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林世和 赵节绪 +1 位作者 江新梅 宋晓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 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 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瘤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瘤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瘤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前部破裂动脉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Willis环变异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洪生 徐新文 +4 位作者 王辉 杨昭伟 王鹏 赵佩林 王阳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颅内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浅析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树庆 叶远良 +2 位作者 左赞江 韦骏 杨德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3期319-320,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判断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另选42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无颅内动脉瘤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后交通...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判断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另选42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无颅内动脉瘤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比率为43.4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使后交通动脉瘤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大脑动脉 大脑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环椎椎动脉沟桥与颈性眩晕关系的临床影像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小勇 王晓红 张京生 《中国校医》 2007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环椎椎动脉沟桥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提高环椎椎动脉沟桥的认识。方法分析103例环椎椎动脉沟桥X线表现,11例结合脑血管多普勒检查,评价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结果环椎椎动脉沟桥表现为全环型和半环型,后者又分为前半环型、后半环型和... 目的探讨环椎椎动脉沟桥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提高环椎椎动脉沟桥的认识。方法分析103例环椎椎动脉沟桥X线表现,11例结合脑血管多普勒检查,评价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结果环椎椎动脉沟桥表现为全环型和半环型,后者又分为前半环型、后半环型和双半环型(中间骨性桥板缺如),沟桥可一侧出现,也可双侧出现。全环型沟桥多呈椭圆型,沟桥桥板厚薄不一,密度也可不一致。11例主诉眩晕,照片仅见沟桥存在,而其他未见异常,头颈部前屈、后仰或旋转时,其眩晕症状加重。显示沟桥与眩晕存在密切的关系,沟桥的发生机制应包括环椎解剖变异和环枕韧带钙化或骨化两个方面。结论环椎椎动脉沟桥可以对椎动脉产生压迫,引起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应重视环椎椎动脉沟桥的X线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眩晕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几何形态与其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王娟 张伟 李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8期1457-1460,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几何形态与其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MCA动脉瘤58例(其中近端动脉瘤组15例,分叉部动脉瘤组35例,远端动脉瘤组8例)与50例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几何形态与其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MCA动脉瘤58例(其中近端动脉瘤组15例,分叉部动脉瘤组35例,远端动脉瘤组8例)与50例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无动脉瘤患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动脉瘤组和对照组MCA与同侧颈内动脉夹角(α)、MCA与同侧大脑前动脉夹角(β);同时测量分叉部动脉瘤组和对照组MCA分叉部血管管径、分支管径、较粗分支与主干夹角(γ1),较细分支与主干夹角(γ2)、分叉角(γ3),计算两分支夹角比(较大分支夹角/较小分支夹角)及分支管径比(较粗分支/较细分支).[结果]近端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α、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动脉瘤组β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叉部动脉瘤组与对照组 γ1、γ2、γ3及分叉部管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α、β、分支管径比、两分支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动脉瘤组β、分叉部动脉瘤组γ2、γ3、分叉部管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分叉部动脉瘤组 γ1曲线下面积为0.672,当β=110.5°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结论]分叉部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之间γ1、γ2、γ3和分叉部管径、远端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β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上述MCA几何形态参数可作为评估其动脉瘤较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放射摄影术 颅内动脉/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89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洪 武强 刘燕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年第9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CT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为侧脑室周围白质多发性斑片状低密度区,边缘不清,CT值为18~29 Hu,特别是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最先受累且比较... 目的:探讨CT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为侧脑室周围白质多发性斑片状低密度区,边缘不清,CT值为18~29 Hu,特别是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最先受累且比较重;其次好发于半卵圆中心区的脑白质,严重者大脑各叶白质全部明显累及。3种改变在同一病例常可混合存在。结论:CT是确定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存在与否并明确范围的一种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放射摄影术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小鼠脑Willis环的解剖及其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大宽 章翔 +4 位作者 蒋晓帆 彭雅滨 章薇 王西玲 宋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17,F0004,共5页
目的:研究小鼠W illis环的解剖结构,为不同种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各随机等分成两组即分别为K1、K2、B1、B2组。K1和B1组经左心室灌注墨汁乳胶液约2m l,去骨取脑,观察颈内动脉及... 目的:研究小鼠W illis环的解剖结构,为不同种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各随机等分成两组即分别为K1、K2、B1、B2组。K1和B1组经左心室灌注墨汁乳胶液约2m l,去骨取脑,观察颈内动脉及W illis环的结构。K2和B2组采用插线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 CAO)模型,术后1h和24h观察并记录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并切成2mm厚片,2%TTC染色,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梗死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良好,90%有完整的W illis环;而Balb/C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不良或缺失,90%W illis环不完整。昆明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仅波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4h症状轻,生存率100%;而Balb/C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波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24h症状重,病死率40%。结论:小鼠M CAO模型的梗死灶大小与W illis环的结构密切相关;昆明小鼠与Balb/C小鼠比较,更适宜制作永久性M CAO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解剖学和组织学 脑缺血/病理学 模型 动物 小鼠
下载PDF
肝穿刺热消融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骆江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20期3065-3066,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治疗后的造影表现及评价其疗效,随访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 cm,平均4.4 cm,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热消融术治疗,术后1~3个月内进行肝总动脉及可疑...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治疗后的造影表现及评价其疗效,随访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 cm,平均4.4 cm,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热消融术治疗,术后1~3个月内进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果 肝动脉血流改变表现:热消融治疗的肿瘤治疗区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的无血管区、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肉芽染色、边缘区出血、边缘残留或复发.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32例,且全部完成栓塞治疗.结论 热消融区多为无染色的无或少血管区,发现和鉴别热消融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疗效观察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肝肿瘤 病理学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动脉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双侧椎动脉闭塞致双侧急性桥臂梗死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晓清 张宝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3-587,共5页
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但双侧椎动脉闭塞致双侧桥臂梗死罕见.本文报道一例74岁男性患者因“头晕伴行走不稳13天”入院,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双侧急性桥臂梗死;脑部数字显影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全程闭塞,左侧椎... 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但双侧椎动脉闭塞致双侧桥臂梗死罕见.本文报道一例74岁男性患者因“头晕伴行走不稳13天”入院,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双侧急性桥臂梗死;脑部数字显影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全程闭塞,左侧椎动脉近段闭塞,但侧支循环代偿较充分.经扩容、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随访10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放射摄影术 动脉 脑梗死/病理学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侧支循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结合案例探讨脑willis环血管疾患破裂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亮 温生新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2期3576-3578,共3页
在法医实际检案中非正常死亡案例并不少见,其中脑willis环血管病变破裂致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案例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往往脑willis环动脉病灶微小且常包裹于凝血块中,很多时候肉眼难以发现动脉病灶,死因难以明确,而死亡原因的确... 在法医实际检案中非正常死亡案例并不少见,其中脑willis环血管病变破裂致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案例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往往脑willis环动脉病灶微小且常包裹于凝血块中,很多时候肉眼难以发现动脉病灶,死因难以明确,而死亡原因的确定对死亡性质的确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血管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猝死 法医病理学 病例报告
下载PDF
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帆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18-421,共4页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和后交通动脉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长径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瘤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比较,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通过CT血管成像共检出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瘤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达79.41%,而后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仅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63.24%,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右侧或左侧(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59.21%.两组患者CT血管显像(CTA)检查结果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A1段纤细、缺如以及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关系较为紧密,而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维普夫与维普夫奖
12
作者 李志芳 甄橙 《中国卫生人才》 2016年第8期88-89,共2页
约翰.雅各布.维普夫(Johann Jacob Wepfer,1620~1695)是17世纪瑞士著名的病理学家、药理学家,也是最早开展人类大脑血管研究的解剖学家之一,并且最早发现脑中风与脑血管的出血或阻塞有关,由此第一次确定了脑中风的病理基础。学医经历1... 约翰.雅各布.维普夫(Johann Jacob Wepfer,1620~1695)是17世纪瑞士著名的病理学家、药理学家,也是最早开展人类大脑血管研究的解剖学家之一,并且最早发现脑中风与脑血管的出血或阻塞有关,由此第一次确定了脑中风的病理基础。学医经历1620年,维普夫出生于瑞士沙夫豪森的一个上层社会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普 解剖学家 病理学 理学 巴塞尔大学 脑中风 人类大脑 脑血管病 沙夫 大脑动脉
下载PDF
边支保护技术用于脑血管介入治疗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羌帅帅 贾玉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3-383,共1页
患者男,75岁,晨起后间歇性左手抓握不能5 h,无明显头晕、头痛、言语不利等;既往高血压10年余,未经规律治疗,血压控制欠佳。查体:左侧口角低垂,左鼻唇沟浅,双侧巴宾斯基征(+)。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 患者男,75岁,晨起后间歇性左手抓握不能5 h,无明显头晕、头痛、言语不利等;既往高血压10年余,未经规律治疗,血压控制欠佳。查体:左侧口角低垂,左鼻唇沟浅,双侧巴宾斯基征(+)。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并斑块形成。颅脑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示右侧基底核、放射冠区新发梗死(图1A);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局限性狭窄,远端分支稀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动脉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路明 陈穹 +3 位作者 汪茂文 王钢 陈小昕 虞鲲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3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常规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发现的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48例,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多方位显示寰椎结构形态及寰枢关节间隙,并探讨其与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常规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发现的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48例,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多方位显示寰椎结构形态及寰枢关节间隙,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48例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中,右侧完整环型24例,孔径(6.59±0.50)mm,左侧完整环型36例,孔径(6.19±0.49)mm,右侧不完整环型24例,左侧不完整环型12例。30例诊断为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均有寰枢关节不稳及不同程度头颈转动性眩晕症状。结论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寰椎后弓桥的解剖结构和测量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孔径,结合对枕颈失稳的判断,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放射摄影术 动脉 合征
原文传递
螺旋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36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商秀林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1613-1614,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病理学 动脉/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
16
作者 张宁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0年第16期2013-201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35例的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资料,每例数据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取颈内动... 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35例的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资料,每例数据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取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作为输入动脉的监测位置。取右侧颞极连续3个层面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全脑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监测位置为C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5.699±15.491)mL·100 mL^-1·min^-1、CBV(4.892±0.725)mL/100 mL、MTT(4.375±0.745)s、TTD(3.926±1.049)s;监测位置为M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4.219±12.722)mL·100 mL^-1·min^-1、CBV(4.982±1.072)mL/100 mL、MTT(4.475±0.871)s、TTD(4.115±1.164)s;监测位置为M2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1.431±14.743)mL·100 mL^-1·min^-1、CBV(4.797±1.021)mL/100 mL、MTT(4.620±0.936)s、TTD(4.105±1.249)s。监测位置为C1与M1间的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C1与M2间的CBF、MT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600,P<0.05;MTT:t=-2.510,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M1与M2两者间的CBF、MTT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277,P<0.05;MTT:t=-2.371,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不同监测位置对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应尽量选颈内动脉C1或大脑中动脉M1段作为监测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颈内动脉 灌注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脑血管循 梗死 大脑动脉
原文传递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0例CT表现与病理分析
17
作者 王炜 冯涛聚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1期5199-5199,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放射摄影术 颅内动脉硬化/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基层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俞晓薇 谢刚 华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6期3822-3822,共1页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冠状动脉(冠脉)瘤样扩张(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采集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2006-01-2010-12心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患者,冠脉瘤样扩张44例,对应冠脉硬化34例,冠脉正常55例,三组行方差统计。结果冠脉扩张者男性好发...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冠状动脉(冠脉)瘤样扩张(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采集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2006-01-2010-12心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患者,冠脉瘤样扩张44例,对应冠脉硬化34例,冠脉正常55例,三组行方差统计。结果冠脉扩张者男性好发,三支病变多见(59.1%),与动脉硬化比,扩张多累及右冠50.0%,硬化组易累及前降支88.6%,高血压及吸烟为其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者低。结论基层冠脉扩张以男性、三支病变、右冠最易受累为特点,高血压、吸烟为其危险素,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放射摄影术/病理学
原文传递
小动脉与大动脉病变所致小的皮质下脑梗死的研究
19
作者 李兰玉 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28-231,共4页
腔隙起源于法语"la laeune",由dechanmbre在1838年作为病理学用语提出,指大脑深部贮满液体的小腔隙.1965年,fisher确定了现代腔隙性梗死(lacuanr infarct)的概念,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梗死(直径被定义为1... 腔隙起源于法语"la laeune",由dechanmbre在1838年作为病理学用语提出,指大脑深部贮满液体的小腔隙.1965年,fisher确定了现代腔隙性梗死(lacuanr infarct)的概念,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梗死(直径被定义为1.5-2.ocm以下),推测主要由大动脉深穿支闭塞所引起.这些梗死灶在恢复期形成小腔隙,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壳核、脑桥、丘脑、尾状核、内囊和放射冠区[1].传统上,腔隙性梗死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小动脉脂质透明变性导致内膜增厚及管腔闭塞[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病变 皮质下脑梗死 small 腔隙性梗死 透明变性 内膜增厚 发生部位 发病机制 大脑深部 大脑半球 闭塞 尾状核 深穿支 缺血性 恢复期 放射 动脉 病理学 fisher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疾病检查中的应用50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贻 王秀凤 宁殿秀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9期7185-7185,共1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肾动脉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动脉MSCTA检查患者50例,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比剂注射量2 ml/kg,流率为2.5~4.5 ml/s,MSCTA采用薄层快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肾动脉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动脉MSCTA检查患者50例,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比剂注射量2 ml/kg,流率为2.5~4.5 ml/s,MSCTA采用薄层快速容积采集,扫描延迟时间用智能跟踪法确定,图像处理包括MIP、VR、CPR等方式。结果 MSCTA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MSCTA对肾动脉疾病的检查具有无创,速度快,诊断率高等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病理学 动脉/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