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半球小量包裹性脑出血34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范建生 刘慧斌 +1 位作者 宋海燕 张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2年第3期231-232,共2页
关键词 大脑半球小量包裹性脑出血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腔隙性脑梗死与小量脑出血患者脑动静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周艳霞 韩漫夫 +4 位作者 黄楚明 夏永娣 池枫 龙霞 陈旭彬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与小量脑出血患者脑动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0月一2015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汕头中心医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7例(脑梗死组)、脑出血患者12例(脑出血组),以急性起病第3天作为观测时点,采用TCD的2...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与小量脑出血患者脑动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0月一2015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汕头中心医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7例(脑梗死组)、脑出血患者12例(脑出血组),以急性起病第3天作为观测时点,采用TCD的2MHz探头分别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基底静脉(BVR)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砌)以及TCD频谱形态。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85例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健康对照组BVR检出率(85.0%)高于脑梗死及脑出血组(67.1%和60.0%)。(2)健康对照组BVR的血流速度女性比男性快,健康对照组及脑梗死组双侧BVR的Vs、Vd、Vm、PI、RI基本对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双侧MCR的Vs、.Vd、Vm基本对称,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梗死组的PI、右RI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男性患者BVR的双侧Vs、PI、RI及右侧Vd、V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脑梗死组。3组男性MCA的左侧Vd及双侧PI、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量脑出血患者的BVR血流速度较健康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减慢,腔隙性脑梗死、小量脑出血患者MCA的PI、RI指数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梗死 出血 小量 血流动力学 基底静脉 大脑中动脉
下载PDF
气管切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附116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跃辉 李元斌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16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气管切开术 临床应用 患者救治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基底节区出血 大脑半球出血 高血压病
下载PDF
原发性中脑出血
4
作者 卢文甫 汤洪川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29-31,共3页
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原发生中脑出血是很少见的,在脑CT用于临床以前诊断比较困难,常被误诊为大脑半球出血并发脑疝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将我院经尸检和脑CT确诊的6例报告并讨论如下。
关键词 出血 出血血管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半球 原发出血 旁正中动脉 基底动脉 血肿直径 意识障碍
下载PDF
82例自发性脑出血CT与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克香 林玲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自发性脑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关键词 自发出血 临床对照 出血 高血压出血 小量出血 老年人 大脑半球 室内出血 病例分析 破入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CT动态观察(附30例分析)
6
作者 周智强 郑焕参 冯荣艺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5年第3期196-197,219,共3页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常见。CT扫描是直接诊断脑内血肿最佳手段。,也是动态观察血肿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收集我院临床确诊的脑出血CT材料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CT动态观察 高血压出血 出血 基底节区出血 高血压血肿 血肿吸收 萎缩 例分析 大脑半球
下载PDF
199例原发性脑出血的CT分析
7
作者 王义亭 《基层医学论坛》 2003年第10期924-924,922,共2页
本文收集经CT诊断证实的颅内出血病人199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颅内出血的规律,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 出血 出血 出血 微小动脉瘤 基底节区 室内出血 大脑半球 血肿吸收 原发 CT
下载PDF
急性非腔隙性脑半球梗死发病3h内开始静脉注射肝素治疗
8
作者 Camerlingo M. Salvi P. +1 位作者 Belloni G. 刘凯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3期53-54,共2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Heparin is widely used for acute stroke to prevent thrombus propagation and/or multiple emboli generation, although there is, as yet, no demonstrated efficacy. However, all of the available cli... Background and Purpose -Heparin is widely used for acute stroke to prevent thrombus propagation and/or multiple emboli generation, although there is, as yet, no demonstrated efficacy. However, all of the available clinical studies allowed long intervals from stroke to trea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ry an intravenous regimen of unfractionated heparin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tarting treatment within the first 3 hours of the onset of symptoms. Methods -The study was an outcome evaluator-blind design trial. Patients had to display signs of a nonlacunar hemispheric infarction. Select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receive intravenous heparin sodium or saline. Heparin was infused at a rate to maintain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ratio 2.0 to 2.5 ×control for 5 days.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recovery of a modified Rankin score zero to 2 at 90 days of stroke at phone interview by a single physician blind to treatment. Safety end points were dea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and major extracranial bleedings by 90 days of stroke. Results -A total of 418 strok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heparin group, there were more self-independent patients (38.9%versus 28.6%; P=0.025). In addition, in the same group, there were fewer deaths (16.8%versus 21.9%; P=0.189), more symptomatic brain hemorrhages (6.2%versus 1.4%; P=0.008), and more major extracerebral bleedings (2.9%versus 1.4%; P=0.491). Conclusions -Intravenous heparin sodium could be of help in the earliest treatment of acute nonlacunar hemispheric cerebral infarction, even keeping into account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intracranial symptomatic brain hemorrh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钠 卒中 症状出血 出血 梗死 大脑半球 普通肝素 凝血活酶 血栓形成 电话访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脑出血
9
作者 柴亚起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8期85-86,共2页
1.1 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为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均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脑出血(ICH)诊断标准,诊断均经CT或MRI所证实。中西医结合组为治疗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58.6岁,就诊时... 1.1 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为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均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脑出血(ICH)诊断标准,诊断均经CT或MRI所证实。中西医结合组为治疗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58.6岁,就诊时间1-72h,平均10.5h;大脑半球出血占40例(80%),脑干及小脑出血占10例(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原发出血 平均年龄 大脑半球出血 临床资料 住院病人 血管病 就诊时间 出血
下载PDF
外伤性胼胝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晓 朱君明 +3 位作者 陈书达 王天华 雷兵 张卫华 《浙江创伤外科》 2008年第4期354-355,共2页
胼胝体损伤是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一种,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因其均为有髓纤维,且质地致密.外伤后较少有出血。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病理诊断,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外伤性胼胝体损伤的临床诊断己成为可能。其... 胼胝体损伤是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一种,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因其均为有髓纤维,且质地致密.外伤后较少有出血。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病理诊断,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外伤性胼胝体损伤的临床诊断己成为可能。其临床症状与一般脑外伤相似,但更显危重,伤后呈持续性昏迷,无中间清醒期,预后不佳,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外伤性胼胝体血肿临床相对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出血 临床特点 外伤 弥漫轴索损伤 胼胝体损伤 治疗 影像诊断技术 大脑半球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11
作者 陈秀良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第9期65-65,共1页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死率较高,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9/6。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死率较高,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9/6。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其发病机制由于长期高血压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及纤维性坏死,管壁弹性减弱,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易破裂出血。本病后遗症较多,且大多数患者死于并发症,所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比较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患者 临床护理工作 外伤实质内出血 血管病 淀粉样血管病 自发出血 大脑半球出血 小动脉硬化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初期护理及干预
12
作者 陈芳 《社区医学杂志》 2008年第20期46-47,共2页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者占80%,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占20%。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用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使患者血压升高,是脑出血最最常见的诱因,本病发作突然,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因此除了...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者占80%,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占20%。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用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使患者血压升高,是脑出血最最常见的诱因,本病发作突然,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因此除了抢救治疗为主外,正确得当地进行初期护理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和预防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患者 初期护理 非外伤出血 大脑半球 动脉硬化 血压升高 情绪激动 抢救治疗
下载PDF
老年人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的临床与CT分析
13
作者 潘奇芳 刘秋葵 +1 位作者 范小江 靳静 《临床医学》 CAS 2000年第5期47-48,共2页
目的:研究老年人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住院的62例老年人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与CT平片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老年人脑出血、脑梗死各62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病人中,昏迷、头痛... 目的:研究老年人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住院的62例老年人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与CT平片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老年人脑出血、脑梗死各62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小量包裹性脑出血病人中,昏迷、头痛、呕吐、颈强及双侧巴氏征阳性的发生率较低,与老年人脑梗死相似;但在首次发病,活动时起病,起病时血压高等方面与老年人脑出血相似。结论:老年人发生中风时,如为首次发病,活动时起病,起病时血压高应首先考虑脑出血,并做脑CT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小量包裹出血 诊断 临床特点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小脑卒中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惠民 《青海医药杂志》 1989年第5期54-58,共5页
小脑卒中包括小脑出血和梗塞两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本病早期诊断不易,晚期死亡率高,因此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一、发病率小脑出血:在脑出血中仅次于大脑半球出血,居第二位,二者之比为1:10。有人认为这与脑的比... 小脑卒中包括小脑出血和梗塞两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本病早期诊断不易,晚期死亡率高,因此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一、发病率小脑出血:在脑出血中仅次于大脑半球出血,居第二位,二者之比为1:10。有人认为这与脑的比例有关,小脑为大脑的12.3%,因此二者的出血比率相近似。小脑出血占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出血 实质出血 大脑半球 血管病 病灶侧 高血压 居第 阻塞积水 出血
下载PDF
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三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程 曲方 +3 位作者 张景华 李晓秋 何凡 陈会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1-283,共3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atraumatic 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近年来才被...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atraumatic 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罕见且特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另一个重要亚型,其特点是出血局限在1个或几个大脑半球凸面皮质沟内,而不累及邻近的脑实质、大脑纵裂、基底池或脑室,具有多种病因和临床症状,易漏诊及误诊.我们就2013年3-6月在我科住院的3例临床表现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cSAH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以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短暂缺血发作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HEMORRHAGE 临床症状 影像学特征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原文传递
专家答疑:中风(三)
16
作者 赵建国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4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非高血压出血 止血药 出血中风 出血病人 屏障 梗塞 大脑半球 应激溃疡 血管
下载PDF
中风的10大症候
17
作者 李珊 《家庭医学(上半月)》 1994年第5期22-23,共2页
中风症候复杂多变,但可归纳为如下10大症候。 (一)运动障碍——瘫痪 一侧大脑半球血管病变,尤其是神经束集中的部位——内囊缺血时,无论哪类中风都可引起偏瘫。这是最常见的瘫痪类型。除此之外,尚有单瘫——大脑皮层运动区血管病变引起... 中风症候复杂多变,但可归纳为如下10大症候。 (一)运动障碍——瘫痪 一侧大脑半球血管病变,尤其是神经束集中的部位——内囊缺血时,无论哪类中风都可引起偏瘫。这是最常见的瘫痪类型。除此之外,尚有单瘫——大脑皮层运动区血管病变引起病变对侧上肢或下肢瘫痪称为单瘫,但上肢瘫痪常伴有同侧面瘫。交叉瘫——大脑皮层与脊髓联结部位即脑干血管病变则引起同侧面瘫及对侧上下肢瘫痪,医学上称之为交叉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 椎—基底动脉缺血 大脑半球 出血 下腔出血 感觉失语症 感觉障碍 下肢瘫痪 大脑皮层运动区 高颅压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