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后动脉梗死患者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预测视野缺损改善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赵娜 凯丽比努尔·阿布都热合曼 +1 位作者 董蒙 李红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45-449,522,共6页
目的 研究大脑后动脉(PCA)梗死患者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rEIL)预测视野缺损(VFD)改善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9月—2023年7月,前瞻性纳入PCA缺血性梗死引起的半侧VFD患者38例,上象限VFD 35例,下象限VFD 29例。利用弥散加权成像计算视觉皮... 目的 研究大脑后动脉(PCA)梗死患者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rEIL)预测视野缺损(VFD)改善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9月—2023年7月,前瞻性纳入PCA缺血性梗死引起的半侧VFD患者38例,上象限VFD 35例,下象限VFD 29例。利用弥散加权成像计算视觉皮层rEIL。将随访3个月时视野评分(VFS)改善20%定义为VFD显著改善。利用Spearman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预测半侧VFD或上/下象限VFD改善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组合不同的变量亚组进行多变量分类测试。结果 22例(57.89%)半侧VFD显著改善,上象限VFD和下象限VFD显著改善率分别为40.00%和44.83%。经Spearman分析,舌回和距状回rIEL(%)与半侧/上象限/下象限ΔVFS均呈负相关,另外楔状回rIEL(%)与半侧ΔVFS也呈负相关(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舌回和距状回rEIL(%)可能是半侧VFD或上象限VFD改善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临床变量(年龄+入院时NIHSS+基线VFS+梗死体积)联合舌回和距状回rEIL可提高VFD改善结局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由0.767(95%CI:0.618~0.916)增加至0.963(95%CI:0.891~1.000)。结论 基于单独皮层的rEIL可相对准确地预测VFD的改善。将舌回和距状回rEIL数据补充到临床变量中可以提高PCA梗死后VFD预测模型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梗死 局部缺血性病变程度 视野缺损 预后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47例的病因和梗死模式
2
作者 张晶晶 刘丽 高晓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25-429,共5页
目的分析大脑后动脉(PCA)梗死的病因和梗死模式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PCA供血区梗死患者,将其分入单纯PCA梗死组(105例)和多发梗死组(42例),比较两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梗死模式的差异。结果多发梗死组中既往有脑梗死(31.0%... 目的分析大脑后动脉(PCA)梗死的病因和梗死模式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PCA供血区梗死患者,将其分入单纯PCA梗死组(105例)和多发梗死组(42例),比较两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梗死模式的差异。结果多发梗死组中既往有脑梗死(31.0%)和心脏病史的患者比例(42.9%)均显著高于单纯PCA梗死组(分别为11.4%和21.0%,P值均<0.01)。147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占44.2%);多发梗死组中心源性栓塞(CE)的患者比例(28.6%)显著高于单纯PCA梗死组(13.3%,P<0.01),而小动脉闭塞(SVO)的患者比例(0)显著低于单纯PCA梗死组(35.2%,P<0.01)。147例患者中,梗死模式以丘脑梗死最多见(占63.9%),其次为枕叶(32.7%);多发梗死组中深穿支梗死的患者比例(21.4%)显著低于单纯PCA梗死组(56.2%,P<0.01),而皮层梗死的患者比例(50.0%)显著高于单纯PCA梗死组(18.1%,P<0.01)。结论中国人PCA供血区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可能是LAA,最常见的梗死部位是丘脑,后循环供血区单纯PCA梗死与多发梗死患者间病因和梗死模式的构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梗死 病因 模式 机制
下载PDF
以三偏征为临床表现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春玲 李继梅 +1 位作者 刘占东 徐忠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56,共2页
目的 分析大脑后动脉区梗死所致三偏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1例表现三偏征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PCAI的三偏征患者中 ,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明显且恢复较差 ,多数偏身运动障碍恢复快 ,... 目的 分析大脑后动脉区梗死所致三偏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1例表现三偏征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PCAI的三偏征患者中 ,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明显且恢复较差 ,多数偏身运动障碍恢复快 ,常伴有头痛。结论 对有上述三偏征的患者应考虑 PCAI所致 ,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三偏征 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 偏身感觉 运动障碍 同向视野缺损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特殊临床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春玲 李继梅 徐忠宝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20-420,共1页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特殊临床表现
下载PDF
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MRA特征比较
5
作者 郭伟 徐凯 +3 位作者 严金明 徐艳中 张辉 秦波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0期58-60,共3页
目的基于MRA观测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基底动脉宽度、长度、分叉高度、偏移度及椎动脉颅内段长度。方法经头颅MRI和MRA诊断为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患者39例,根据梗死部位和责... 目的基于MRA观测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基底动脉宽度、长度、分叉高度、偏移度及椎动脉颅内段长度。方法经头颅MRI和MRA诊断为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患者39例,根据梗死部位和责任血管不同,分为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19例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BA)宽度、BA长度、BA分叉高度分级、BA偏移度分级、椎动脉颅内段长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宽度为(5.854±0.454)mm,BA长度为(33.449±2.201)mm,BA分叉高度分级1级4例、2级11例、3级4例,BA偏移度分级1级5例、2级11例、3级3例,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25.908±0.746)mm;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宽度为(5.830±0.687)mm,BA长度为(32.799±1.672)mm,BA分叉高度分级1级1例、2级5例、3级14例,BA偏移度分级1级5例、2级12例、3级3例,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25.547±0.668)mm;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BA分叉高度分级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与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的VBD患者相比,合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的VBD患者在头颅MRA检查中的BA分叉高度分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后循环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Percheron动脉梗死三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子娟 包正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779-783,共5页
回顾分析3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均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反应迟钝、智力障碍、精神改变,无运动障碍,其中2例伴眼球运动障碍。MRI显示双侧丘脑和中脑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扩散加权... 回顾分析3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均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反应迟钝、智力障碍、精神改变,无运动障碍,其中2例伴眼球运动障碍。MRI显示双侧丘脑和中脑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例FLAIR成像呈现中脑"V字征";1例MRA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后交通动脉延伸,P1段发育不良,即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按照脑血管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提示典型临床表现、丘脑旁正中区对称性DWI高信号和FLAIR成像中脑"V字征"有助于早期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是Percheron动脉梗死的潜在先天性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丽娟 张京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116-1117,共2页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栓塞是常见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血管因素,其中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与颈内...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栓塞是常见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血管因素,其中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同的特点及共同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后动脉 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区梗死三偏征的临床特点
8
作者 徐建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534-1535,共2页
目的提高对大脑后动脉区梗死(PCAI)所致三偏征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6例伴有三偏征的PCAI患者行MRI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CAI的三偏征患者中,偏面盲和偏身感觉障碍表现突出,治疗效果较差,但偏身运动障碍恢复快。磁共振成... 目的提高对大脑后动脉区梗死(PCAI)所致三偏征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6例伴有三偏征的PCAI患者行MRI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CAI的三偏征患者中,偏面盲和偏身感觉障碍表现突出,治疗效果较差,但偏身运动障碍恢复快。磁共振成像(MRI)上,丘脑?中脑?颞枕叶梗死3例;颞枕叶、丘脑梗死7例;颞枕叶梗死4例;枕叶梗死2例。结论大脑后动脉(PCA)病变与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所致三偏征不同,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梗死 偏盲 偏身感觉障碍 偏身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FLAIR血管高信号:影响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
9
作者 丁新苑 徐鹏程 云宗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804-809,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安徽...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VH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5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男性46例(70.8%),年龄(71.25±10.06)岁。FVH阳性组14例(21.5%),FVH阴性组51例(78.5%);45例(69.2%)转归良好,20例(30.8%)转归不良。FVH阳性组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发病前mRS评分>1分、卒中病因学与FVH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mRS评分>1分与FVH阳性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6.206,95%置信区间1.463~26.328;P=0.013)。转归良好组年龄、心房颤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FVH阳性以及抗凝药使用与转归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阳性与转归不良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5.761,95%置信区间1.477~22.466;P=0.012)。结论发病前mRS评分>1分与FVH阳性独立相关,而FVH阳性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大脑后动脉 磁共振成像 大脑后动脉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控制性阶梯式降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涛 贺志华 +3 位作者 宋惠明 彭海涛 曾刚 张定元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3期1938-1940,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凶险,术中易发生迟发血肿、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等并发症,处理十分棘手,尤其是目前对急性脑膨出的解决方法尚不多。笔者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控制性阶梯式降压发现效果较好,患者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将诊治结果报道...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凶险,术中易发生迟发血肿、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等并发症,处理十分棘手,尤其是目前对急性脑膨出的解决方法尚不多。笔者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控制性阶梯式降压发现效果较好,患者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术 急性脑膨出 重型颅脑损伤 大骨瓣减压术 脑肿胀 大脑后动脉梗死 硬脑膜 诊治结果 急性硬膜下血肿 应用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