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天君之心、大清明心和诚心:荀子心论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何善蒙
-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7-13,共7页
-
文摘
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源性观念,中国传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围绕着心而展开的,从而也便有了心性论哲学对中国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往每当论及中国古代心性论时,人们通常会将孟子的思想理解为心性论哲学的一个典范,而对于荀子,则很少涉及他有关心方面的论述。实际上,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荀子对于心也同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天君之心、大清明心以及诚心是荀子心论的三个维度。天君之心是从认识意义上进行讨论的,大清明心是通过行为主宰的含义展现出来的,而诚心则是在道德行为意义上的阐发,由此呈现出荀子心论的丰富内涵。
-
关键词
天君之心
大清明心
诚心
荀子
心论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荀子人性论新探:仁且知的人性生成
- 2
-
-
作者
徐玲
-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3-81,共9页
-
文摘
人性问题是儒家核心命题之一,荀子不同于孟子以性善起论而言性恶,由此引发千百年来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荀子所言之性,包含着情性、欲性,且情、性、欲三者是不分的,而就情感与欲望本身而言也不是恶的。荀子言性恶,其实是从礼义与人伦共处的角度讲的。但是,既然言性恶,善又何以可能?所以荀子通过知性,也就是心之知,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的知道、可道,也就是知礼义可礼义之心,解释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不论情性、欲性、知性等,此皆“天之就也”之性,皆乃天予之、生来具备的。而荀子论性还需注意的是其积伪(为)而成的生成性,此是人在不断积伪(为)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日生日成之性,而其生成之性的终极之处便是仁知且不蔽的圣人之境。而荀子积伪以成性的人性生成论,也为当今人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现代人性论转化提供了思路。
-
关键词
人性论
大清明心
仁且知
积伪
性日生日成
-
Keywords
human nature
clear and bright heart
the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activity
the Generation of humanity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性朴欲趋恶论视域下的荀子政治哲学
被引量:4
- 3
-
-
作者
李友广
-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管子学刊》
2022年第4期81-91,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15XZX006)。
-
文摘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
关键词
荀子
性朴欲趋恶论
天人相分
大清明之心
圣人观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