中华各族的“人祖”的做羲、女娲,实为葫芦之转音;以及现在尚有三十多个民族还保留着葫芦崇拜的传说和民俗,可以推断,中华各民族其实出于一源,都是长期使用葫芦器皿的以葫芦为原始图腾的会稽山下“九黎”、“三苗”之后裔。文章第三部分标题为“三次大海侵与民族大迁移”。大体说来,伴随10万年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现在的绍兴会稽山,最初称茅山,在那期间就变成了苗山;当时的先民部落由九黎而成三苗。伴随4万多年前的第二次民族大迁移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这时先期内迁的先民已分化成为戎、狄、氐、羌及散居西南的三苗、百越等。这样,随第二次大迁移而来的先民与这众多内地民族之间,既有各种形式的联合、融合等等,也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所以留了炎黄大战,黄帝战尤等历史故事。发生在4-5千年前的第三次民族大迁移与前二次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已有陶器的发展和原始农业。这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移民在原找到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新兴的农业民族。伴随这段历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大禹治水也由过去的消极的抵抗水患,转变为以兴修水利为主。大禹治水到会稽,毕功于了溪,并在这里大会诸侯,会稽治国之道,标志着远古时代的结束和华夏文明的形成。从此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历史从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期 食贝猿人 葫芦图腾 大海侵 迁移 内烧法 外烧法 绍兴 地方名 会稽山 农业 陶器 民族 苗山
下载PDF
A Modelling Study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on the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6
10
作者 LI Jiaxing WEI Hao +1 位作者 ZHANG Zhihua LU You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4期537-548,共12页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trusion on the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ECS) was simulated with a nested global and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circulation model.The model analysis reveals the influence 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trusion on the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ECS) was simulated with a nested global and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circulation model.The model analysis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bility of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on the intrusion to the northeast of Taiwan:high correlation (r=0.92) with the on-shore volume flux in the lower layer (50 200 m) ;low correlation (r=0.50) with the on-shore flux in the upper layer (0 50 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fluxes and sea surface height suggests tha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flux east of Taiwan and its subsurface water intruding to the shelf lag behi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t 162 E by about 14 months,and could be related to wind-forced variation in the interior North Pacific that propagates westward as Rossby waves.The intrusion of Kuroshio surface water is also influenced by local winds.The intruding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causes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bottom waters on the southern ECS shelf.The influence of the intruding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extends widely from the shelf slope northeast of Taiwan northward to the central ECS near the 60 m isobath,and northeastward to the region near the 90 m isob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intrusion East China Sea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 被引量:49
11
作者 沈玉林 秦勇 +3 位作者 郭英海 易同生 邵玉宝 金洪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3-579,共7页
基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含煤地层的沉积条件奠定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及物性基础,层序地层格架特点限定了含气... 基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含煤地层的沉积条件奠定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及物性基础,层序地层格架特点限定了含气单元间含气性的连通性.最大海泛面附近的菱铁质泥岩等低渗透岩层控制了垂向次级含气单元间的含气性相对独立,且煤层含气量与海平面升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最大海侵面附近煤层含气量相对较低,此界面似乎可作为含煤层气系统内独立含气单元的成藏边界;层序界面沟通了含气单元间的含气联系,使得靠近层序界面附近的煤层具有相似的含气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层序地层 低渗透岩层 大海侵 含气系统
原文传递
全新世大暖期莱州湾东-南岸古海岸线位置追踪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艳霞 黄海军 +3 位作者 祁雅莉 刘晓 杨曦光 刘勇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65,共14页
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的位置确定对研究区域古沉积环境演化和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地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前提.古海侵边界的确切位置可以通过追踪具有连续地层区域的海相地层尖灭点实现.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具有... 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的位置确定对研究区域古沉积环境演化和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地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前提.古海侵边界的确切位置可以通过追踪具有连续地层区域的海相地层尖灭点实现.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具有钻孔数据和典型古海岸线地貌标志的区域为试验场,提出了一种探地雷达(GPR)追踪大暖期海侵边界的方法.结果显示,选取探测深度7—8m、图像分辨率0.3m的100MHz超强地面耦合(RTA)非屏蔽天线能够较好地识别海侵体系界面,结合已有钻孔Y61和现场探挖的浅钻,能够获得海侵沉积层由海向陆逐渐向上延伸、直至尖灭的层位位置变化信息的剖面图像.依据已确立的方法,在莱州湾南岸已有钻孔ZK305附近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侵形成的粉砂、细砂和泥的薄互层以楔形侵入至古今陆相沉积层间,在雷达图像上会形成明显的反射特征.方便快捷的探地雷达技术结合部分钻孔资料可用于海相层、古海岸线位置的精确测定,为古海岸线位置不确定的区域提供纵向直观、层序地层方面的判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GPR) 大海侵海岸线 雷达图像解译 钻孔数据 莱州湾东-南岸
原文传递
广东江门西江全新世有孔虫群落及其古环境意义
13
作者 郭启梅 李保华 +1 位作者 王晓燕 钟石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6,共6页
本文通过对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沉积物钻孔产出有孔虫的鉴定与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物中双壳类壳体AMS^(14)C测年结果,揭示了该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古环境演变过程。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异度极低... 本文通过对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沉积物钻孔产出有孔虫的鉴定与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物中双壳类壳体AMS^(14)C测年结果,揭示了该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古环境演变过程。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异度极低、但丰度较高,以近岸浅水种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优势种,反映三角洲平原环境受径流影响强烈。位于同一剖面的多个钻孔横向对比显示海水最远达到江门市蓬江区弓田村附近。最大海侵发生应晚于7540aBP(日历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环境 大海侵 江门 广东
原文传递
地貌学
14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第四纪地质 青藏高原 海洋地质 地球化学 自然科学版 全新世 冰后期最大海侵 钱塘江河口湾 潮流场 沉积物
原文传递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intrusion of the Kuroshio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4
15
作者 ZHANG QingHua QU YuanYuan +1 位作者 LI JianKe YIN XunQ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289-2295,共7页
Here we use a two-layer model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the intrusion of the Kuroshio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and shelf water produces a stable upwelling zone... Here we use a two-layer model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the intrusion of the Kuroshio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and shelf water produces a stable upwelling zone above 100 m depth northeast of Talwan, which provides a dynamical explanation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old core previously observed by satellite. The affected shelf water from the interaction has an onshore portion, which turns right and becomes a northward alongshore flow when it moves closer to shore. This implies that the Kuroshio water cannot penetrate deep onto the inner part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ut it generates a strong northward jet that is formed mainly by the shelf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continental shelf UPWELLING alongshore flow STRAT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