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俞坤强 马旭 +3 位作者 徐日 殷冬雪 吴李秀 林如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593-597,610,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塞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电针穴位组给予电针百会和神庭,每次20...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塞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电针穴位组给予电针百会和神庭,每次20 min,每天1次,治疗7 d,电针非穴组电针大鼠胁部以下,髂嵴以上10~15 mm非穴位处,余同电针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同等时间的抓取和固定。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和定向巡航实验结果,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计算机断层组合系统(PET-CT)检测大鼠海马区葡萄糖摄取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干预第5、7天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1.55±0.51)分比(2.05±0.45)分,(1.30±0.47)分比(1.96±0.26)分,P均<0.05];干预第3、4、5、6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58.65±10.55)s比(86.18±15.86)s、(45.16±11.76)s比(73.89±14.85)s、(36.48±11.27)s比(63.23±13.87)s、(25.41±8.73)s比(50.77±11.57)s,P均<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2.93±0.95)次比(1.53±0.53)次,P<0.01];左/右侧海马区葡萄糖摄取率比值增加[(86.75±25.13)%比(80.28±24.00)%,P<0.05];脑组织含水量减少[(78.27±0.60)%比(84.45±1.08)%,P<0.05];左侧海马区GLUT1、GLUT3表达水平增加[(73.22±10.48)%比(56.39±12.21)%、(79.18±9.82)%比(58.37±16.07)%,P均<0.05]。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干预第5、7天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1.55±0.51)分比(2.03±0.45)分、(1.30±0.47)分比(1.82±0.47)分,P均<0.05];第3、4、5、6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58.65±10.55)s比(84.48±14.36)s、(45.16±11.76)s比(70.78±13.93)s、(36.48±11.27)s比(59.94±11.02)s、(25.41±8.73)s比(48.97±10.44)s,P均<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2.93±0.95)次比(1.63±0.50)次,P<0.01];左/右侧海马区葡萄糖摄取率比值增加[(86.75±25.13)%比(81.87±25.67)%,P<0.05];脑组织含水量减少[(78.27±0.60)%比(82.44±0.40)%,P<0.05];左侧海马区GLUT1、GLUT3表达水平增加[(73.22±10.48)%比(58.57±8.74)%、(79.18±9.82)%比(62.10±9.98)%,P均<0.05]。结论电针百会和神庭可能通过调节GLUT1和GULT3的表达改善MCAO模型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水平,从而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梗死 大脑动脉闭塞 葡萄糖代谢 葡萄糖转运蛋白1 葡萄糖转运蛋白3 学习记忆
下载PDF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2
作者 汲晓宇 刘彤彤 +2 位作者 张传汉 祝畅 张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动脉栓塞 脑缺血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3
作者 王明芳 纪晓军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5期0054-0056,共3页
通过分析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脑血管造影的侧枝循环分级标准,分为侧支良好组(8... 通过分析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脑血管造影的侧枝循环分级标准,分为侧支良好组(80例)和侧支不良组(69例)。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对两组的基线特征进行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以及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评价。结果:症状性非急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血清尿酸水平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76,95%置信区间(CI)为0.822~0.929,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结论:通过建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模型,有助于筛选并识别发生侧支循环不良的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大脑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不良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建立
下载PDF
颈总与颈外插线构建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脑微循环灌注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勇 袁健梅 +8 位作者 芦丹妮 任敉宏 邓博文 王佳俊 马荣 谢倩 李金秀 徐卓 王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83-1691,共9页
背景:颈总插线法和颈外插线法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是脑缺血临床前研究常使用的模型,但既往关于2种插线方法在模型制备难易度、缺血性脑损伤中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的对比研究较少。目的:比较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制备... 背景:颈总插线法和颈外插线法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是脑缺血临床前研究常使用的模型,但既往关于2种插线方法在模型制备难易度、缺血性脑损伤中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的对比研究较少。目的:比较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制备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在模型制备难易度以及微循环灌注量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颈总动脉插线组和颈外动脉插线组分别应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插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除不结扎血管和插入线栓,其他操作与上述2种方法相同。记录各组大鼠插线时间、插线成功率、模型术后死亡率以及造模成功率。插线后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大鼠缺血90 min内和再灌注90 min内缺血半球脑血流灌注量以及缺血半暗带血管直径的变化;LONGA法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分别评价术后2,24,48,72 h大鼠神经功能缺缺损情况;TTC染色法、干湿质量法以及伊文思蓝染色法分别计算术后72 h大鼠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ELISA法检测大鼠术后72 h血清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肽、环磷酸腺苷、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颈外动脉插线组相比,颈总动脉插线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1),模型成功率更高(P<0.05);且颈总动脉插线组再灌注后缺血半球脑血流灌注量和血管直径均显著小于颈外动脉插线组(P<0.05),血清环磷酸腺苷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②但颈外动脉插线组和颈总动脉插线组在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血清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肽、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水平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相对于颈外动脉插线法,颈总动脉插线法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但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存在明显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障碍;微循环血流的灌注不足可能与血清环磷酸腺苷水平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大脑动脉栓塞模型 小泉法(KOIZUMI法) LONGA法 颈外动脉插线法 颈总动脉插线法 微循环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突触素蛋白表达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田金洲 尹军祥 +5 位作者 时晶 徐意 任映 宋崇顺 黄启福 王永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突触素蛋白表达变化,为探讨其学习记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突触素蛋白表达变化,为探讨其学习记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每组6只。制备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并于模型制备1个月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突触素表达量。结果:参加实验大鼠18只,每组6只,在模型制备过程中有6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量12只,每组4只。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突触泡膜素蛋白阳性表达面积:模型组眼(1004±464),(1704±672)μm2演较正常组眼(3994±939),(3619±993)μm2演和假手术组眼(3754±922),(3579±877)μm2演显著性减少(P<0.01)。②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模型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染色浅,未见神经纤维染色;突触泡膜素阳性颗粒明显减少、稀疏。结论: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突触泡膜素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其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动脉 海马 胆碱乙酰转移酶 突触素
下载PDF
三七三醇皂苷对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邹蔚萌 翟建英 +3 位作者 崔方圆 王席玲 朱陵群 邹忆怀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三七三醇皂苷对大鼠脑梗死后不同恢复时点相关病理生理改变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模型(MACO),研究三七三醇皂苷对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行为障碍、... 目的:探讨三七三醇皂苷对大鼠脑梗死后不同恢复时点相关病理生理改变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模型(MACO),研究三七三醇皂苷对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行为障碍、缺血组织病理形态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结果:阻断大脑中动脉后3d内,所有大鼠都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三七三醇皂苷可减轻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表现,部分改善其活动度,明显抑制其血清中IL-6水平。结论:三七三醇皂苷能有效抑制级联反应中炎性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减轻或消除脑缺血级联反应中的炎症反应,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三醇皂苷 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模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区脑梗塞模型的建立及^(99m)Tc—HM—PAO血流灌注研究
7
作者 陈文新 刘永昌 +2 位作者 林祥通 薛方平 梁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59-262,共4页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与人的脑栓塞病程相近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内99mTc-HM-PAO的分布状况。11只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病灶侧与健侧的放射性...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与人的脑栓塞病程相近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内99mTc-HM-PAO的分布状况。11只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病灶侧与健侧的放射性计数比值为0.77±0.24,与对照组的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理所见及神经症状改变的符合性好.印证了99mTc-HM-PAO能很好地反映脑血流灌注状况,用于脑疾病的临床诊断有确切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动脉 脑缺血模型 诊断应用
下载PDF
通督调神灸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学习记忆及轴突再生的影响
8
作者 刘芳 郭佳颖 +2 位作者 林少鸿 侯玉菲 陈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20-27,共8页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灸干预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学习记忆及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通督调神灸组,15只/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两组大...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灸干预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学习记忆及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通督调神灸组,15只/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两组大鼠进行MCAO造模。造模后,对通督调神灸组取“百会穴”进行温和灸,20 min/次,1次/d,共7 d。采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micro-MRI扫描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观察大鼠轴突再生标志性蛋白GAP-4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ofilin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通督调神灸组和假手术组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micro-MRI扫描结果发现通督调神灸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小于模型组,通督调神灸组的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和通督调神灸组的红色荧光(GAP-43)强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通督调神灸组Cofilin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灸有利于减轻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抑制脑梗死区域神经元凋亡,同时抑制Cofilin表达,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促进学习记忆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大脑动脉阻塞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学习记忆 轴突再生 大鼠
下载PDF
建立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局灶脑缺血模型 被引量:22
9
作者 柯开富 张树生 +1 位作者 杨春水 包仕尧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131-133,共3页
通过应用4-0单股尼龙外科线沿颈内动脉进入颅内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制成大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均出现各种神经病学征象。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脑... 通过应用4-0单股尼龙外科线沿颈内动脉进入颅内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制成大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均出现各种神经病学征象。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后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损害在电镜下可被观察。该实验表明此模型是比较理想的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脑缺血 动物模型 大鼠 病理
下载PDF
改良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浩 吉训明 +2 位作者 赵喜庆 苏万东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50-553,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改良模型。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制作MCAO模型;对照组采用Longa传统方法制作模型。比较两组模型制作的成功率、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改良模型。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制作MCAO模型;对照组采用Longa传统方法制作模型。比较两组模型制作的成功率、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改良后的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和脑梗死体积分别为82·8%、(46±7)%,与对照组的89·3%、(48±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为15·94%,对照组为16·21%,两组的模型稳定性相近。结论改良的大鼠MCAO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梗塞 大脑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建立时的麻醉方式选择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喜庆 吴浩 +2 位作者 吉训明 苏万东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麻醉与吸入麻醉方式对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法和气管插管2%七氟烷混合30%氧气吸入麻醉法进行麻醉,Longa法建立MCAO模型。观察两... 目的探讨腹腔麻醉与吸入麻醉方式对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法和气管插管2%七氟烷混合30%氧气吸入麻醉法进行麻醉,Longa法建立MCAO模型。观察两组大鼠的麻醉诱导、持续及苏醒时间的差异,对比分析血气分析、血糖、肛温、脑温、神经功能缺失评分、48h存活情况以及梗死体积的差异。结果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对呼吸有明显抑制,血气分析显示有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pH7.29±0.03,PCO2(56.8±4.2)mmHg,PO2(119.1±15.6)mmHg],吸入麻醉组辅助呼吸,血气分析正常[pH7.48±0.06,PCO2(36.2±0.3)mmHg,PO2(219.1±27.4)mmHg]。两组大鼠的pH值、PCO2、PO2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腹腔麻醉能显著降低脑温和肛温[梗死区皮质温度(33.3±0.8)℃、纹状体温度(33.6±0.3)℃、肛温(34.7±0.5)℃],吸入麻醉对脑温和肛温影响较小[梗死区皮质温度(35.1±0.3)℃、纹状体温度(36.2±0.3)℃、肛温(35.1±0.3)℃],两组间脑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肛温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鼠48h存活只数及脑梗死体积在腹腔麻醉组与吸入麻醉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建立大鼠MCAO模型时,应用吸入麻醉明显优于腹腔麻醉,其对呼吸、血糖、脑温等指标影响较小,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大鼠MCAO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动脉 麻醉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中Caspase-3的表达 被引量:63
12
作者 王宇卉 邵福源 +1 位作者 夏春林 卞杰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14-217,T001,共5页
目的 研究Caspase 3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Belayev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 (MCA)缺血 /再灌注模型 ,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 ,分别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目的 研究Caspase 3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Belayev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 (MCA)缺血 /再灌注模型 ,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 ,分别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中Caspase 3mRNA与活性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2 4小时 ,TTC染色见明显的梗死灶形成 ,正常脑组织、假手术组及MCAO缺血对侧脑中有少量的Caspase 3mRNA表达 ,但活性蛋白几无表达 ;再灌注 2 4小时后 ,缺血侧脑中Caspase 3mRNA表达明显增强 ,蛋白质活化增多 ,再灌注 4 8小时进一步增加。结论 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Casp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大脑动脉 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CASPASE-3基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 分子机制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下载PDF
光化学诱导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伟 董为伟 +1 位作者 傅雅各 董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0,共4页
应用光化冷光源仪(金属卤化物灯)诱导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并于光照血管局部滴注尼莫地平致闭塞血管再通。结果发现:光照30min后鼠脑皮质及基底节局部脑组织血流量(rCBF)明显下降,且维持90min以上。同时,... 应用光化冷光源仪(金属卤化物灯)诱导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并于光照血管局部滴注尼莫地平致闭塞血管再通。结果发现:光照30min后鼠脑皮质及基底节局部脑组织血流量(rCBF)明显下降,且维持90min以上。同时,光照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尼莫地平局部滴注20min后皮质rCBF则有所回升,用药后30minrCBF明显上升,为缺血前rCBF的131.1%。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显示:光照例鼠MCA及其周围毛细血管管腔内均有明显血栓形成,缺血12h梗塞区神经元、线粒体及内质同明显肿胀,神经元坏死。再灌注后病理损害更为明显。实验鼠先照例额、顶叶皮质及新纹状体出现边界清晰、范围较恒定的苍白梗塞灶。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脑缺血及脑梗塞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动脉 动物模型 光化学诱导 大鼠
下载PDF
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大鼠心肌酶谱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潘江 陈成 +5 位作者 石文英 李里 周文娟 娄必丹 章薇 王诚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1-554,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后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分设24、72 h两个亚组,每组10只。经穴组予以电针相应穴位,每12 h 1次,模型组、正常组捆绑处理,各组电针及...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后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分设24、72 h两个亚组,每组10只。经穴组予以电针相应穴位,每12 h 1次,模型组、正常组捆绑处理,各组电针及捆绑处理大鼠后,颈动脉取血,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CK、CK-MB、LDH、α-HBDH的变化。结果:各组MCAO大鼠造模后血清CK、CK-MB、LDH、α-HBDH明显增高;电针内关组能明显下调CK、CK-MB、α-HBDH的升高,并优于照海穴、人中穴。电针内关、人中能抑制LDH升高,照海组能抑制α-HBDH表达。结论:电针内关、神门穴(尤其是内关)能抑制CK、CK-MB、α-HBDH在心肌中的过度释放,达到减轻心肌组织损伤,保护心脏作用,且作用强于人中、照海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大脑动脉梗阻模型大鼠 心肌酶谱 心经 心包经
下载PDF
MRI观察不同插线深度对成年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温学花 张芳 +2 位作者 黎浩江 张翔 沈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插线深度对线栓法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的脑MRI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依据模型栓线插入深度,将40只成年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插入栓线1.8cm、2.0cm、2.2cm及最大深度(插入至遇到较大阻力,约2.4~2.5cm)... 目的观察不同插线深度对线栓法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的脑MRI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依据模型栓线插入深度,将40只成年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插入栓线1.8cm、2.0cm、2.2cm及最大深度(插入至遇到较大阻力,约2.4~2.5cm)制作模型;48h后行脑部MRI及TTC染色,测量MRI上的梗死体积及梗死部位分布,观察不同栓线深度模型24h及48h的存活率。结果插入栓线1.8cm、2.0cm、2.2cm及最大时,48h后MRI显示脑梗死体积分别为(8.25±3.24)%、(16.18±3.41)%、(21.18±3.61)%和(33.87±3.45)%,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39、0.21、0.17、0.10;48h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10)、80.00%(8/10)、50.00%(5/10)及30.00%(3/10)。栓线深度为1.8cm时,造模后48h,脑梗死体积相对较小,造模成功率较低;栓线深度为2.0cm及2.2cm时,脑梗死体积较大;但栓线深度为2.2cm时动物存活率下降(P<0.05);栓线深度最大时,脑梗死体积最大,但存活率最低。不同栓线深度的脑梗死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栓法MCAO模型中,栓线插入越深,脑梗死体积越大,动物存活率越低,越易累及皮层。深度2.0cm更适用于建立梗死灶较稳定且动物存活率较高的实验性大鼠缺血脑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鼠 大脑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线栓法与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包玉龙 朱竟赫 +4 位作者 范英兰 刘禾 宋达夫 李显华 赵磊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71,共4页
为探索一种较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脑含水量检测和病理观察等方法,对线栓法和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 为探索一种较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脑含水量检测和病理观察等方法,对线栓法和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均高于线栓法模型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改良三氯化铁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梗死范围的稳定性、脑水肿程度、梗死体积等方面都明显优于线栓组,使该模型推广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栓 三氯化铁 大鼠 大脑动脉 闭塞 脑栓塞模型
下载PDF
构建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类型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乾 毛善平 +1 位作者 李涛 谭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391-4394,共4页
背景:线栓法造成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是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普遍使用的模型制作方法。但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类型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背景:线栓法造成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是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普遍使用的模型制作方法。但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类型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雄性SD大鼠166只,参照Longa线栓法造模,术后24h行MRI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将大鼠分成皮质梗死组、皮质下梗死组及无梗死组,分析造模时线栓插入的深度。结果与结论:皮质梗死组、皮质下梗死组和无梗死组大鼠的线栓插入深度分别为(19.9±0.9),(19.0±1.1)和(17.7±1.3)mm,皮质梗死组大鼠的线栓插入最深,而无梗死组的线栓插入最浅(P<0.01)。提示插入深度不同导致的大鼠脑梗死的类型也不同,线栓插入越深,皮质梗死的概率可能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阻塞 脑缺血 动物模型 插入深度 大鼠 脑梗死
下载PDF
电针督脉经穴对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潘江 陈武善 +1 位作者 陈成 章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1-543,I0003,I0004,共5页
目的:探索电针督脉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永久性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依照实验方案对实验大鼠进行处理后... 目的:探索电针督脉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永久性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依照实验方案对实验大鼠进行处理后,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在脑组织内的表达水平。结果:1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的脑梗死体积、梗死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2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能促进大鼠脑组织中NGF的表达(P<0.01);且后两经穴组高于模型组(P<0.01);而督脉经穴组亦明显高于大肠经穴组(P<0.01)。结论:电针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和脑梗死率,具有抗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的作用;而电针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NGF的内源性调控机制,促进NGF在脑梗死区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督脉经穴 大脑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 神经生长因子(NGF)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展淑琴 高亚亚 +4 位作者 张凌峰 吴海琴 张桂莲 卜宁 孙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 大脑动脉阻塞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老龄大鼠线栓和自体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常丽英 张新江 张苏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适合于老龄大鼠脑梗死研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方法 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墨汁或 TTC染色、病理学观察以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等方法比较研究老龄大鼠线栓与改良自体血栓 MCAO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血栓组与线栓... 目的 探索一种适合于老龄大鼠脑梗死研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方法 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墨汁或 TTC染色、病理学观察以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等方法比较研究老龄大鼠线栓与改良自体血栓 MCAO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血栓组与线栓组成功率分别为 95.83%和 1 5% ,前者神经功能缺损较后者重 (评分为 8.59± 3.52与 1 4 .0 6± 4.0 4 ,P=0 .0 0 1 ) ,前者梗死体积亦高于后者 (2 60 .67± 1 4 .65mm3与 1 51 .0 0±98.1 4 mm3 ,P<0 .0 5) ;脑组织含水量血栓组明显高于线栓组 (P=0 .0 0 1 )。后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 2 %。结论 自体血栓性 MCAO模型成功率高、梗死范围恒定、可重复性好 ,较线栓更适合于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动脉 动物模型 自体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