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深海热液羽流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楼映中
韩喜球
+2 位作者
贺治国
王叶剑
邱中炎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208,共15页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环境浮力频率等因素对羽流运动过程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层化海洋环境中热液羽流的三层流场结构形态以及最大上升高度、中性浮力高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结果表明,经典卷吸假设仅适用于0.6倍最大上升高度以下的羽干区域,而中性层水平输运和羽帽区循环等作用使得羽流上部具有复杂的结构;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均在热液口附近达到最大值,而湍流黏度的最大值却出现在羽帽区,说明羽帽区存在强烈的湍流混合.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大糦热液区所探测到的热液羽状流进行了定量模拟,其结果得到了现场观测数据的验证,并估计了高温热液喷口的热通量约为39.38 MW.研究结果对海底热液喷口的示踪、海洋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研究和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与环境评价具有支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热
液
羽流
层化
湍流混合
卷吸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
大糦热液区
印度洋
原文传递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热液羽状流水化学参数异常和颗粒物成分特征
被引量:
4
2
作者
蒋紫靖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邱中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共10页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及DFe和DMn正异常。其中Cl、Br、Mg的浓度较研究区海水背景值分别亏损2.87%~5.27%、3.21%~4.53%和2.52%~3.82%,Cl和Br的亏损指示海底释放的热液流体曾经发生了相分离。根据Mg的亏损情况,可以估算热液羽状流中热液流体的贡献约3.90%。DFe和DMn的浓度峰值分别为127nmol/L和29.0nmol/L,均出现在水深3 150m层位。颗粒物的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在2 900~3 400m深度范围内存在热液成因的富铁氧化物(FeO占49.1%~95.2%),与海水样品中发现的高浓度DFe和DMn相印证。根据实测底层流流速与Fe(Ⅱ)扩散半径对研究区的Fe(Ⅱ)氧化半衰期进行了估算,得到大糦热液区Fe(Ⅱ)氧化半衰期为0.56~2.2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大糦热液区
热
液
羽状流
海水化学异常
颗粒物成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海热液羽流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楼映中
韩喜球
贺治国
王叶剑
邱中炎
机构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208,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672267)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与研究开发协会“十三五”课题(编号:DY135-S2-1-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校长专项(编号:2017XZZX001-02A)资助.
文摘
建立了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以模拟深海层化环境下高温热液羽流的上升、扩散和湍流混合过程,并应用于研究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羽流的特性.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重点讨论了喷口流量、环境浮力频率等因素对羽流运动过程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层化海洋环境中热液羽流的三层流场结构形态以及最大上升高度、中性浮力高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结果表明,经典卷吸假设仅适用于0.6倍最大上升高度以下的羽干区域,而中性层水平输运和羽帽区循环等作用使得羽流上部具有复杂的结构;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均在热液口附近达到最大值,而湍流黏度的最大值却出现在羽帽区,说明羽帽区存在强烈的湍流混合.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对大糦热液区所探测到的热液羽状流进行了定量模拟,其结果得到了现场观测数据的验证,并估计了高温热液喷口的热通量约为39.38 MW.研究结果对海底热液喷口的示踪、海洋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研究和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与环境评价具有支撑价值.
关键词
深海
热
液
羽流
层化
湍流混合
卷吸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
大糦热液区
印度洋
Keywords
deep-sea hydrothermal plume
stratification
turbulent mixing
entrainment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axi hydrothermal field
Indian Ocean
分类号
P7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热液羽状流水化学参数异常和颗粒物成分特征
被引量:
4
2
作者
蒋紫靖
韩喜球
王叶剑
邱中炎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共10页
基金
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项目资助(DY125-12-R-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228101)
文摘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及DFe和DMn正异常。其中Cl、Br、Mg的浓度较研究区海水背景值分别亏损2.87%~5.27%、3.21%~4.53%和2.52%~3.82%,Cl和Br的亏损指示海底释放的热液流体曾经发生了相分离。根据Mg的亏损情况,可以估算热液羽状流中热液流体的贡献约3.90%。DFe和DMn的浓度峰值分别为127nmol/L和29.0nmol/L,均出现在水深3 150m层位。颗粒物的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在2 900~3 400m深度范围内存在热液成因的富铁氧化物(FeO占49.1%~95.2%),与海水样品中发现的高浓度DFe和DMn相印证。根据实测底层流流速与Fe(Ⅱ)扩散半径对研究区的Fe(Ⅱ)氧化半衰期进行了估算,得到大糦热液区Fe(Ⅱ)氧化半衰期为0.56~2.22h。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大糦热液区
热
液
羽状流
海水化学异常
颗粒物成分
Keywords
Carlsberg Ridge
Daxi Hydrothermal Field
hydrothermal plumes
chemical anomalies of seawater
constituents of particles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深海热液羽流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为例
楼映中
韩喜球
贺治国
王叶剑
邱中炎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原文传递
2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热液羽状流水化学参数异常和颗粒物成分特征
蒋紫靖
韩喜球
王叶剑
邱中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