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西中-上奥陶统大田坝组喇叭角石科鹦鹉螺动物群及其个体发育 被引量:6
1
作者 方翔 陈挺恩 +2 位作者 张允白 李文杰 张元动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1-346,共16页
中-晚奥陶世是鹦鹉螺类演化历史上的一个多样性爆发时期,其中喇叭角石科鹦鹉螺是该时期全球广布的重要类群。文中对产自湘西地区多个中-上奥陶统剖面的喇叭角石科鹦鹉螺进行了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特别对产自其中3个奥陶纪地层剖面的鹦鹉... 中-晚奥陶世是鹦鹉螺类演化历史上的一个多样性爆发时期,其中喇叭角石科鹦鹉螺是该时期全球广布的重要类群。文中对产自湘西地区多个中-上奥陶统剖面的喇叭角石科鹦鹉螺进行了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特别对产自其中3个奥陶纪地层剖面的鹦鹉螺类进行了详细参数测量和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分类学研究,共描述了鹦鹉螺类2属6种(含1新种),包括Lituites lii Yü,Lituites ningkiangense Lai,Lituites anhuiense Qi,Lituites evolutus Fang,Chen and Zhang(sp.nov.),Cyclolituites hubeiensis Liu and Xu,Cyclolituites lynnensis(Kjerulf)。为了探讨Lituites的个体发育规律,文中在详细测量、统计了多块保存完整的标本的相关数据之后,采用了个体发育研究中的纵向分析方法,对Lituites的壳体扩大率和旋卷壳体部分的松紧程度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结果表明Lituites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幼年期、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幼年期主要对应旋卷壳体阶段,发育速度较缓慢;快速生长期为直壳阶段,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对应近住室部分的最后1—2个气室,具有隔壁变厚、气室变密等特征,指示个体完全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叭角石科 个体发育 大田坝组 中-晚奥陶世 湘西地区
原文传递
湖南永顺、桃源地区中-上奥陶统大田坝组生物地层新见 被引量:1
2
作者 方翔 甄勇毅 +3 位作者 张元动 王志浩 李文杰 马譞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通过对湖南永顺和桃源4条中–上奥陶统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在湘西北地区中、上奥陶统原先划分(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Pygodus serra生物带)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识别出:牯牛潭组顶部的Pygodus serr... 通过对湖南永顺和桃源4条中–上奥陶统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在湘西北地区中、上奥陶统原先划分(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Pygodus serra生物带)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识别出:牯牛潭组顶部的Pygodus serra生物带(达瑞威尔阶上部)、大田坝组下部的Pygodus anse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达瑞威尔阶顶部–桑比阶下部)、大田坝组中部的Baltoniodus variabilis生物带(桑比阶中部)、大田坝组上部的Baltoniodusalobatus生物带(凯迪阶下部–桑比阶上部),以及大田坝组顶部–宝塔组下部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凯迪阶中部)。这一台地边缘相区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序列与扬子台地中心相区的湖北宜昌、重庆石柱及南京江宁等地的牙形刺生物带几乎一致,与斜坡相区的牙形刺生物带也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为台地边缘相区、中心相区以及斜坡相区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也证明了湖南永顺、桃源(茅草铺)地区应属于扬子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坝组 牙形刺 生物地层 中–上奥陶统 永顺 桃源 湖南
原文传递
湘西-鄂西中-晚奥陶世头足类动物群
3
作者 方翔 陈挺恩 +1 位作者 王文卉 张允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7-216,共20页
湘西–鄂西地区具有中–晚奥陶世连续过渡、出露良好的地层序列,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我们选择了位于该地区的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和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开展头足类研究工作,采集化石标本1000余块,鉴定出了24属46种。本文描述了其中6个... 湘西–鄂西地区具有中–晚奥陶世连续过渡、出露良好的地层序列,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我们选择了位于该地区的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和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开展头足类研究工作,采集化石标本1000余块,鉴定出了24属46种。本文描述了其中6个新种,归属于3目3科5属。在中–晚奥陶世头足类动物群研究基础上,本文在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宝塔组和临湘组自下而上识别出Sinoceras chinense带和Richardsonoceras simplex带两个头足类化石带;在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和宝塔组下部识别出4个头足类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是Proterovaginoceras incognitum带、Ancistroceras undulatum带、Cyclolituites带以及Sinoceras chinense带。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本文厘定了中扬子地区牯牛潭组到宝塔组的5个头足类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是:Proterovaginoceras incognitum带、Meitanoceras–Ancistroceras带、Lituites–Cyclolituites带、Sinoceras chinense带和Richardsonoceras simplex带,为该地区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头足类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奥陶纪 牯牛潭 大田坝组 宝塔 中扬子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