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lis环后部与大脑后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诗兴 《解剖学报》 CAS 1983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本文搜集国人大脑标本50例,用解剖显微镜对Willis环后部与大脑后动脉进行了观察。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的出现率为56.0%±4.96,它向后内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平均5.3支),向后外方发出后穿支(平均3.5支)。大脑后动脉主干可分成3段,即P_(1)... 本文搜集国人大脑标本50例,用解剖显微镜对Willis环后部与大脑后动脉进行了观察。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的出现率为56.0%±4.96,它向后内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平均5.3支),向后外方发出后穿支(平均3.5支)。大脑后动脉主干可分成3段,即P_(1)、P_(2)及P_(3)段。其中P_(1)段平均发出1.8支丘脑穿支,0.9支乳头体支;P_(2)段平均发出4.3支大脑脚支,1.0支丘脑枕部支,5.4支丘脑膝状体支。此外,大脑后动脉尚发出短旋支至中脑被盖部,发出长旋支至中脑顶盖部,发出脉络丛后内侧动脉至第三脑室脉络丛,发出脉络丛后外侧动脉至侧脑室脉络丛。大脑后动脉发出五大皮质支,它们主要供应大脑颞叶下面及枕叶内面。此外,还发出三小皮质支,即海马动脉、齿状回动脉及胼胝体压部动脉。大脑后动脉P_(2)段的血流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为79.0%±4.07,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为4.0%±1.96,均等地来自上述两者的为17.0%±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皮质 显微外科解剖学 WILLIS 穿支 交通动脉 脉络丛 脑室 丘脑枕 视丘枕 乳头体 旋支 丘脑下部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的显微解剖学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为龙 《解剖学报》 CAS 1981年第4期367-375,共9页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10例成人和儿童脑的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动脉主干左侧较右侧稍粗而长,其变异少见,仅见到1例左侧双干。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形式可分三型:主干型,计28侧,占12.73±2.24%;双干型,计168侧,占76.37&...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10例成人和儿童脑的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动脉主干左侧较右侧稍粗而长,其变异少见,仅见到1例左侧双干。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形式可分三型:主干型,计28侧,占12.73±2.24%;双干型,计168侧,占76.37±2.86%;三干型,计24侧,占10.90±2.10%。双干型和三干型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通常为1~2支,可单独发起或与邻近支合干。除颞极动脉细小外,其余支在大脑外侧裂处成人的平均外径均超过1毫米,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较粗,分别为1.51±0.03毫米和1.46±0.03毫米。内侧穿动脉多为2~3支,较细,绝大多数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占96.80±0.64%),少数发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上干和皮质支。多数呈直角发起,直接穿入前穿质。外侧穿动脉多数也是2~3支,较内侧穿动脉粗大。同一个标本上血管的粗度比较一致,故粗大的“Charcot大脑出血动脉”在本文未获证实。外侧穿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和分叉处者超过半数,在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瘤时应予注意,以免误伤。外侧穿动脉通常呈锐角发起,与主干逆行,先向内上方,再弯向外上方行达前穿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分支 穿动脉 眶额动脉 角回动脉 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
下载PDF
人体器官组织学(显微解剖学、组织解剖学)
3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9年第5期6-7,共2页
9915532 个体发生中大脑皮层突触超微结构[俄]/.-1997,97(12),-80~82 友谊医9915533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超微结构 个体发生 大脑皮层 显微解剖学 器官组织学 组织解剖学 间皮细胞 动脉平滑肌细胞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翼点入路对大脑前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4
作者 莫万彬 袁贤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53-155,T005,共4页
目的 探索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 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 目的 探索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 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2左右走行和前后走行各约占一半。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大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中1/3区域穿通支少。结论 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在大脑前动脉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中1/3区域临时夹闭A1可减少A1穿通支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解剖学 组织学 翼点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大脑动脉环变异的形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兵 杨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动脉 大脑 影像学研究 治疗 WILLIS 显微解剖学 影像学特点 学者 准确性
下载PDF
小鼠脑Willis环的解剖及其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大宽 章翔 +4 位作者 蒋晓帆 彭雅滨 章薇 王西玲 宋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17,F0004,共5页
目的:研究小鼠W illis环的解剖结构,为不同种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各随机等分成两组即分别为K1、K2、B1、B2组。K1和B1组经左心室灌注墨汁乳胶液约2m l,去骨取脑,观察颈内动脉及... 目的:研究小鼠W illis环的解剖结构,为不同种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各随机等分成两组即分别为K1、K2、B1、B2组。K1和B1组经左心室灌注墨汁乳胶液约2m l,去骨取脑,观察颈内动脉及W illis环的结构。K2和B2组采用插线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 CAO)模型,术后1h和24h观察并记录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并切成2mm厚片,2%TTC染色,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梗死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良好,90%有完整的W illis环;而Balb/C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不良或缺失,90%W illis环不完整。昆明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仅波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4h症状轻,生存率100%;而Balb/C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波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24h症状重,病死率40%。结论:小鼠M CAO模型的梗死灶大小与W illis环的结构密切相关;昆明小鼠与Balb/C小鼠比较,更适宜制作永久性M CAO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解剖学和组织学 脑缺血/病理学 模型 动物 小鼠
下载PDF
Willis氏环后部的显微解剖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为龙 《解剖学报》 CAS 1984年第3期225-232,共8页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25例成人和儿童脑Willis氏环后部的血管。颈内动脉末段两侧等粗者占47.20±4.46%,发出平均2.5条穿支,穿入前穿质、视束、灰结节和颞叶内侧面。脉络丛前动脉有99.20±0.56%发自颈内动脉,通常两...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25例成人和儿童脑Willis氏环后部的血管。颈内动脉末段两侧等粗者占47.20±4.46%,发出平均2.5条穿支,穿入前穿质、视束、灰结节和颞叶内侧面。脉络丛前动脉有99.20±0.56%发自颈内动脉,通常两次越视束,最后入脉络裂,分支至前穿质、颞叶、视束,丘脑下部视束沟、外侧膝状体和海马回钩。后交通动脉的形态可分平直、弯曲、襻状及后部呈丛状四型。弯曲型在成人多见,发出平均8.1条穿支,穿入灰结节、视束、丘脑下部视束沟、乳头体、大脑脚以及视束、大脑脚与乳头体之间的区域。根据后交通动脉管径变异,Willis氏环可分近代型、原始型、过渡型及混合型。两侧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等粗者占57.60±4.42%,发出平均3.1条后穿动脉,穿入乳头体、后穿质、大脑脚和脚间窝。此外,本文对四叠体动脉和乳头体的血液供应作了调查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交通动脉 WILLIS 视束 穿动脉 乳头体 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
下载PDF
Willis氏环前部的显微解剖学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为龙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6例成人和儿童脑的willis氏环前部的血管,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与显微外科有关的问题。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左侧较右侧粗短;其主要变异是一侧发育不全,计18例,占8.49±1.91%,以右侧多见。A的全长往往呈现...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6例成人和儿童脑的willis氏环前部的血管,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与显微外科有关的问题。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左侧较右侧粗短;其主要变异是一侧发育不全,计18例,占8.49±1.91%,以右侧多见。A的全长往往呈现各种弯曲。两侧A越经视神经或视交叉的上方,至大脑纵裂,在视交叉前方(56.19±4.74%)或视交叉上方(43.81±4.74%)借前交通动脉相连。返动脉以一支型和两支型多见,多数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平面的大脑前动脉(52.53±2.89%),通常平行于A的前外侧方,但也有几种复杂的行程,手术时应予注意。返动脉的穿支数平均为4.5支,除穿入前穿质外,还可追溯到额叶底部沟回、大脑外侧裂和视交叉上部。前穿动脉也以一支型和两支型多见,通常由A外侧1/3的后上壁发起,以单干或分成若干穿支穿入前穿质,少数可追溯到嗅束、嗅三角、直回、胼胝体下回和视交叉等部。丘脑下部支主要发自A外侧1/3的前下壁,平均为8.6支,可追溯到视交叉、视束、前穿质、直回、胼胝体下回和胼胝体膝等部。前交通动脉的变异很多,正常型46例,占43.39±4.71%,由其背侧面后方恒定地发出平均为4.7条穿支,主要至丘脑下部及傍嗅区。由前交通动脉背侧面前方发出的胼胝体正中动脉有17例,出现率为16.0±3.57%,多数细小而短,至胼胝体膝部即终止,少数粗大,到达楔前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丘脑下部 大脑动脉 视交叉 WILLIS 穿动脉 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 穿支 脐服体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内径的关系:3.0T高场3D-TOF-MRA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慕青 柳海斌 张宇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50例来院接受3.0T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最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50例来院接受3.0T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最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是否对各目标血管的内径产生影响。结果本研究中20%的样本具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50)。根据本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随着大脑前动脉A1段正常率的变化。与不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样本相比,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者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大(t=-2.108,P=0.040),而基底动脉内径较小(t=2.935,P=0.005)。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左侧颈内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基底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非少见。根据本研究结果,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有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解剖学 大脑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大脑中浅静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英豪 宋薇 孙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08-1010,共3页
外侧裂的静脉引流形式是非常多样的^[1-4],大脑中浅静脉是外侧裂比较恒定的引流静脉,它通常与上矢状窦和横窦分别通过Trolard静脉、Labbe静脉相联系。在经翼点入路行Willis环前部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颅前窝、颅中窝肿瘤切除手术中.... 外侧裂的静脉引流形式是非常多样的^[1-4],大脑中浅静脉是外侧裂比较恒定的引流静脉,它通常与上矢状窦和横窦分别通过Trolard静脉、Labbe静脉相联系。在经翼点入路行Willis环前部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颅前窝、颅中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经外侧裂分开额叶和颞叶是暴露鞍区结构的基础,经过外侧裂的静脉有时会妨碍手术入路。在以往的显微手术中,对外侧裂区的动脉尤为重视,但忽略了外侧裂静脉的损伤,引起难治的术后静脉性水肿,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静脉 显微解剖学 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 大脑 WILLIS 外侧裂区 经翼点入路 静脉性水肿
原文传递
维普夫与维普夫奖
11
作者 李志芳 甄橙 《中国卫生人才》 2016年第8期88-89,共2页
约翰.雅各布.维普夫(Johann Jacob Wepfer,1620~1695)是17世纪瑞士著名的病理学家、药理学家,也是最早开展人类大脑血管研究的解剖学家之一,并且最早发现脑中风与脑血管的出血或阻塞有关,由此第一次确定了脑中风的病理基础。学医经历1... 约翰.雅各布.维普夫(Johann Jacob Wepfer,1620~1695)是17世纪瑞士著名的病理学家、药理学家,也是最早开展人类大脑血管研究的解剖学家之一,并且最早发现脑中风与脑血管的出血或阻塞有关,由此第一次确定了脑中风的病理基础。学医经历1620年,维普夫出生于瑞士沙夫豪森的一个上层社会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普 解剖学 病理学家 药理学家 巴塞尔大学 脑中风 人类大脑 脑血管病 沙夫 大脑动脉
下载PDF
Willis环形态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9期4556-4556,共1页
目的:探讨Willis环形态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50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Willis环完整与不完整组的脑卒中间隔时间及1 a内与1 a以上再发脑梗死患者中Willis环不完整检出率。结果:Willis环不完整组再发脑梗死时间短于完整... 目的:探讨Willis环形态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50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Willis环完整与不完整组的脑卒中间隔时间及1 a内与1 a以上再发脑梗死患者中Willis环不完整检出率。结果:Willis环不完整组再发脑梗死时间短于完整组(P<0.001)。1 a内再发脑梗死患者Willis环不完整检出率高于1 a以上者(P<0.001)。结论:Willis环不完整与快速再发脑梗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解剖学和组织学 脑血管意外/病因学 脑缺血/病因学 人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