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和阗所见摩醯首罗天图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133-136,共12页
本文对敦煌、和阗两地的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两地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总体上属于不同的图像系统;同时,对目前学界存在的"摩醯首罗天非祆神""摩醯首罗天非Weshparkar(祆教风神)&qu... 本文对敦煌、和阗两地的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两地摩醯首罗天图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总体上属于不同的图像系统;同时,对目前学界存在的"摩醯首罗天非祆神""摩醯首罗天非Weshparkar(祆教风神)"的观点提出商榷,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古籍中相关记载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和阗 罗天 图像 问题
下载PDF
论“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形象 被引量:3
2
作者 吕德廷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0-147,共8页
唐代以来,摩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 唐代以来,摩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应是内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天 “菩萨相”类型 高昌回鹘
下载PDF
论《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
3
作者 丛振 吕德廷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8-21,26,共5页
《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像与大足石刻唐代圣水寺第3号龛、北山佛湾第9窟、高昌回鹘时期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属于同一种类型,特点为摩醯首罗天坐于牛背上,牛站立,身后有侍从。《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处于"药叉形... 《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像与大足石刻唐代圣水寺第3号龛、北山佛湾第9窟、高昌回鹘时期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属于同一种类型,特点为摩醯首罗天坐于牛背上,牛站立,身后有侍从。《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处于"药叉形"的终结时期。明清水陆画中的摩醯首罗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梵像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国 《梵像卷》 罗天
下载PDF
论大足石刻中的摩醯首罗天形象 被引量:3
4
作者 吕德廷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69,共5页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第9窟和圣水寺第3号龛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变中,摩醯首罗天坐于牛背之上,牛站立。这种形式的摩醯首罗天在大足石刻中出现较早,与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20窟以及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的摩醯首罗天为同种形式。明清时...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第9窟和圣水寺第3号龛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变中,摩醯首罗天坐于牛背之上,牛站立。这种形式的摩醯首罗天在大足石刻中出现较早,与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20窟以及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的摩醯首罗天为同种形式。明清时期,此形式不再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天 大足石刻 北山佛湾 圣水寺 柏孜克里克 《张胜温画卷》
原文传递
佛教护法神摩醯首罗天的形象与其在石窟寺中位置考察——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寺与贵族墓葬关系初探
5
作者 邢鹏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5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摩醯首罗天(又称大自在天)是佛教护法神,其形象随佛教传入我国,在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寺的雕像中时有出现。本文以年代为序,考察了其形象的演变及其在石窟造像群中所处位置等内容,还通过调查发现:在北朝至唐代,贵族墓葬与佛教石窟可能存... 摩醯首罗天(又称大自在天)是佛教护法神,其形象随佛教传入我国,在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寺的雕像中时有出现。本文以年代为序,考察了其形象的演变及其在石窟造像群中所处位置等内容,还通过调查发现:在北朝至唐代,贵族墓葬与佛教石窟可能存在对应关系并且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天 天王俑 陵墓与佛窟 诸天
原文传递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形象浅识——兼议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
6
作者 李国 《吐鲁番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13-127,156,共16页
风神、雷神这一形象在佛经典籍及雕刻绘塑中屡见不鲜,由于史乘文献记载该神灵形象不够明确,导致具象化地表现也不尽相同。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艺术中风神、雷神的出现,当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佛教传入中原后,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 风神、雷神这一形象在佛经典籍及雕刻绘塑中屡见不鲜,由于史乘文献记载该神灵形象不够明确,导致具象化地表现也不尽相同。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艺术中风神、雷神的出现,当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佛教传入中原后,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而风神、雷神形象大量出现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佛寺古遗址各个时期佛教题材的绘画中,是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此时的风雨雷电诸神不再是“自然神”,已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似融风、雷两神于一身,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在西域众多石窟,乃至存世石窟佛寺古遗址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石窟 佛寺古遗址 罗天 风神 雷神
下载PDF
“往谒天祠”的佛传视觉叙事探微——以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佛传浮雕嵌板为中心
7
作者 张书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164,共8页
参照目前已知的佛传故事及视觉谱系,“往谒天祠”主题流传并不广泛,尚未得到应有关注。本文以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3世纪浮雕嵌板为中心,研究其表现的“往谒天祠”主题,揭示其宗教政治意图,概貌该题材在长时段、跨区域传播中被借鉴的... 参照目前已知的佛传故事及视觉谱系,“往谒天祠”主题流传并不广泛,尚未得到应有关注。本文以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3世纪浮雕嵌板为中心,研究其表现的“往谒天祠”主题,揭示其宗教政治意图,概貌该题材在长时段、跨区域传播中被借鉴的基本情况,管窥佛传视觉叙事在传播中被刻意塑造、择选和本土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传叙事 往谒天祠 大自在天(罗天) 婆罗门教
下载PDF
佛教与禳蝗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德廷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佛教对蝗灾的认识基于因果关系。中国佛教徒常采用结金光明坛的方式,以期驱除蝗灾,达到蝗不越境或飞往他境的目的。除结金光明坛外,佛经中也有驱蝗的陀罗尼,但未见具体的使用情况。晚唐敦煌地区出现了驱蝗神摩醯首罗天,该神早于南宋时... 佛教对蝗灾的认识基于因果关系。中国佛教徒常采用结金光明坛的方式,以期驱除蝗灾,达到蝗不越境或飞往他境的目的。除结金光明坛外,佛经中也有驱蝗的陀罗尼,但未见具体的使用情况。晚唐敦煌地区出现了驱蝗神摩醯首罗天,该神早于南宋时期的驱蝗神刘猛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蝗虫 罗天 刘猛将
下载PDF
融合中的冲突:佛教对湿婆神的吸收与批判
9
作者 丛振 吕德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46-52,共7页
湿婆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护法神,汉译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形象在佛教典籍中多有记载,并且自北魏的云冈石窟至明清水陆画中都有出现。佛教虽然吸收了湿婆神,但面对湿婆派及其学说,往往将其视为外道... 湿婆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护法神,汉译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形象在佛教典籍中多有记载,并且自北魏的云冈石窟至明清水陆画中都有出现。佛教虽然吸收了湿婆神,但面对湿婆派及其学说,往往将其视为外道,一般称之为大自在天,并予以驳斥。佛教驳斥大自在天外道的同时,也保存了其部分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湿婆 罗天 大自在天外道
下载PDF
川东北木雕“牛王菩萨”的文化意蕴
10
作者 李东风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6-50,共5页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川东北地区有供奉"牛王菩萨"的习俗,大多为20-40公分左右的木雕造像,木雕作品的菩萨和牛,形象生动、姿态各异。造像把对牛的图腾崇拜...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川东北地区有供奉"牛王菩萨"的习俗,大多为20-40公分左右的木雕造像,木雕作品的菩萨和牛,形象生动、姿态各异。造像把对牛的图腾崇拜和佛教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其文化意蕴已经不是单一的宗教祭祀,是农耕文化的体现。是道教、佛教、原始图腾崇拜的综合体,充分传达出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具有表达农耕文化的符号意义。迄今为止川北的南部县每年都有牛王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王菩萨 牛图腾崇拜 罗天 老子像 民俗信仰 法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