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罕见颅内巨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
1
作者 欧绍武 杜江 +3 位作者 李军 候德勇 李光宏 王运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64-64,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头痛1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无发热及明显外伤病史。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良好,肌力5级,病理征(-)。CT扫描显示右颞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同侧脑室轻度受压,水肿带不明显。MRI显示右颞叶巨大占位病...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头痛1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无发热及明显外伤病史。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良好,肌力5级,病理征(-)。CT扫描显示右颞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同侧脑室轻度受压,水肿带不明显。MRI显示右颞叶巨大占位病灶,高低信号混杂,中间有低信号影(图1)。CTA显示M2段以上有一“腊肠样”结构(图2)。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长约60mm,宽约20mm(图3),静脉腔内有造影剂存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 影像学特点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宁 沈建康 +4 位作者 赵卫国 林东 李云峰 詹世坤 蔡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 综合分析有关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用关键词途径对 1990年 1月~ 2 0 0 3年 5月 MEDL INE数据库进行光盘检索。对 3 4例临床确诊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道资料进行... 目的 综合分析有关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用关键词途径对 1990年 1月~ 2 0 0 3年 5月 MEDL INE数据库进行光盘检索。对 3 4例临床确诊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无明显性别和临床表现上的差异 ,其好发于中动脉 M1段和 M2 段。破裂或未破裂的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组预后均明显优于保守组 ,两者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对于破裂或未破裂 (尤其是 M1段 )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应于诊断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 动脉夹层 动脉瘤 临床特点 治疗
下载PDF
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疗效
3
作者 李远超 张国栋 +2 位作者 张家旗 程振国 兰彦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可行性与神经内镜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每个病例是否应用内镜、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时对侧瘤颈有无残留、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 目的探讨单侧开颅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可行性与神经内镜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每个病例是否应用内镜、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时对侧瘤颈有无残留、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单侧开颅一期成功夹闭对侧动脉瘤9例,其中单纯显微镜下夹闭成功4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夹闭成功5例;一期手术失败需二期手术4例。在单侧开颅一期成功夹闭对侧动脉瘤中,术后3个月CTA提示对侧瘤颈无残留6例(其中单纯显微镜下夹闭2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夹闭4例),瘤颈残留3例(其中单纯显微镜下夹闭2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夹闭1例)。单纯显微镜手术时间为(171.0±9.2)min,内镜辅助显微镜为(179.3±6.6)min,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时间无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GOS:5分11例,4分2例。结论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手术具有可行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提升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神经内镜
下载PDF
基于CTA 形态学及血液炎症指标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4
作者 姜兵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血肿,分为未破裂组(53例)和破裂组(37例),未破裂动脉瘤(UIA)组根据形态分为形态规则组和形态不规则组,比较年龄,性别,入院第一次血常规炎症细胞及计算而得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性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等。通过卡方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各组因素,对差异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最后以ROC曲线对动脉瘤形态学、血液炎症细胞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8.64,P=0.0063)、SIRI(OR=13.62,P=0.042)、长宽比(OR=25.92,P=0.043)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是0.78、0.94、0.75。结论: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长宽比和SIRI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破裂 计算机体层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网状大脑中动脉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
5
作者 郭恒 马原 +1 位作者 蒋玲俐 黄海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8-69,共2页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藏族,久居于海拔约3500 m高原,入院前2个月出现间断头晕,经服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明显改善,当地医院头颅MRI+MR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现为诊治动脉瘤就诊我院。既往体健。入院心率、血压均正常,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藏族,久居于海拔约3500 m高原,入院前2个月出现间断头晕,经服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明显改善,当地医院头颅MRI+MR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现为诊治动脉瘤就诊我院。既往体健。入院心率、血压均正常,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图1A,图1E),大小约8.9 mm×5.8 mm,动脉瘤体颈比值1.5,瘤顶可见2个子囊,前交通动脉主要由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供血;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发出一支增粗的颞前动脉(图1B,图1E),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显影不良,相应区域见网状、丛状细小血管(图1C,图1E),M2段以远血管几乎正常;双侧大脑后动脉为胚胎型;余血管走行、粗细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考虑左侧网状大脑中动脉合并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手术指征明确,患方拒绝手术、自行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大脑动脉 脑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在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温铖彩 陈源锋 +1 位作者 陈小鑫 吴强旺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66-68,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诊断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价值。方法:选取行TCD监测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患者80例,探查患者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入颅段的血流速度。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TCD诊断脑...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诊断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价值。方法:选取行TCD监测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患者80例,探查患者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入颅段的血流速度。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TCD诊断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CVS的价值。结果:术后1~14 d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高(P<0.05)。DSA检查确诊介入术后发生CVS者42例。CVS组患者术后1~14 d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非CVS组患者(P<0.05)。TCD诊断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CVS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80%(Kappa=0.726)。42例CVS患者用尼莫地平治疗后病情逐渐减轻,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均未发生偏瘫及死亡。结论:TCD可监测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术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为临床诊断CVS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经颅多普勒 脑血管痉挛 大脑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莹 罗斌 +17 位作者 康慧斌 刘健 张义森 杨新健 张鸿祺 李天晓 买买提力·艾沙 毛国华 宋冬雷 王云彦 冯文峰 汪阳 史怀璋 万杰清 刘建民 管生 赵元立 王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国14个临床中心采用PED治疗的33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33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37个PED。3...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国14个临床中心采用PED治疗的33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33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37个PED。33例完成临床随访,30例(36个动脉瘤)完成影像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6±6.3)个月;动脉瘤完全或近全闭塞30个(83.3%,30/36);相对于单纯PED治疗组(71.4%),PED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闭塞率更高(100%;P=0.031);预后不良(m RS评分>2分)3例(9.1%),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30例(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术前规律服用双抗药物3 d以上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律服用双抗药物的病人(P=0.033)。结论 MCA动脉瘤可以采用PED治疗,疗效较满意。对于直径大、形态不规则的MCA动脉瘤,可使用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以获得更高的闭塞率。术前、术后应规范应用双抗药物以减少缺血、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栓塞装置(PED) 疗效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小动脉瘤形态特征与破裂的关系
8
作者 郭献忠 周甲丰 +7 位作者 李琼 林博丽 夏能志 王豪 郑葵葵 贾秀芬 杨运俊 陈勇春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7期29-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导致大脑中动脉(MCA)小动脉瘤破裂的动脉瘤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99例患者的426个MCA小动脉瘤。将动脉瘤<7 mm定义为小动脉瘤。对CTA图像进行重建和测量来获得动脉瘤形态... 目的探讨导致大脑中动脉(MCA)小动脉瘤破裂的动脉瘤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99例患者的426个MCA小动脉瘤。将动脉瘤<7 mm定义为小动脉瘤。对CTA图像进行重建和测量来获得动脉瘤形态特征。对动脉瘤形态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MCA小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动脉瘤形态特征。采用ROC曲线评估动脉瘤形态学特征预测MCA小动脉瘤破裂的效能。结果在426个MCA小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为223个(52.3%)。单因素结果显示,破裂动脉瘤组拥有较大动脉瘤、纵横比值、尺寸比值、宽颈比值和较小的瘤颈、动脉瘤角度和载瘤血管角度。另外破裂组动脉瘤更容易为不规则及子瘤形成,并且也与动脉瘤朝向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较大的动脉瘤、较大纵横比值、较小的瘤颈和子瘤形成是MCA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OR(95%CI)=1.893(1.362~2.631)、2.866(1.077~7.628)、0.437(0.281~0.679)、3.610(1.598~8.158),均P<0.05]。动脉瘤形态学特征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788(95%CI=0.746~0.831),敏感度为0.740,特异度为0.719。结论单纯的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模型能较好地预测MCA小动脉瘤的破裂。动脉瘤大小、纵横比值、瘤颈及子瘤是MCA小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动脉瘤 破裂 动脉瘤形态
下载PDF
基于MRA的大脑中动脉瘤血液流变特性研究
9
作者 樊俊杰 陈广新 +1 位作者 郭金兴 张洋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7期20-23,40,共5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大脑中动脉瘤(MCAA)血液流变特性研究,总结大脑中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诊断为MCAA及正常大脑中动脉的MRA,以大脑中动脉MRA...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大脑中动脉瘤(MCAA)血液流变特性研究,总结大脑中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诊断为MCAA及正常大脑中动脉的MRA,以大脑中动脉MRA图像为基础构建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动脉瘤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获得了大脑中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血流速度、壁面压力(WP)及震荡剪切系数(O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瘤组瘤体内血流紊乱,表现为低速涡流状态;动脉瘤组左侧颈内动脉至瘤颈前部血管表现为高WP,双侧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及壁压不对称;动脉瘤组内OSI变化显著,可见瘤体、瘤颈部散在分布小片状、团块状高OSI区域,同时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可见OSI局部波动。结论大脑中动脉瘤体内表现为血流紊乱、高壁面压力及高OSI波动,提高血管壁损伤概率及加快瘤体破裂进程,增大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紊流 瘤体破裂
下载PDF
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金彪 吴桥伟 +4 位作者 吴培 郑秉杰 陈爱霞 张非凡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77-586,共10页
目的 比较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5例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将所... 目的 比较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5例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显微外科夹闭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危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缺血症状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末次脑缺血症状至入院时间、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径、是否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的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合并血管狭窄侧别(动脉瘤同侧、动脉瘤对侧)、是否合并多支血管狭窄。分析并比较两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30 d内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6个月)与治疗相关的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病死率及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随访期间,采用DSA评估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情况;采用MRI或CT评估患者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纳入46例患者共48个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组纳入89例患者共100个动脉瘤,两组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共有26例(19.3%)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SAEs,其中血管内治疗组5例(10.9%),显微外科夹闭组21例(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所有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5(12.0,58.5)个月。末次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与治疗相关的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4%(8/46)和33.7%(3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8.7%(4/46)和16.9%(1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病死率分别为4.3%(2/46)和4.5%(4/89),差异无统计意义(P=0.969);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末次随访时mRS评分≤2分患者占比分别为91.3%(42/46)和86.5%(7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共有89例(65.9%)患者(90个动脉瘤)完成了DSA随访,其中血管内治疗组37例(38个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组52例(52个动脉瘤),随访中位时间为11.5(6.0,12.0)个月;末次DSA随访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3%比90.4%,P=0.066)。结论 对于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30 d与治疗相关的SAEs的发生率和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的任何与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结论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开颅夹闭 血管内治疗 对比研究 随访研究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延迟性脑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俊 丁涟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3期1-5,15,共6页
目的比较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对延迟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96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者设为显微手术组,3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者设为介入栓塞组... 目的比较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对延迟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96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者设为显微手术组,3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者设为介入栓塞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炎性指标、围术期指标、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预后等。结果与显微手术组相比,介入栓塞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治疗费用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3 d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降低,且显微手术组的IgG、IgM及IgA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的纤维蛋白原(Fi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且介入栓塞组术后3 d的Fib及TNF-α水平均低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脑缺血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复发率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均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手段,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更小,免疫抑制更轻,可能对降低术后延迟性脑缺血发生风险有益,但术后复发率也较高,治疗费用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瘤破裂 显微手术夹闭 血管介入栓塞术 延迟性脑缺血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对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分析: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仕振 何朝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763-1769,共7页
目的对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预后、神经功能情况、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收集2013-2021年在本院神经外科进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诊治的26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数... 目的对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预后、神经功能情况、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收集2013-2021年在本院神经外科进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诊治的26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外科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治疗组,通过单因素分析2组复发情况。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2组临床预后、神经功能结局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计162例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夹闭治疗,103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控制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饮酒史、动脉瘤位置和大小及形态、是否破裂、Hunt-Hess分级、GCS评分的一致性,将103例接受外科夹闭与103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良好率(99.03%vs 86.41%,P<0.001)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88.35%vs 63.11%,P<0.001)均高于外科手术夹闭组。外科手术夹闭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治疗组,2组颅内感染占比(24.27%vs 5.8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管痉挛、迟发性脑梗塞、脑积水、术中破裂、癫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血管内治疗组的复发率高于夹闭组(3.33%vs 1.11%,P=0.560)。结论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及神经功能转归情况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且具有更少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但是外科夹闭手术有更低的复发率。在两种手术方式都可选择的情况下,推荐优先选择血管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外科手术夹闭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下载PDF
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栓塞一例
13
作者 肖景锐 刘文豪 +7 位作者 王长鑫 张照龙 孙成建 刘国平 谢宜兴 赵晓龙 邵黎明 徐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1-263,共3页
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相对少见,其鉴别诊断仍需更多认识。作者报道1例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病例,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与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 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相对少见,其鉴别诊断仍需更多认识。作者报道1例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病例,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与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大脑动脉 血管瘤 海绵状 枢神经系统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基于CT征象的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14
作者 杨明光 余飞 +4 位作者 黄英 杨艳丽 鲁宏 杨华 刘衡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9-1006,共8页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22年3月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7例(预后良好52例、预后不良65例)。基于临床危...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22年3月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7例(预后良好52例、预后不良65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CT平扫征象及CT血管成像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影像联合预测模型。评价各预测模型的效能、校正性能与临床应用价值,并绘制列线图。回顾性连续收集2016年1月—2022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6例,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临床预测模型中,入院时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像预测模型中,动脉瘤最大径、中线移位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模型中,入院时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动脉瘤最大径和中线移位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训练集中,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884、0.907,在验证集中依次为0.861、0.865、0.905。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3种模型预测值和观测值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价值高于临床模型及影像模型。结论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长期疗效观察
15
作者 刘源 佟志勇 +2 位作者 余冠东 赵旭东 初金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2-643,共12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例累及大脑中动脉M2段。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术后采用CTA或DSA评估动脉瘤闭塞和血流重建情况;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术后第1天、1周和3个月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评估是否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本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孤立确切,2例行A3-A3侧侧吻合术;3例行M2-M2侧侧吻合术,其中1例在M2-M2侧侧吻合术基础上获取桡动脉(RA)作为桥血管,联合M1-RA-M2嵌入桥接式血管搭桥术。术中经ICGA证实,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时间为23(14,71)个月,5例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CTA或DSA检查、3例术后9~12个月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显影,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周mRS评分较术前升高0~3分(1例手术前后均为4分、1例增加2分、1例增加3分),2例未破裂患者术后1周mRS评分无变化(均为1分);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下降(0分2例、2分1例、3分2例);末次随访时1例失访,余4例mRS评分进一步下降(0分2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无脑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短期和长期通畅性良好,长期疗效稳定,是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大脑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颅内-颅内(非MeSH词) 侧侧吻合(非MeSH词)
下载PDF
额外侧入路同期夹闭责任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的疗效
16
作者 蔡仕飞 侯长凯 +2 位作者 李健 杨宜璠 杨新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 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经单侧额外侧入路夹闭责任出血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患者,采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位置、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对侧大脑中动脉瘤朝向及大小、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等指标评估此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8例患者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出血责任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2例。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平均15.4 mm。需要处理的对侧大脑中动脉瘤平均3.4 mm×2.6 mm。术后复查头颅CTA见病灶远端颅内动脉走行自然,管壁光滑,病灶局部未见局限性狭窄或扩张。出院时有4例mRS评分为0;4例患者评分为1。出院时MoCA评分提示有2例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小于26分),余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结论 单侧额外侧入路治疗对侧非责任病变有很多优势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这类复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额外侧入路 大脑动脉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分析研究
17
作者 韦帅 孔成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0期1939-1941,共3页
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两组,对照组(n=30)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n=32)给予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两组,对照组(n=30)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n=32)给予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周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的MBP、IMA、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调节血清MBP、IMA、TNF-α水平,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缺血修饰白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髓鞘碱性蛋白 并发症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一例
18
作者 汤翔宇 朱文珍 +1 位作者 王承缘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35-936,共2页
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又称壁间动脉瘤,大多发生于主动脉,卒中患者中仅2%发生于颅内及颈段,而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者更属罕见,现报道1例经MRA及DSA证实的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大脑动脉 壁间动脉瘤 动脉 DSA MRA
下载PDF
行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中护理要点及效果分析
19
作者 魏影 赵彩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61-63,共3页
研究分析行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护理的效果,并分析其术中护理要点。方法 确认选入研究的对象: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合计60例,随机等量分为为参照、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间的护理效果,并分析两组之间并发症、围术... 研究分析行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护理的效果,并分析其术中护理要点。方法 确认选入研究的对象: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合计60例,随机等量分为为参照、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间的护理效果,并分析两组之间并发症、围术期指标、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相较于参照组结果,实验组统计的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低、VAS评分测评结果低、心率稳定、平均动脉压得到改善、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数量少、生存质量评分高、护理满意度高,P<0.05。结论 重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对于减轻患者术中应激、保证手术成功、缓解围术期疼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确切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转归,为其生存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37
20
作者 赵心同 李真保 +3 位作者 方兴根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