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
被引量:
13
1
作者
陈清
俞守义
+2 位作者
申洪
王雅贤
吴敏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6-829,共4页
目的深入分析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致病机制。方法建立ETEC感染豚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豚鼠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测定细胞内游离Ca2+、细胞质pH、细胞膜电位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豚鼠对人源ETEC菌株敏感,ETEC...
目的深入分析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致病机制。方法建立ETEC感染豚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豚鼠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测定细胞内游离Ca2+、细胞质pH、细胞膜电位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豚鼠对人源ETEC菌株敏感,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未发现细菌入侵小肠上皮细胞,但电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增生;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在回肠组织中分布弥漫;LT和ST均可使豚鼠小肠离体上皮细胞内游离Ca2+、细胞浆pH和细胞跨膜电位上调,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结论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LT和ST的作用也不限于上皮细胞,对肌细胞也有影响;对肠毒素作用的分析提示,LT与ST的作用部位与机制可能相似,ETEC腹泻与细胞主动排水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致病力
肠毒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效应分子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细胞线粒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2
作者
杨健
丁刚强
黄爱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571-1575,共5页
目的:探讨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效应分子在Hela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用EPEC效应分子删除株、质粒互补株或染色质互补株感染Hela细胞,用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试剂盒(JC-1)染色细胞线粒体,通过多功能酶标仪检测MMP,蛋白印迹...
目的:探讨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效应分子在Hela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用EPEC效应分子删除株、质粒互补株或染色质互补株感染Hela细胞,用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试剂盒(JC-1)染色细胞线粒体,通过多功能酶标仪检测MMP,蛋白印迹法检测效应分子的转位,免疫荧光法检测效应分子的定位,以此判断效应分子在EPEC致MMP下降中的作用.结果:与野生型组相比较,Δmap,ΔespF,Δeae,Δtir感染组单删除株降低细胞MMP功能显著减弱(P<0.05),但ΔespZ感染组删除株的功能却增强(P<0.05).与Δmap,ΔespF感染组单删除株相比较,ΔmapespF感染组双删除株功能进一步减弱(P<0.05).Δmap,ΔespF,Δeae感染组删除株的功能可被质粒表达相应蛋白所互补,EspFL16E定位于细胞质,也能互补ΔespF的功能.Δtir不能被质粒表达转位受体(Tir)互补,可以被染色质表达野生型Tir或突变TirY474S互补,但不能被突变TirS434A互补.结论:除Map,EspF外,EspZ,外膜蛋白intimin和其受体Tir也是参与细胞MMP下降的重要效应分子,TirS434在Tir引起MMP下降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致病力
线粒体膜电位
删除突变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感染性兔眼内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丽曌
王雨生
+3 位作者
徐修礼
杜红俊
崔志利
马吉献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6-430,共5页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复杂性眼内炎的新型药物打基础。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84只眼,随机分为混合细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等3个实验和1个生理盐水对...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复杂性眼内炎的新型药物打基础。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84只眼,随机分为混合细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等3个实验和1个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1只眼。实验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0.1ml的2×10^4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混合细菌悬液(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各10^4)、10^4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和10^4CFu/ml大肠埃希杆菌悬液,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6、12、24、48、72h和7、14d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部A/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同时各跟抽取玻璃体液0.1ml做细菌鉴定和计数,后剖取眼球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临床观察发现,3个实验组注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总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混合细菌组在注射后12h出现明显的前房渗出等炎症反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早,48~72h最重,4~7d炎症反应开始缓慢减轻,10~14d炎症明显减轻,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呈灰白色混浊。细菌培养发现,混合细菌组6h~14d阳性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组6~72h阳性率为100%.7~14d阳性率为0;大肠埃希杆菌组6h~7d阳性率为100%,14d阳性率为67.67%;对照组6h~14d阳性率为0。ERG检查,注射后各实验组在48h后b波波幅均消失,生理盐水组ERGb波波幅下降小于30%。病理学榆查,注射后各实验组表现为眼内各组织的炎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的混合细菌所致的复杂性眼内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病理生理学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致病
力
产志贺毒素
大肠杆菌/致病力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题名
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
被引量:
13
1
作者
陈清
俞守义
申洪
王雅贤
吴敏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出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6-829,共4页
文摘
目的深入分析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致病机制。方法建立ETEC感染豚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豚鼠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测定细胞内游离Ca2+、细胞质pH、细胞膜电位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豚鼠对人源ETEC菌株敏感,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未发现细菌入侵小肠上皮细胞,但电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增生;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在回肠组织中分布弥漫;LT和ST均可使豚鼠小肠离体上皮细胞内游离Ca2+、细胞浆pH和细胞跨膜电位上调,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结论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LT和ST的作用也不限于上皮细胞,对肌细胞也有影响;对肠毒素作用的分析提示,LT与ST的作用部位与机制可能相似,ETEC腹泻与细胞主动排水过程有关。
关键词
大肠杆菌/致病力
肠毒素
免疫组织化学
Keywords
Escherichia coli/pathogenicity
enterotoxins
immunohistochemistry
分类号
R378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效应分子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细胞线粒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2
作者
杨健
丁刚强
黄爱龙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571-1575,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效应分子在Hela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用EPEC效应分子删除株、质粒互补株或染色质互补株感染Hela细胞,用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试剂盒(JC-1)染色细胞线粒体,通过多功能酶标仪检测MMP,蛋白印迹法检测效应分子的转位,免疫荧光法检测效应分子的定位,以此判断效应分子在EPEC致MMP下降中的作用.结果:与野生型组相比较,Δmap,ΔespF,Δeae,Δtir感染组单删除株降低细胞MMP功能显著减弱(P<0.05),但ΔespZ感染组删除株的功能却增强(P<0.05).与Δmap,ΔespF感染组单删除株相比较,ΔmapespF感染组双删除株功能进一步减弱(P<0.05).Δmap,ΔespF,Δeae感染组删除株的功能可被质粒表达相应蛋白所互补,EspFL16E定位于细胞质,也能互补ΔespF的功能.Δtir不能被质粒表达转位受体(Tir)互补,可以被染色质表达野生型Tir或突变TirY474S互补,但不能被突变TirS434A互补.结论:除Map,EspF外,EspZ,外膜蛋白intimin和其受体Tir也是参与细胞MMP下降的重要效应分子,TirS434在Tir引起MMP下降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肠杆菌/致病力
线粒体膜电位
删除突变株
Keywords
EPEC/pathogenicity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分类号
R516.1 [医药卫生—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感染性兔眼内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丽曌
王雨生
徐修礼
杜红俊
崔志利
马吉献
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
出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6-430,共5页
基金
全军医药卫生科研项目(No.06M26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04C246)志谢 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v on Humboldt Foundation)仪器设备捐赠基金V-8151/02085,To WANG Yu-sheng)资助.
文摘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复杂性眼内炎的新型药物打基础。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84只眼,随机分为混合细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等3个实验和1个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1只眼。实验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0.1ml的2×10^4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混合细菌悬液(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各10^4)、10^4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和10^4CFu/ml大肠埃希杆菌悬液,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6、12、24、48、72h和7、14d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部A/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同时各跟抽取玻璃体液0.1ml做细菌鉴定和计数,后剖取眼球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临床观察发现,3个实验组注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总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混合细菌组在注射后12h出现明显的前房渗出等炎症反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早,48~72h最重,4~7d炎症反应开始缓慢减轻,10~14d炎症明显减轻,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呈灰白色混浊。细菌培养发现,混合细菌组6h~14d阳性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组6~72h阳性率为100%.7~14d阳性率为0;大肠埃希杆菌组6h~7d阳性率为100%,14d阳性率为67.67%;对照组6h~14d阳性率为0。ERG检查,注射后各实验组在48h后b波波幅均消失,生理盐水组ERGb波波幅下降小于30%。病理学榆查,注射后各实验组表现为眼内各组织的炎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的混合细菌所致的复杂性眼内炎模型。
关键词
眼内炎/病理生理学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致病
力
产志贺毒素
大肠杆菌/致病力
疾病模型
动物
Keywords
Endophthalmitis/pathologic physiology
Staphylococcus aureus/pathogenicity
Shiga Toxigenic Escherichia coil/pathogenicity
Disease models, animal
分类号
R771 [医药卫生—眼科]
R-332 [医药卫生]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
陈清
俞守义
申洪
王雅贤
吴敏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效应分子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细胞线粒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杨健
丁刚强
黄爱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感染性兔眼内炎模型的建立
王丽曌
王雨生
徐修礼
杜红俊
崔志利
马吉献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