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余吉 付明霞 +3 位作者 宋心强 高飞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45-50,共6页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500~2500 m(尤其2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MaxEnt模型 大相岭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大相岭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平 张泽钧 +6 位作者 杨洪 韦伟 周宏 洪明生 付明霞 宋心强 余吉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18-23,共6页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差异
下载PDF
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被引量:7
3
作者 符建荣 孙治宇 +5 位作者 刘少英 扶志宏 刘洋 王新 赵杰 蔡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31-37,共7页
2004年-2005年,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文献,共有鸟类17目53科265种,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占了总数的82.63%。从繁殖鸟的区系上看,有东洋界成分157种,古北界成份39种,广布种23种,分别占繁殖鸟总数的71... 2004年-2005年,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文献,共有鸟类17目53科265种,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占了总数的82.63%。从繁殖鸟的区系上看,有东洋界成分157种,古北界成份39种,广布种23种,分别占繁殖鸟总数的71.69%、17.81%和10.50%。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四川省保护鸟类12种,我国特有种1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 鸟类 四川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鸟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鹏 付明霞 +11 位作者 齐敦武 宋心强 韦伟 杨琬婧 陈玉祥 周延山 刘家斌 马锐 余吉 杨洪 陈鹏 侯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05-912,共8页
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地栖兽类与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布设167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738个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317张,其中野生兽... 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地栖兽类与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布设167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738个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317张,其中野生兽类2,673张、野生鸟类644张。鉴定出野生兽类5目14科23种,野生鸟类5目11科3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即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种,分别是藏酋猴(Macacathibetana)、黑熊(Ursus 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equinus)、血雉(Ithaginiscruen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其中,属于《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极危的有1种,即林麝,易危的有9种,近危的有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的有2种,易危的有5种,近危的有3种;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4种,附录II收录的有6种。新记录物种7种,分别是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水鹿、黄颈啄木鸟(Dendrocopos darjellensi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白眉鸫(Turdus obscurus)、蓝短翅鸫(Brachypteryx montana)和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3种动物分别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25.26)、藏酋猴(RAI=64.71)和红腹角雉(RAI=43.34)。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活动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为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相对丰富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